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通俗演义》是一部关于物理学史的科普著作,作者采用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体裁创作,通过物理学史中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故事、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故事为读者呈现了物理学全面的历史。作者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从中国古代墨子与鲁班的故事讲起,既讲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物理学贡献,也讲述了近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历程,收尾则讲到了中国现代的宇宙空间探索。作者以导演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古往今来这段波澜壮阔的物理学史,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阅读体验。 《物理学通俗演义》适合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所有对物理世界感到好奇的人士阅读,独特的写作手法将一改你对物理的枯燥印象,减少你学习物理的阻碍,激发你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之美》精选了9个专题:开普勒的和谐宇宙、牛顿的引力理论、热力学两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 连锁倒转法 、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狄拉克方程、宇称守恒、规范场的故事。这9个专题看似跳跃,实际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物理学思想史上这几个重要的节点,将学科的大框架搭建起来。 《物理学之美》强调的不是现象之美,而是物理学理论之美,尤其是理论中的结构之美。本书从这些物理理论的发现过程着手,同时描写大师们的生活经历、性格喜好等,结合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再现物理学大师如何在研究中感受到模糊的美感,又如何建立审美判断,并因此引起的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本书曾荣获第六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2012年全国科普优秀奖。书中配有相关的知识链接和图片,将科学与人文和谐地统一。500幅珍贵的科学史
《费曼物理学讲义》对物理学的全貌进行了细致、富有见地的阐述。全书物理概念、理论框架清晰,讲述生动,富有启发性,拥有同类教材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全书涵盖牛顿力学、统计物理、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等内容,不仅对于物理系学子是优秀的教材,对于每一个试图理解现代物理的读者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读物。 第 3 卷介绍了量子行为,主要内容:波动性与粒子性;概率振幅;全同粒子与不相容原理;角动量、自旋;双态系统;对称性与守恒量;薛定谔方程等。
傅立叶(1768-1830)是19世纪法国数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他的工作对数学和物理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积分这两个成果,而忽视了傅立叶的主要成就。这本《热的解析理论》是傅立叶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数学分析发现一些热的作用所服从的规律,集中反映了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是被公认的数学经典文献之。
本书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之作,主要包括薛定谔1928年在英国皇家研究院作的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和1926年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四篇物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章。这些标志着波动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大里程碑。书中附有薛定谔传记,内容丰富、有趣,首次为国内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薛定谔其人其事,及其物理、哲学思想与文学修养的机会。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物理世界奇遇记》集趣味性和权威于一体,以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了神奇的物理世界。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站在理论物理前沿的依然是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等如雷贯耳的前辈,相对论、弯曲空间、量子力学、宇宙学、粒子物理 感谢乔治 伽莫夫,用Z朴素的梦去掉了 可能看不懂 ,让现代物理 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汤普金斯先生和莫德的梦里:在梦里飞看相对论,在梦量子游猎,在梦里量造两个自己喜欢的原子甚至是原子核。
nbsp nbsp 费米是20世纪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许多学生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如杨振宁、李政道、张伯伦、盖尔曼等。 《费米讲演录》是费米于195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后一次讲授量子力学时的讲义,影响极大。书中收录了杨振宁、李政道回忆导师的文章,并原汁原味呈现了作者讲课的手稿,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 《费米讲演录》已公版,无需购买版权。
《量子计算:智能社会的算力引擎》一书立足量子力学革命和量子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揭示了计算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思维观念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分析了两次量子革命在推动人类算力跃迁上新台阶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何为量子、量子计算以及量子计算优越性等概念问题,描述了量子算法和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量子计算、量子芯片等技术在量子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前景和实践价值。
物理是连接万物的科学,它试图解释宇宙的规律,从最小的亚原子粒子到巨大的星系,还有时空的本质。它体现了人类最具野心的努力成果。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讲述人类物理学的发展,书中自然也少不了那些给人类科学进步带来光辉的闪耀名字,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如阿那克萨哥拉、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到对人类科学传承发展、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伊斯兰世界的学者,如花拉子米、海什木、阿维洛伊等,再到大家耳熟能详的近现代科学大师,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正因以他们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类才不断提高着对宇宙万物本质的认识。 但物理学中仍有许多东西留待发现:我们还不能调和引力理论与量子力学;我们还不能说明宇宙的大部分质量--暗物质;我们怀疑有粒子存在于
《物理学 中二 指南》是一本物理科普图书。本书将物理学世界通过妙趣横生的形式展示出来,适合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对于那些尚未领略物理学奇趣的朋友们,读完此书,也会立刻爱上物理!通过本书以及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增加网友、读者对物理学、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学科学、爱科学的大家庭,实现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标! 《物理学 中二 指南》一书精选了物理所公众号上 线上科学日 原创专栏发表的 36 篇专栏科普趣文,分为生活物理大爆炸、发现物理之美、物理与人、物理的奥秘以及物理漫游记五个部分,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走进物理王国。书中作者们希望人们认识物理、爱上物理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倘若读者朋友能从这本书里多少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
《杨振宁的三篇论文》汇编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三篇学位论文:在西南联大读本科时的学士学位论文,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杨振宁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专门和编者多次谈话,介绍了他的求学经历和心路历程,并亲自为这三篇学位论文撰写了评述文章。在后记中,本书编者朱邦芬教授撰文介绍了三篇论文的研究背景,西南联大时期人才培育的特点,及其对杨振宁先生以后学术成就的深刻影响。书中收录的杨振宁先生所提供的三篇论文的打印稿,以及他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学的本、硕、博成绩单的影印件均为国内外首次完整公开出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书不仅是杨振宁先生一个人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缩影。本书可供对物理学、教育学和科学史感兴趣的教师、学
《万物一弦:漫漫统一路》系统地概述了至今无法得到实验证实,但却令物理学家情有独钟并依旧深耕不缀的弦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理论。内容涵盖对量子场论发展史的简要追溯,对引力之谜的系统揭示,对标准模型的建立、两次弦论革命、弦的运动规则、多维空间维度、对偶性、黑洞信息悖论、佩奇曲线等前沿内容的通俗阐述等。弦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仅解决了黑洞物理、宇宙学等领域的部分问题,启发了物理学家的思维,还促进了数学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是目前被物理学家公认为有可能统一万物的理论。
《量子比特:一场改变世界观的信息革命》一书基于对何为 信息 问题的简要回答,追溯了经典信息学中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或者说,计算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向微观领域延伸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瓶颈的原因所在,揭示了用量子比特描述信息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阐述了量子保密通讯、量子密码、量子隐性传态等目前为先进的量子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探索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学快速发展并在20世纪50-70年代初经历了困顿与激昂。国际粒子物理学界致力于为实验上新发现的大量粒子寻找秩序,提出新的概念或构建新的模型。其间,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国际粒子物理学前沿问题做出独特的探索,提出了强子结构理论 层子模型。 刘金岩的《构建强子结构理论 中国物理学家的层子模型》一书基于翔实的文献、中外文珍贵史料,并结合作者的大量口述史访谈,系统阐释了中国物理学家集体构建层子模型的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先生认为,作者对层子模型历史扎实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不仅填补了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空白,也为物理学家了解中国理论物理学早期发展史提供了资料。同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先生
《尼耳斯·玻尔集》十二卷,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外文版原书由尼耳斯·玻尔文献馆组编,L·罗森菲耳德、E·吕丁格尔、F·奥瑟若德先后担任主编,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本书为《尼耳斯·玻尔集》的第七卷第七卷量子物理学的基础Ⅱ(1933—1958)》,J·卡耳外尔编,收入作者1933至1958年间关于量子物理学基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文章。分“相对论式量子理论”等三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所撰介绍该编内容情况的引言。
本专著在介绍永磁材料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基于著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新进展,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几类永磁材料的传统和新型制备工艺及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永磁材料的理论发展以及铁氧体永磁、钕铁硼永磁、钐钴永磁和其他永磁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与物理机制。在铁氧体永磁的高性能化、稀土永磁纳米材料的制备、稀土永磁的成分优化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囊括了本领域的新研究和技术成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极寒之地:探索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效应》一书通过对爱因斯坦与玻尔之争、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实数量子力学和复数量子力学之争、量子达尔文主义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世界如何过度到宏观经典世界这个重要问题上展开的争论与探索;通过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流、超导等现象的描述,阐明了在极极度寒冷的环境下所呈现出的宏观量子效应,确立了微观与宏观并非泾渭分明的观点;展望了量子效应发展起来的量子科技将会突破传统科技发展的瓶颈和赋能未来的发展前景。
1925年夏天,在荒芜、偏僻、北风肆虐的黑尔戈兰岛上,23 岁的德国青年沃纳·海森堡在此构建了“量子论”,揭开了挡在我们与真相之间的那道帷幕。这一伟大的科学革命,拥有将广岛、长崎瞬间夷为平地的威力,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投下 。当原本坚不可摧的事物受到质疑,就会打开新的道路,让我们能够看得 远。从量子纠缠到多重宇宙,经典物理世界崩塌后,以量子理论重新阐释我们如何存在于宇宙之中。
本书全景式地解读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历程,不仅提纲契领地描述了混沌分形理论的全新自然观和方法论,也介绍了这一重大创新学科思想的发展历史。同时深入讨论了混沌、分形、秩序、机遇、随机、简单、复杂、整体等非线性科学的概念与思想。
本书基于《计算物理》编辑部的专栏《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故事》发表的短文整理而成的。内容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为起点,逐步向科研人员延伸,形成了编辑工作、科技期刊、论文写作、科技研究、编辑职业生涯以及杂篇等六个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故事》专栏自创办以来,发表的文章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并收到很多积极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本书的内容正是根据编辑们和科研人员的需求编写的,内容翔实、语言活泼、思路开阔,内容综合交叉。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架起一座联结科技期刊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