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下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变化与演替、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目前生态系统生态学快速发展,致力于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本书是国内全面涵盖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经典研究、前沿理论发展和研究手段革新的原创专著,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边界层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的大气层的状态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过程。本书以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基本控制方程组为核心来组织素材。针对不同情形,通过方程推导,解释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本书简要回顾并总结了国际、国内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和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成就,并在依据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动向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家需求提出八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发生机理及其预测,大气环境灾害的发生机理与预报理论,东亚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响应、机理相应对,地球/气候系统数值慎型的发展,平流层过程与日地关系,青藏高原地-气辑合远程及真气候效应,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相133乍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大气探测的新原理和前ìB技术.本书是同技±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万向的重要读本,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为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报告,由北京市京津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13年12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1次。主要包括:国家基本情况、自然条件与资源、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实现公约目标的其他相关信息、香港特别行政区应对气候变化基本信息等。
作为水循环过程的一类极值过程,干旱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入,呈现出广发频发态势,危及到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干旱事件的发生具有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双重特性,需在遵循"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模式进行应对。本书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提出广义干旱的内涵及定量化评价方法;结合自然气候变化、人为气候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水利工程调节等对干旱事件的影响特性,构建广义干旱演变的整体驱动模式,并定量识别其驱动机制;结合干旱事件演变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征,提出广义干旱风险评价方法与基于3S技术的广义干旱风险区划方法;从节流与开源两方面提出流域广义干旱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措施的实施效果。在上述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下,选取干旱事件频发的东辽河流域进行实证研究。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引起气候变化的 CO2排放是全球性公共品,与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不一样,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具有交叉边界、多层次和多部门性、益损差异性、长期挑战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当前气候治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这就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聚焦当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从科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和论述。**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排放配额问题;第二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资金问题;第三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策措施;第四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治问题;*终第五篇聚焦中国气候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的内容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了解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气象哲学导论》分为“八论”;气象本体论、气象系统论、气象方法论、气象认识论、气象价值论、气象生态论、气象社会论、气象美论。气象哲学是把气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气象“存在”的实在性、发生学、研究方法、认识路向、价值向度、生态伦理以及审美理念等为研究内容,将“本然世界”、“应然世界”和“超然世界”相融合。蕴含着求衡的系统存在论、能动的认识论、动态的方法论、和谐的相处观、恩惠的价值观与“诗意”地栖居理念等特质。气象哲学研究能够*限度整合气象学与其他学科,对拓展气象学领域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物理专业、应用气象专业等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科技哲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学科中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同样适合从事气
本标准代替GB/T 19201--20034热带气旋等级》。修订时参考了蒲福风力等级表。 本标准与GB/T 19201--2003相比增加了强台风、超强台风2个等级。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传海、高拴柱、许映龙、卢山、张守峰、刘震坤、顾华、张玲、姚学祥、薛建军。 本标准于2003年6月首次发布。
本书从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实践、气候治理转型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三方面入手,依循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通过将个案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欧盟气候治理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欧盟政策内、外效果评估,阐释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影响力;就我国实施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及开展国际气候合作,提出看法与建议。
竺可桢编著的《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 《竺可桢全集(第23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7卷。 本书讨论了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中国的光、热、水、汽、风等各种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时空分布,以及气候资源形成的机制、过程与未来变化情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回顾了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气候资源变化及人类的响应,并对中国气候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同时,书中对气候变化适应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进行了探讨。全书总体上概括了中国气候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现状、未来变化,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新论著。 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各类国际组织、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参考。同时作为《中国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