本书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织68位上海市名中医编写,收录了每位医家主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术思想部分着重记述名中医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建树及有创新意义的学说,有深度,有启发性;临床经验部分选择名中医临床最擅长的疾病,撰述其对某种或某类疾病的辨证体会及方药运用经验,并附有典型病案。本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有的参考价值。
《涎腺病理学(精)》详细叙述了涎腺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涎腺非肿瘤性及瘤样等病变,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临床分期及上皮性肿瘤,涎腺非上皮性、杂类及转移性肿瘤的组织形态和(或)大体形态、免疫组化、遗传学、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与预后等共4章,并配以多幅高清晰彩图及索引,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涎腺病理学(精)》由吕翔、张湘燕编著。
王晓明著的《经络穴位分部分层详解图谱(第2版)(精)》图文并茂,纵横交错,是本书的亮点,为市场同类书所。纵轴按经脉介绍了经络穴位的取穴方法,横轴“扫描”不同身体部位的腧穴与局部体表解剖的关系,以及腧穴之间的关联。从局部体表解剖的视角,用彩色线绘图解手法,形象明快地理解腧穴与肌肉、血管及神经的关联性。
《医方易简新编》,又名《家用良方》,6卷。清龚自璋、黄统合编。龚氏原辑有经验方多首,后黄氏与自辑医方700余首合编,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本书现存多个版本。本次选取的是藏于广州中医药图书馆的贵州兴义县两湖会馆咸丰七年(1857)刻本。该本刻工精审,保存完好,故以其为底本进行影印,以飨读者。
《异法归源》是把《伤寒论》当中串联病例的“六经传变”这条线换掉,改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八法这条线,从新组装一下,改变一下思维模式,也许会对学习《伤寒论》有困难的读者,有一个启发作用,这就是书写《异法归源》的初衷。同时,书中有一些篇章是作者胡瑛君对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有争议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广大读者思考。
本书作为浙江省老年护理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训教材之一。主要将中医节气养生理论与现代人的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办法,并在内涵建设上有较大创新与突破。本书是靠前靠前本将中医节气养生和现代健康管理有机结合的参考书。本书图文并茂、普适性强,适合广大老年护理人员及社区工作参考使用。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悠久的的历史,涌现出了许多的医学家,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学派和不同的学说,学习中医必须认识其历史和了解历代中医学家的概况。本书精选历代名医共41位,分小传、著作、学术、简评等各个项目加以论述。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些医家的学术地位、思想和经验。全书广征博引,言之有据,夹叙夹议,立论精当。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病毒学,而是涉及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及噬菌体等各个领域的书籍。《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通常是这样表述的,前面主要介绍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后面则是病毒学的应用等。 前10章涵盖了病毒学的基本知识。在《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前半部分介绍了病毒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略读了解后用来参考。《病毒学原理和应用(第2版)》有一章专门介绍七种巴尔的摩病毒分类,主要是动物病毒;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毒;还有一章介绍了噬菌体,反映出人们重燃对噬菌体在生物学领域及其应用方面的兴趣。病毒的起源和进化一章后面的五个章节,涵盖了病毒学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后一章是关于朊病毒的,朊病毒不是病毒,但通常和病毒一起被讨论。 每章开篇都有一个简短的概述,不仅可以让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运气学说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说;书中联系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佐证性的研究,并解析了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书末附有“七篇大论”的原文解读。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体系。其理法严谨而圆通活变,其方药精当灵验如鬼斧神工。后世医家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为便于广大读者总览古今医贤运用伤寒论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以切实把握经方运用之真谛,作者从古今中外伤寒名宿之验案中,精选出800余例,辑而成帙,名为《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内容包括方药、原文、解说、运用、按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