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以丰富的历史资料、简洁明了的理论分析、轻松活泼的文笔,向读者介绍全球(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重大的地震预测案例及其影响。通过这些案例向读者介绍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以及每个方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方法包括动物感知、地震光、地震云、地震电磁、应变、应力、地震矩、地震群、地下流体、潮汐触发,等等。有些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另外一些则不过是牵强附会。《测不可测:大起大落的地震预测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美国的地震项目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的地震预测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防震减灾为主的过程。正是得益于这一转变,才造就了美国在每次大地震以后为数极少的人员伤亡的奇迹。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即调集全国各地780名技术人员组成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现场工作队(以下简称现场工作队),分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宁夏等地,会同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分成100多个灾害调查小组对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4个受灾县(区)的房屋、基础设施(包括生命线系统、水利设施)、企业、地震地质灾害等破坏情况进行了灾害调查,涉险地、凌绝境,行程达80余万km,调查面积超过50万km2,完成4150个调查点,2240个抽样点的震害调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手震害资料。同时,还积极联系总参测绘局、中科院遥感所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地震遥感资料分析处理,快速解译震区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影像的震害,对比研究震前影像,结合现场灾害调查资料,生成城市和乡村典型震害图(房屋、交通、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震前震后对比
本书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着重从地球系统化学的角度,介绍和论述近年来地球化学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领域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和成就,其中包括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包括陨石化学、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地幔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油气资源成烃成藏与金属成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学逐步跨入了以整个地球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阶段,同时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本书试图反映地球化学对地学这一发展趋势的响应,以及地球化学为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本书是“十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富营养化过程”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研究工作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0多个湖泊,重点研究了太湖、巢湖和龙感湖的氮、磷等营养物在湖泊中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湖泊历史时期营养本底的定量重建及人类作用下的湖泊环境响应;湖泊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界面环境化学行为和释放放风险;湖泊动力再悬浮发生过程、悬浮质垂向分布和氮、磷等营养物在颗粒物上的行为;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酶作用下的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制;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内源负荷估算、定量贡献及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本书可供湖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水文物理、古湖沼学、沉积学、环境保护、水产和流域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技
高等学校教材系列。
本目录根据《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及有关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吸收多年历史地震研究和历史地理研究等成果探索性编制而成,共给出中国境内公元前618年(鲁文公九年)至公元1949年3≤M
土壤溶质迁移是降雨径流过程中导致土壤溶质的复杂过程。本书采用室内试验模拟降雨径流过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土壤溶质的迁移过程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室内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值,探讨4种迁移机制(对流、扩散、伯努利效应和土壤侵蚀)对土壤溶质迁移的贡献率。同时,研究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溶质迁移过程发生的临界现象及其机制,阐明降雨径流交互作用机制的变化过程、雨滴溅蚀和地表漫流剥蚀的水动力作用机制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定量描述空间不同位置坡面溶质迁移过程,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准确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本书可供土壤物理、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可供从事土壤中物质迁移研究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岩石物理变换式和反射系数方程出发,论述了地震振幅解释的系统方法,提供了一套烃类检测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法则。通过总结前人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书中建立了地下岩石特性和地震振幅相关联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关系,给出了大量的AVO属性和解释方法,在识别烃类特征、证实油气成藏组合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针对三类情形下的AVO,结合模型和大量实际例子,分析了各自的特性和地震响应,提出了适合的解释流程及属性特征组合。 本书理论讲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对从事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国家“地壳探测工程”关系到地球深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球认知、自然灾害防治、国土安全和地球科学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工程。《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专利态势》立足于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诸多关键技术点,借助比较全面、完整的专利和科技文献数据,并辅之以相应技术标准,对相关专利态势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呈现当前世界范围内该技术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该技术所处的国际地位,同时揭示了地壳探测工程实施的紧迫性和良好前景。
礁滩相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尽管我国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分布广、层位多、资源量大,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遇到的难题仍然不少。发展高精度的针对礁滩储层的地震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对于指导井位的部署和资源量的评价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礁滩储层地震识别》以礁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为重点,系统地介绍礁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机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礁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多源信息(地质、测井、钻井、地震等)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并以川东北XX区和珠江口盆地YY区为例介绍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和综合预测的工作流程与应用效果。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在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介绍了作者在该领域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瞬变电磁波场转换原理及方法、瞬变电磁虚拟波场特性,研究了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的重要技术:虚拟子波宽度压缩技术、合成孔径技术、三维偏移成像技术等。《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可供大、中专院校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岩石圈重力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日本“3·11”大地震地壳局部隆起的事实为依据,以板块俯冲带发生的物质转移为突破口,阐述了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的地震成因。地壳表层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地表重力均衡条件,从而形成了水库地震、矿山采空区地震、火山地震。贝尼奥夫地震带由冷的、硬的、脆性地壳物质组成。上地幔盖层物质发生局部熔融导致软流圈抬升形成了大洋中脊、大陆裂谷、深海沟并同时产生正断层地震;在板块聚合带,两个板块“叠加部位”热的、软的、塑性上地幔盖层物质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上地幔盖层后,产生了逆断层地震并且表现为地壳局部隆起、抬升。岩石圈深部大质量物体的转移破坏了岩石圈重力均衡条件并形成构造地震。 本书率先提出:太平洋板块向西漂移、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活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