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无疑是气象观测、定量评估和预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一套更好的观测数据偏振雷达数据,已经可以用来更好地来研究天气。虽然偏振雷达的技术已经成熟,偏振雷达数据也已经覆盖了美国全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区,但是对于业务应用而言,偏振雷达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其研究和发展还有着巨大的空间,尤其是如何优化偏振雷达数据,以使其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天气预报中。双偏振雷达气象学主要介绍了偏振雷达遥感基础知识,旨在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电磁波在充满着水成物和其他物体的地球物理介质中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展示了水成物的物理特性、统计特性和电磁特性,建立了雷达观测与物理参量的关系;介绍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如偏振相控阵雷达)以及对物理参量的反演算法;阐述了偏振雷达在水成物分类
云的观测是千千万万个观测站的基本观测项目,目测观云,始终是研究云的重要手段,云的观测技能仍然是观测人员的基本功。在云的观测业务工作中,云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积累和传承观测云天经验的宝典,是完善和规范观测云天方法的范本。对于提高观测人员的观测水平,保证云的观测资料资料的完整、准确、规范十分重要。一本好的云图,还能够集中反映出我国云天研究成果,体现气象科研水平,在向全社会普及气象知识方面也有极大的展示作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工作。 新版《中国云图》内容引用了我国近20年来对云的观测研究成果,是一本真正高水平的《中国云图》。精选的几百幅各类云天照片透射出我国云天观测科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科学与艺术美妙结合的匠心;云图的制作和编排更排更充分利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既满足气象观测
《云降水物理研究》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云降水物理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层状云宏微观结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滴谱特征;观测和模拟的积层混合云形成过程;冰雹微物理结构、谱特征及生长条件;强对流降水宏微观结构;雷电发生频次及起电机理。这些内容有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认识中国云降水物理过程及相应物理机制,为中国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等提供了科学基础。《云降水物理研究》适用于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天气分析和预报等专业领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在系统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型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大气气溶胶的辐射特性。本书依据以气溶胶辐射特性为核心的“闭合实验”方案,精心组织了对大气气溶胶物理一化学一光学特性的综合观测,细致介绍了仪器特性和数据资料处理等。基于该观测资料,本书采用了一套系统数值模型方法,对观测地区气溶胶中元素碳混合状态、颗粒物吸湿增长特性及其对气溶胶辐射特性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解析出当地气溶胶光学污染的化学贡献率。本书对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该区域细粒子及其环境效应的科学认识,在方法学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也有独到之处。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大气环境、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气候研究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英文对照
本书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技成果,在概述面临挑战、组织实施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气象保障服务的主要科技成果以及应用成效,包括观测技术、机理研究、预报技术、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梳理总结气象科技冬奥支撑和创新经验,以为后续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持续发挥成果的效益,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本书可供各类气象保障服务人员阅读,也可供气象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影响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气象水文要素因子众多。它们之间既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而且包含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综合分析问题,需要对各气象水文要素分别进行确切定量。本图集共有260多幅图,内容包括黄河全流域的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可照百分率、日照时间、总辐射量、地表反照率、有效辐射率、年辐平衡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变差系数、年降水量概率、年辐射干燥指数、年均气温、平衡气温、平均最纸气温、蒸发皿蒸发量、潜在蒸散量、陆面蒸散量、土壤湿度、年径流深、地下水系统分布等。其中基于DEM的倒流以域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图,基于分布式实际陆面蒸散模型的全流域实际陆百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图,以及基于遥感信息编制的土壤温度图等均属于在黄河流域首次提出的新成果。图集附有主要地名、水资料分区与支流界
《竺可桢全集(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竺可桢全集(3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对南极气象学和气候学作了全面的论述。不仅描述了控制南极的气候,还论及了维系这些气候的天气过程,探讨了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关联。本书的部分包括章至第3章,回顾了观测南极大气的各种方法,并介绍了一种气候学观测的综合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至第6章,论及了各种天气过程,这些过程维系了观测到的气候,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到移动过境的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到中小尺度的过程。最后的部分即第7章回顾了目前我们对南极气候变化所掌握的知识,并探讨了因“温室效应”增暖而可能引起的南极的变化。全书强调了南极大气和南极气候系统各要素(海洋、海冰和冰盖)之间的联系,并研讨了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过程;讨论了研究南极气候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平台(包括自动站和国际数据中心),还特别强调了卫星遥感和
《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关于天气和气候预测综合而易懂的论述。针对大气模式的使用,讲授其优点、缺陷和实践,对在各个方面应用模式的学者们来说是本理想的书籍。书中描述了不同的数值方法、资料同化、集合方法、可预报性、陆面模拟、气候模拟和降尺度、计算流体动力模式、基于模式研究的试验设计、检验方法、业务预报,以及空气质量模式和洪水预报等专业应用。《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基于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30多年所教授的课程,也得益于作者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模式实践经历。《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将满足在研究和业务应用中需要了解大气模式的人士,适合作为天气和气候预测分支学科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具有大气科学、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及地球物理
大气中有很多涡旋(气旋、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切断低压、龙卷风、台风等),它们都和天气息息相关。《大气涡旋动力学》力图从这些涡旋速度场的奇点(即涡旋中无风点)的性质来定性判断这些涡旋的二维、三维结构。书中并不是去解大气运动方程组,而是从力的平衡的角度,求出这些涡旋的速度表达式,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来分析这些涡旋的奇点性质。由此在应用方面,能利用气象上常用的控制参数(水平辐合辐散、涡旋强度等)来判断大气涡旋的结构,从几何和拓扑上将涡旋加以分类。本书在学术上是将涡旋的物理机理和奇点(无风点)的性质相结合。书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测的水平辐合、辐散、涡度等物理量,能了解天气分析中的涡旋的三维整体结构及其性质,可对天气预报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对大气涡旋在天气预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