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1661年出版了名著《怀疑的化学家》,标志着近代化学开始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波义耳反对当时"炼金术"派的"元素"观,提出了接近于近代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区分了化合物和混合物。他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研究之中,主张化学要建立在大量的实验观察基础上,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要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开创了分析化学的研究。他引入了"分析化学"这个名称。恩格斯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一卷的一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本书介绍了计算材料和计算凝聚态物理学中常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程序及应用实例,主要包括材料计算背景介绍;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能带理论和紧束缚近似;密度泛函理论基础;VASP程序基本功能、参数和应用;材料拓扑性质理论和计算实例。《BR》全书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材料设计的基本概念、材料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高性能计算和Linux操作系统。第2章为晶体结构和晶体对称性,主要包括晶体点阵、元胞、对称操作、点群、晶系、原子坐标和倒易空间等内容。第3章为电子能带结构,包括布洛赫定理、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本征方程、紧束缚近似及一些简单材料的算例。第4章为密度泛函理论,主要介绍了Hartree方程、Hartree-Fock方程、密度泛函理论基础、Kohn-Sham方程、基组、赝势以及交换关联势等内容。第5章为密度泛函计算程序VASP,主要介绍V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版)系统介绍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分析基本原理、仪器性能和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概述、ICP光源的物理化学特性、ICP光谱仪器、光谱分析原理、ICP光谱分析的应用、ICP光谱分析中的样品处理、端视ICP光谱技术、专用进样装置与技术、有机化合物的ICP光谱分析、ICP光谱仪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微波等离子体光谱技术及应用、电弧光源和火花光源光谱分析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版)适用于化学、化工、食品、环境、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用书和专业培训班的教材。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本书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主线,根据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历史贡献等进行归类,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历史,突出小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BR》本书共分为十二讲(不含绪论):中国古代化学、怀疑派化学家、化学革命、原子分子沦、触电的感觉、大师代代传、化学建筑师、化学地图师、女中豪杰、中国近现代化学、日本现当代化学和化学如诗,涉及理论化学、应用化学、绿色化学、化学教育、化学工业等多个学科,以及文化、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书后有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
朱万森编著的《生命中的化学元素》系统地阐述了化学元素的起源及相关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详细地讨论了生命的形成和生命元素的演化、生命中的化学元素的作用、生物化学循环及人类与环境的生死与共的关系。《生命中的化学元素》从宏观、微观乃至人类社会的角度,介绍了宇宙天体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化学各学科中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研究,同时介绍了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的创新和奉献,重点叙述了化学各学科与生命科学的关系,尤其是人体中的化学元素的知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告力图站在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全球的眼光和视角,分析和观察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战略规划依照"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布局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凝练。报告内容综合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态势,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分别就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布局和优先发展领域。本报告对化学科学学科未来10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规划。
本书1981年初版,1992年第2版,1997年第2版修订出版,2007年第3版,2008年重印出版。这是第3版,较第2版的*不同是,取消了原来第17章中第6节量子主方程的应用,取而代之的是量子波动的介绍;除此之外,本书做了不少修订。并且也增加了许多近发展成果。目次:*变量;*事件;*过程;马尔科夫过程;主方程;一步过程;化学反应;Fokker-Planck过程;Langevin方法;主方程的展开;扩散型;不稳定系统;连续系统中的波动;*微分方程;量子系统的*行为。 读者对象:数学专业、统计物理专业以及理论物理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化学电源(第二版)》共13章,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化学电源概论、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金属氰化物镍电池、锌氧化银电池、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电化学电容器以及电极材料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化学电源(第二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适合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化学哲学新体系》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的代表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原子理论体系的建立,它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学术专著。《化学哲学新体系》全书共三部分。部分于1808年问世,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事实,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部分则是在1827年出版的,重点论述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以及合金等性质的规律性,对原子论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在系统论述以上内容的过程中,道尔顿除介绍自己的实验和理论成果外,还引证同时代许多化学大师的大量实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他们的见解作出评述。这对人们了解当时化学进展的状况以及化学家们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演变
《大学化学》根据*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而成。 《大学化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原则,注重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注意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衔接,侧重学科特色的同时,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生活实例,联系社会发展前沿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上,除增加现代化学相关的新成果外,注重提升育人功能。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推理逻辑清晰,知识脉络通顺。既展现化学学科魅力,又展示我国化学相关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大学化学教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大学化学》在知识点的介绍上,力求精炼
本书概括性地阐述了现代过程工业中主要化学过程的基本知识,典型系列产品的制备原理、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并对其过程进行了物料、能量的衡算及设备设计计算。 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不仅有详尽的理论,而且还列举了许多工业应用实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力求使读者能通过本书的学习,对我国现代过程工业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全书共分16章。第1章概述了工业化学过程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第2、3、4章讲述了如何进行过程工业中的物料与能量的衡算,第5章至第7章分别讲述了现代过程工业中的基础无机工业,包括硫酸工业、碱工业、合成氨,第8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干法水泥工业的生产过程及有关物料和能量的衡算,第9章至第13章分别讲述了现代过程工业中的有机工业,包括石油炼制、烃类裂解、天然气转化、精细化工及医药工业,第14章叙述了工业
化学教学论(第五版)
全球纳米科技发展迅猛,正在给分析化学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运用纳米科技研制纳米探针在分析化学特别是生物分析化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徐淑坤等编著的这本本书介绍近十几年来无机纳米探针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纳米颗粒的合成、纳米离子探针或生物探针的制备、表征方法,无机离子、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定性或定量检测,以及细胞、组织的标记和成像等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书可供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本书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非冶金类专业公共课的化学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化学反应基本规律,溶液与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非金属元素与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国防。前四章属于化学原理部分,是本书的基础;后八章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既重大又贴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几个独立专题。 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本书向读者提供了化学学科的最新科技信息和21世纪初的主要成果。通过“科苑导读”“网络导航”这两个栏目为学习者开辟全新的视野,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道,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化学技术”栏目用最简
本书是普通化学 (为适应化学的素质教育而编写的面向化学远源专业同学学习的化学)教材。本书共分十二章,前七章为化学基本原理介绍,在内容的编排上尽量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五章的内容是相对比较独立的篇章,更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化学在我们当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方便学生了解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基本内容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和物质结构,化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水资源及其特性,酸、碱和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化学物质与生命,化学物质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和化学与能源。本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指导思想,使理工科非化学化工类和文管类各专业学生了解化学与我们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创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是学生进入专业方向学习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专业教学形式是以训练课题带动的实验性、探究型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方式是以适当的设计课题为训练媒介,以与未来真正的设计研究与创新完全相同的过程、方法与形式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获得设计项目真实实施的综合知识方法和整体体验。本书在此实践性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予以总结,将课程结果呈现给广大读者,共包括47个课题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详细的图片、表格和文字说明。 本书可作为工业设计等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师生的教学辅助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