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剂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副主编方剂学教材七部,在方剂学领域中享有益名。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加之言辞婉雅清新,深受学生欢迎。本讲稿据他在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教学(2003年)和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授课时(2004至2008年)的方剂学教学录音整理提炼而成,也蕴涵了他在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历代名方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等选修课程中的教学精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共分十八章,除涌吐剂未收录外,其余章节均按现行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体例编排。每个方剂下,一般列有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附方】几项。
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 本讲稿是在2004年全国《中药学》主讲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的录音为基础,予以整理而成。讲稿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药和中药学,中药的功效、性能,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按功效分为二十二章,介绍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约350味。讲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融为一体,展示其精华,评价其利弊;以药物功效为核心,上联性能,下推主治和证候禁忌,分析入微,注重引导将中药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药物学习之中,教学方法独具一格,能收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中药学的特点,注重学术传承,又展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阐述中药功效
中药化学 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图解新思维 中药化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点,主要介绍了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基本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检识、结构研究以及常见的中药实例。本书可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辅图书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的考试与培训图书。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中药的配伍与禁忌、中药性能、中药的采集与炮制、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等,各论按照中药的功效不同具体阐述了141种左右中药材的具体功效,包括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利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补虚药等,每类药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材,每种中药材介绍了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配伍方法、使用注意、鉴别用药等,其功效和应用是重点,每种中药材在命名上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及各省市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为正名。
本书以继承发扬、临床实用和富有新意为原则,总结中药临床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反映现代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并记载药物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为一本实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参考书。全书收载常用中药433种,按药物主要功效分为20章。每一药物从异名、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炮制研究、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制剂与成药、不良反应、中毒救治、使用注意13个方面进行论述。本书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中药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书精选800余种常用中草药,编写上注重日常应用,将识别方法与使用内容细分版块列述。书中的 功效主治 实用验方 部分落脚于实用, 功效主治 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宜忌,尤其是对于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进行了拆分讲解,详述各个部位的功效主治; 实用验方 则以常用方、常见病、操作简单为原则对方剂择优选录。 形态特征 生境 分布 部分着力于识别,详细介绍各药的形态特征,辅以 生境 与 分布 供读者综合判断。书中每一中草药都保障附有高清原植物图,并尽可能搭配花、果图以全面展示植物的真实面貌。
血府逐瘀汤为《医林改错》的方。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介绍: ①经典温习(经方出处、方名释义、药物组成、使用方法、方歌、医圣论方、类方简析、药证与方证、主要药物临床药理学、功效与主治等)。②临证新论(单方妙用、多方合用、多法并用、古今医案)。③现代研究(现代实验室研究、中成药制剂研究、加减传世方简编)。 中国zui美经方丛书 第1辑(共15册),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在作者与出版社编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美丽中国有中医,经方在中医药春天百花园里 尤为 美丽! 宋代《太平圣惠方》: 为医之道,尽善尽美。 中医的方剂,尤其是经方 是 数千年来多少代 医生 智慧的结晶, 是中医之魂, 是精准用药、精准配伍的典范,是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的标杆。没有经方,就没有中医药之方剂;没有经方,
本书参考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常用中草药500多种,按照每种中草药的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等。文字内容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基源、植物识别、生境分布、药物采集、饮片炮制、性状、选购贮藏、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本书配有清晰、能突出识别特征的药材彩图和植物或动物彩图900多幅。并附有中药名索引、功效索引、主治病症索引等。本书收载的中草药品种较全,文字描述全面、实用,配图精美清晰。可作为中医药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学生及中草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紧紧围绕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的编写理念,力求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的需要。本教材详细介绍了中药调剂员要求掌握的*实用知识。全书分为5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中药饮片及中医基础、中成药基础、服务与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每一单元后附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书附有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供读者参考,以使读者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检验学习效果。本教材是中药调剂员职业技能培训用书,可供相关人员参加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使用,也可供中、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辅行诀》整订稿”(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准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五味化生”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本丛书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纪录,各分册主编对本学派的学术特点、代表性人物以及本学派的秘方和学术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本学派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殷切的期盼,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理气候环境特殊,中医药传入岭南时间较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注重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特色。岭南医学是从学术流派角度对该地区(以广东为主)中医药发展成就的统称,拟从历史源流、医药名家、文献与文化遗存、主要学术特征以及近百年来的发展传承情况进行系统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新会陈皮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包括新会陈皮的药用历史、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内容。对于指导医药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陈皮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内*本专门介绍陈皮的专著。
石任兵、邱峰编写的《中药化学(供中药学等专 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秉承**版所 构建的中药化学知识体系,全书体现3个知识结构板 块,即中药自然化学、中药制备化学、中药药物化学 ,共由16章组成。其中**章绪论论述中药化学概念 及其内涵与知识体系。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为中药自 然化学知识板块内容,主要体现中药原药材所含的自 然而生的化学成分知识,为了解中药化学成分基本知 识与认识中药自然药物属性本质奠定基础。第十二章 至第十四章,为中药制备化学知识板块,主要体现中 药化学成分制备及其鉴定方法与技术,为掌握中药化 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物原料药制备与鉴定奠定基础。第 十五章至第十六章,为中药药物化学知识板块,主要 体现中药药物成分体内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知识,为确 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与动态整体药物属性及其协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充分重视青草药这个 天然药库 ,发挥中医药特别是青草药 简、便、廉、验 优势,对新时代国家医改、百姓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本书为再版书,侧重于准确识别青草药,共收载300余种分布广泛、易于采收、疗效显著的常用青草药。每味药均分列正名、常用别名、植物基原、采收加工、性味功用、识别特征、验方精选等项加以记述,并配有原植物图片。本书特色在于每种植物特征的文字描述与图片一一对应标注,使得植物特征一目了然;开本适中,便于携带,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
中成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日益凸显。本书从辨证用药、辨病用药、辨症用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中成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内外同治、超说明书用药等方面对常用中成药和中药新药的用药思路、注意事项、循证证据等进行了论述,可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各科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药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是叶橘泉方证代表作之一,由《合理的民间单方》《实用经效单方》集结而成。作为 方证药证 学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叶橘泉先生认为 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 证 ,论治施 方 ,方证相对,疗效卓著。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首次提出了 方证学 的概念,此后不断地向中医界呼吁 应该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 。从他的经方临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备临床经方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他提出的 方证学 ,是现代经方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叶橘泉先生在其一生的临床诊疗中善于使用经方,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由叶橘泉先生在诊疗中既侧重经方原方,又不乏使用经方与经方及其他方合方,同时也不薄时方。本书即是叶橘泉先生运用方剂的经验总结。
《中医药膳学(第二版)》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药膳学专著。《中医药膳学(第二版)》分为概论、药膳基本理论与技能、药膳配料、药膳配方、药膳的临床应用等五个部分。内容科学、系统、实用、先进'是中医院校师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亚健康调理师等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广大热爱中医食疗养生的读者阅读。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对药(第4版)》由老中医施今墨的得意门生吕景山编写,在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较详细地介绍了施今墨临床常用对药370余对,包括每对药的组成、药物图像、单味功用、伍用功能、主治病症、常用剂量及临证经验。组方简便,疗效确切,按其功效分类编排,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为军医版书之一,日本、韩国已先后译成本国文字出版;台湾省已用繁体字出版。《施今墨对药(第4版)》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