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以气候变化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变为切入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若干重要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
《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地学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气象的材料,加以科学的标点和分类,并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全书分“天气现象”“气象观测与仪器”“气象预报”“气候”“应用气象”“气象灾害”“人文”等7个总部,总部下又据内容设“综述”“论说”“艺文”“纪事”等纬目。
《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及观测方法,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共九章,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功能、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其次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其中天气系统的雷达基本图像识别、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是本书的重点;最后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每章后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于查阅和进一步探究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 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 抗战及战后的大学 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
全球正在兴起加速低碳转型的热潮。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这场突发的疫情更深层次地触发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疫情下,各国一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稳就业、保生产的抗击疫情工作当中,尽量将疫情对生产和生活的冲击与破坏降到;另一方面也都努力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部署经济的绿色复苏,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和雄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2015 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并努力低于1.5℃的长期减排目标,并形成了 自下而上 的国家自主贡献(NDC) 目标和每5 年一次的全球集体盘点,以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框架,引领全球向低碳转型。《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要在前一版NDC 目标基础上提交力度更强的NDC 更新目标,发挥NDC 目标的 棘轮 机制以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与预警》重点介绍了**气象因子,如降雨、低能见度、冰冻雨雪、大风,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造成影响的潜在危险性,结合承灾体环境的暴露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在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条件下,探索研究了评估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对全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研究,为公路工程设计和建设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的预报预警技术的研发,模型的建立及其在重大活动和**天气事件中的应用。因我国地势复杂气候多变,《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与预警》还重点分析了华北、华东和东北三个不同区域的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并指出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从野生动植物、遗传种质资源、有害生物多样性方面,综合利用生物地理学、气候学、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统计学、计算机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分析生物多样性与气候要素关系的技术,提出了识别归因过去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技术,以及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贡献的技术,发展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风险的综合技术。
《云动力学》(第二版)介绍了云对天气和气候影响的基本知识。作者把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结合在 一起,揭示了各种不同的云发生、发展、消亡的观测事实和内在的物理机制:雾、层积云、卷云相互之间的区别,雷暴、锋面、温带和热带气旋,以及受山脉影响的云系为什么有不同的外观表现。 本书阐述了与云有关联的各种尺度的物理过程,其内容全面涵盖雨滴和冰晶内部的微观尺度过程,以及风暴云系发展中的宏观尺度过程。 随着地球系统观测和数值模拟的功能发展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已经有能力处理诸如气候变化、天气对社会的影响、风暴预报这样的重要议题了。了解云在大气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书提供了理解地球上的云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本书的内容有三个关键要点:(1)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关于云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研究地球大气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委组成的编写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6个部门的158位专家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二次组织编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5部分,共40章。《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满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标,对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可供中央、地方和国家各级决策部门,以及气候、气象、经济、外交、水文
该书对来自于11个国家的科学家在欧盟项目(CLIME)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采用试验观察和模型预测,探讨了北欧,西欧和中欧的湖泊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动态变化。采用不同时期历史数据,对不同湖泊季节性动态进行比较,评估这些湖泊对地区、区域和全球尺度范围内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采用不同的水质模型,对6个气候变化场景进行模拟,评价气候变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预测结果。该书包含物候学、湖冰模型,氮磷的供给与循环、溶解有机碳通量、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季节性演替等章节。此外,湖泊对大气循环变化的相关响应、基于网络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气候变化对水框架指令的潜在影响,也在本书中进行了阐述。
本译著从全球气候模式及其局限性,强迫与反馈,古气候与近期气温,冰冻圈、海洋动力学及水文学观测与预测,*天气观测与预测,陆地动物,陆生植物与土壤,水生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与其他政策的影响等10个方面,较为全面地翻译介绍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NIPCC)组织撰写的《气候变化再审视》2009年和2011年报告的主要观点,以大量的气候变化实例和研究案例介绍了不同于IPCC评估报告主流科学观点的研究认识与结论。 本译著可供从事气候变化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科技规划、政策分析及科技决策工作的科研人员、管理者以及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针对洪水预报的预见期短、预报精度低等问题,介绍了解决方案即构建基于数据同化技术的陆气耦合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的降雨预报、数据同化技术与同化方案、流域水文模型及实时校正方法及构建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等,本书探索了利用气象与水文的跨学科交叉优势,在中尺度WRF模式与流域水文模型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基于变分同化技术的数据同化方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数据同化的陆气耦合实时预报技术体系,以提高WRF模式的降雨预报精度,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实时洪水预报水平,并可为我国洪水风险管理和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主要阐述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的基础理论、数值模拟、诊断方法、放电特性及等离子体应用等。全书分三部分,共18章。*部分基础篇,共5章,介绍等离子体基础和气体放电基本理论、流体数值模拟、粒子模拟、放电非线性和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第二部分特性篇,共6章,介绍介质阻挡均匀放电、纳秒脉冲弥散放电、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合成射流和射频等离子体。第三部分应用篇,共7章,介绍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表面处理、废水处理、医学应用、流动控制、生物育种、氧化处理、果汁保鲜七个典型领域的应用。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精)》由科学技术部 、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 共同组成的编写**小组组织实施,共有18位领衔专 家、96名首席作者、442名贡献作者组成的编写专家 组参与了评估报告的编写。这是中国第三次组织编写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本书内容包括 气候变化的事实、归因和未来趋 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政策、行动及国际 合作 5个部分,共42章。《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 估报告》以满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需求为目 标,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 梳理,全面反映中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新研 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 本书可供中央、地方和国家各级决策部门,以及 气候、气象、经济、外交、水文、海
本书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历史重大气象灾例复原研究”及后续多项研究成果写成。作者从浩繁的气象史料中遴选出典型的历史 气候事件,陈述其复原之实况并精心绘成实况复原图显示,推演复原其天气过程,定量推算其气候特征值,书中陈述的4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干旱、雨涝、异寒、异暖各类,它们分别发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作者进行了历史气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断的新探索,又将复原的历史实况与现代气象记录进行对比,并运用现代天气学、气候学理论酌予诠释,还述及这些事件之社会影响(饥、蝗、疫等)和自然条件背景(太阳活动、火山、海温)诸方面。本书旨在增进对 气候变化和 气候事件的认识,将人们对 气候事件的了解扩展到距今千百年的历史时期。全书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推演之处严谨科学、匠心独运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项目编号2010CB428400) 成果系列专著的综合篇。《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围绕陆地水文和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对策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中国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的东部季风区陆地水文时空分布和变化、南北方典型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别从检测与预估、响应与归因、影响与后果、适应与对策4个层面开展了水循环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工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安全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科研与应用成果。
本书全面阐述东亚地区沙尘天气监测、预警、预告的方法和结果分析以及灾情的评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沙尘天气的长期统计特征及其气候环境背景分析,东亚沙尘天气监测分析和沙尘特性的定量观测分析和遥感反演,风沙动力学,沙尘天气的数值预告和气候距平形势的动力学预测,灾害评估方法,以及世界沙尘天气概况;并涉及沙尘暴防治问题。 本书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将应用卫星的监测系统、地面站网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天气学分析和气候学统计、风沙动力学、沙尘暴天气和气候数值预报以及应用业务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新观测事实和若干创造性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全书写作方法独特,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兼
为更好理解气候变化与**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与灾害风险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内多个部门,由秦大河院士任主编,组织百余位专家共同编写了本评估报告。报告借鉴了国际、国内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和思路,综合分析了天气学、气候学、气候(系统)变化科学、大气化学、地理学、水文学,以及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等多领域成果,并在总结过去应对**天气气候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控制灾害风险的政策和实践方向,以期增进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认识,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采取行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全社会提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供基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