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从电子工程和通信技术的角度详细讲解GPS和北斗双系统接收机的原理,在对GPS和北斗系统的历史演进进行介绍的同时,详细讲解了GPS和北斗接收机内部从信号跟踪与捕获,到卫星位置速度计算、观测量模型分析和定位导航解算的几乎所有信号处理理论,同时也融进了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的研发经验和心得。全书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点实现了一台GPS和北斗双系统软件接收机,给出了该软件接收机源代码,该源代码实现了本书讲解的所有理论知识点,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理论部分的同时运行相应程序,自行对运行结果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源代码进行修改,更快更好地理解GPS和北斗双系统接收机设计的理论,为进一步地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遥感数据不断涌现。遥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出现为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使得全球尺度的快速分析和应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内首次对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和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本书重点以当前方兴未艾的谷歌云计算平台为例,为遥感云计算的应用提供指南和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遥感云计算的科学和技术前沿,从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简明教程、经典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遥感大数据和遥感云计算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编程实践,然后列举了遥感云计算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研究案例,最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国内外主要卫星数
本书主要介绍四元数基本理论及其在摄影测量定位中的应用技术与方法。内容包括与平移和旋转密切相关的若干数学预备知识、四元数代数基本理论、基于四元数的经典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体系、空间后方交会抗差估计理论和方法、四元数外方位元素建模、基于四元数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成像几何模型及其求解、星历姿态数据支持的四元数集成传感器定向、基于四元数的遥感影像立体定位和多传感器卫星影像四元数区域网平差。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是以地球剖分网格为基础,通过建立空间数据与其所对应的地球剖分网格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集装箱”模式的空间信息网格化编目、存储与检索,从而提高多源空间信息的整合和综合管理能力。本书围绕空间信息数据库剖分存储与检索体系,系统论述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的概念与定义、时空编码、体系架构、存储结构、索引模型、时空关系计算、查询策略、时空引擎,展望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与时空引擎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通过航天活动来探索深空天体和空间的能力。2020年7月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为了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需要对深空探测的目标天体、科学目标、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本书在近地卫星技术基础上,从深空探测的特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深空探测器面临的特殊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适合航天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深空探测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雷达遥感是遥感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可以大面积快速获取高精度地表微小形变信息,近年来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雷达遥感滑坡变形监测研究成果,兼顾基本原理、前沿发展和应用需求,由浅人深地针对不同滑坡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案例,并将提取到的形变序列与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耦合分析,进一步深化了雷达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ENVI4.7软件功能及遥感图像处理流程和方法。全书共分17章,涵盖了ENVI软件概述、ENVI遥感图像处理基础、数据显示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矢量处理、地图制图与三维可视化、正射校正、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地形分析、遥感动态监测、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高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波段运算与波谱运算、雷达图像处理和ENVI二次开发等方面的内容。全书按照遥感图像处理流程由浅到深逐步引导读者掌握ENVI软件操作。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读者可视个人情况进行选择阅读。
本书将全面展示作者基于分形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地类识别与遥感地表参数尺度转换研究的内容。上篇对常用的遥感分形纹理特征提取算法进行分析对比,并进一步提出小波域分形纹理特征提取算法,结合该算法进行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建筑物专题提取实验。下篇从模型构建、遥感影像特性对模型构建*合理尺度层级确定的影响分析、模型应用验证三个方面对基于分形方法的NDVI连续空间升尺度转换模型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对基于分形方法进行NDVI降尺度转换模型构建、NDVI等遥感地表参数时空尺度转换耦合模型构建进行进一步阐述。在展望部分,本书从三个方面对未来“遥感影像地类识别与定量遥感结合研究”的发展新趋势进行初步阐述。
本书以地面激光雷达扫描获取的古建筑散乱点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平面、柱面、球面等规则几何面为基准面生成不规则则三角网,深度图像来存储表达点云数据的整体解决思路。针对点云数据的邻域搜索,提出了一种新的MutiGrid-Kd树高效索引。重点研究了如何自动分割散乱点云数据,提取平面、柱面等基准面,提出了一整套包括高斯映射,曲率映射,聚类分析,预定义模型等分割的解决方案,能较好的克服古建筑点云数据数据量大,噪声多等问题,并且在分割的同时能够提取出点云特征,一体化完成点云的分割及拟合。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根据黄土覆盖区基本地质地貌特征,简要介绍了1∶50000黄土覆盖区填图的目标任务、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法等论述遥感、地球物理、钻探等手段在黄土覆盖区填图过程中的应用,探讨针对覆盖层、基岩地质、地层、地貌、构造等地质调查内容的技术方法组合。第二部分基于甘肃1∶50000大平等四幅黄土区填图试点项目实践,阐述相关技术方法在陇东黄土高原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包括黄土覆盖区填图单位划分、地层系统的建立、技术路线、方法选择、构造地貌分析等地质调查相关内容,探索黄土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书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年会论文集,连续9年出版。本书为近一年国内关于卫星导航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是卫星导航领域尤其是北斗芯片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总结,反映了本年度会议主题 星参北斗 位联世界 ,内容涉及技术发展、位置服务、北斗产业化、CORS建设与高精度应用、移动互联、导航运营商、智能车联、金融投资、行业应用等,介绍了大量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观念、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系统等。 本书作为卫星导航年会资料的一部分,测绘人员可以作为资料书,同时适合各行与导航有关的研究人员参阅。
本书是根据作者近五年来的科研工作与经验总结的一本教材,主要面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讲授如何通过C 底层程序设计实现一套完整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分析与计算、可视化展现等。本书中的全部内容均为底层开发,不依赖于任何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组件或模块,并进行了较好的模块化设计,算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均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较好地展现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全书分为四篇共30章,作者尽量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面的深入浅出的介绍,适合广大地理信息系统的自学爱好者及专业研发人员。
为提高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保证测绘成果质量,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原国家人事部、国家测绘局于2007年3月,颁布实施了《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注册测绘师管理制度。2008年12月,由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审定的《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正式颁布,为我国实施注册测绘师制度打下了基础。 按照《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全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并审定了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写人员依据《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大纲>>(2009版),遵循重在检验应试者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测绘学科也不断发展壮大,并迅速向相关学科渗透,各种测绘科技及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与日俱增,如何准确地对众多的科技信息进行标识,以及如何打开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大门成为信息时代每个人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标引与检索语言。为此,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在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的支持下,组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解放军测绘学院、西安测绘研究所、天津海洋测绘研究所、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测绘科技信息研究所、测绘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编制了这部叙词型检索语言工具书。该书是我国部正式出版、完整反映测绘学科的结构体系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叙词表。 《测绘学叙词表
摄像测量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是由传统的摄影测量学、光学测量与现代的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等学科交叉、融合,取各学科的优势和长处而形成的,具有高精度、非接触、动态测量等诸多优点。本书在系统介绍、凝练摄像测量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作者所在研究组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系统总结了摄像测量学的经典和前沿理论、方法,以及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和*应用成果。 本书可作为摄影测量、光学测量、计算机视觉、精密仪器等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从航天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航天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航天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摄影测量基本理论、光学卫星摄影测量工程系统、光学影像预处理、相机参数在轨标定以及光学影像高精度定位等内容。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各卷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其中学科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体内容,占各卷的主要篇幅。 1994年7月,我社初步提出《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出版构想,后曾多次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有关专家咨询,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和评估,得到学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1996年开始制订编纂计划,完成总体框架设计,并开始向权威专家组稿。同年,新闻出版署将本书列入国家 九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本书针对复杂地形区地表地形特征、太阳辐射过程以及遥感影像的特点,从遥感影像地形校正的理论基础、地形校正模型方法及地形校正方法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分析地表特征与数字地形、辐射传输过程、遥感影像的地形效应,开展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方法总结与述评,构建考虑散射辐射和临近地表反射辐射的地形校正物理模型以及简单高效的经验模型,分析不同精度DEM对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效果的影响,并从土地遥感分类、植被参数遥感提取、地表反照率遥感反演、地表温度遥感反演、蒸散发遥感反演等方面探讨地形校正方法的应用。 本书可供遥感、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流域水文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有兴趣的应用人员阅读参考。
本标准是对GB/T 16820—1997《地图学术语》的修订。本标准与GB/T 16820—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T 1.1—2000的要求对标准的格式和体例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地图信息、认知制图、地图表示方法、图名、四色印刷、网络地图等术语; ——删除了透明原图、编绘原图、地图刻绘、地图清绘、制图专家系统等术语; ——修改了某些术语的名称和定义。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玉芳、马晓萍、吕玉霞、马聪丽、兀伟、段怡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6820—1997。
三维实景反映了空间地物及自然环境的原貌,它既包含所要关注的目标地物信息,又可以涵盖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本书系统介绍了虚拟现实型三维实景、全景影像型三维实景和增强现实型三维实景的发展与应用,使读者对三维实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对三维实景系统的开发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展现了三维实景技术在市政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