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区域海洋》是在讲授《中国近海区域海洋状况》课程的基础上,对讲义进行修改、补充、改写而成。其主要特色:(1)以实测资料和多年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将近50年来外在中国近海获得的曾被认可的成果,进行综合和概述。(2)覆盖面大,系统性较强。叙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黑潮源地海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海区的环流、潮汐、海浪的波候特征;海区的海洋水文要素分布及其变异,如温、盐、密度、水团、海冰、透明度、水色等水文特征及其重要现象等。(3)实用性较强。书中以记述海洋现象、变异特点和物理概念为主,对机理一般不作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摆出各家的观点。这不仅对专业人员有帮助,对非专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作者认为:以今天的气候条件,能否正确地演绎出更新世期间的气候环境,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那时的气候条件如何?能不能形成冰川?要从事实出发,要以事实为依据,所以要调查研究。并以所发现的事实为依据,探索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古冰川形成的原因。近年来,随着调查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确实存在大量古冰川活动遗迹,特别是大青山、北京西山、山东诸山、江苏云台山、浙江和福建的低山丘陵区,蕴藏着大量古冰川遗迹尚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根据目前对古冰川遗迹研究的现状,《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着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海洋强国,提高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的综合实力,需要我们有效利用各种海洋现象,提升海洋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海洋声光电波导效应是海洋中的特殊现象,如何了解并掌握海洋波导现象,实现海洋中声光电的超视距传播,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是“军事海洋学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军事海洋环境中的海洋声光电波导现象,重点论述由这一现象产生的声光电超视距传播,最终落实到海洋声光电波导效应的军事应用上。
《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深远海创新理论及技术应用丛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执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重点项目期间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区域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Argo数据质量控制技术、Argo数据管理及其共享服务、Argo数据产品研发及其应用研究等。《西太平洋Argo实时海洋调查/深远海创新理论及技术应用丛书》可供从事海洋事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们阅读和参考。
本书根据有关寄生蠕虫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出我国现已报道的海洋鱼类寄生虫蠕虫共1213种,其中单殖吸虫416种,复殖吸虫633种,绦虫73种,线虫91种。全书分为寄生虫-宿主名录、宿主-寄生虫名录两大部分,并附有部分寄生虫版图及说明,为方便读者查找,附有寄生虫名录索引和宿主名录索引。全书按物种的拉丁文字母顺序编排,每种含中名,学名,订名者,定名时间,同物异名,分布及所参考的文献。本书可供有关海洋水产养殖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本书由刘升发编著。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由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在逐渐减少,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却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海洋产业经济年增长率约20%,远远超过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速度,海洋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占到总产值的5%以上。伴随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必将逐步升级。80年代,中国沿海遭灾经济损失约每年10亿元;90年代以来,由于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遭灾损失急速上升,每年竟高达百亿元以上。这充分说明,海洋开发规模越大,沿海经济越发展,遭受海洋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越应该重视对它的研究、预测和防范。据联合国下属国际组织1999年末的统计,近50年巨灾的发生呈明显增长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的20起增至90年代的80多起,经济损
本书以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要素为主线,在总结外学术界和管理界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海洋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行政学理论和方法,对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以及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立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制约因素、动力机制、运作模式及保障体系。本书可供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教育工作者和涉及海洋资源开发、规划、管理、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的政府部门及管理者参考。
《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和病原体防治新技术》涉及气体放电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海洋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和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攻克了船舶在输送压载水的过程中杀灭外来有害生物的国际性难题,为开拓全球航运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和病原体防治新技术》可供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者参考,《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和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的出版能对海洋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人侵性传播灾害的防治有所贡献。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是一本非常系统而全面地介绍海洋遥感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文中不仅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还详细介绍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海洋卫星观测计划,使读者在学习海洋遥感理论的同时,还能全面了解当前海洋卫星的发展动态。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作者Seelye Martin是海洋遥感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在NASA任职和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在被动微波遥感、可见光/红外和雷达遥感海冰方面具有丰富研究经验。 《海洋遥感导论(修订版)》介绍了海洋遥感领域主要卫星遥感器的观测原理、反演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及发展趋势。全书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理论与实际应用并举,可供海洋遥感领域研究的师生参考,也可供从事遥感科学和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近海海洋》在908专项“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研究”、“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潜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区评价选划和示范试验研究”、“海水利用信息系统建设”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评价成果集成”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海水利用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编著而成。主要包括:基础篇、技术篇、环境保护与科学用海篇、政策法规标准篇和展望篇等五篇十四章。全书力求全面系统阐述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展需求、技术经济、环境保护、科学用海、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发展模式、前景评价以及对策建议等,旨在加快推进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促进沿海城市和地区(海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作者详细分析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认识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黏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与粒度、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l、生物SiO,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作者在贬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总结和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黏土一硅质一钙质软泥4类,它能满
《海洋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本书以基本概念的引入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介绍了海洋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体系、成型工艺、性能检测、结构设计,并根据外现有的应用实例,对其在我国今后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书中介绍了多种材料的常用牌号,以及常用制备工艺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示意图,能让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进而为海洋工程的建设提供帮助。本书主要面对从事海洋工程建设工作的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及技术工人,能为其提供关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全面认识;同时能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学者提供参考。
由高金耀、刘保华等编著的《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通过大量重、磁、震数据资料的融合处理和反演解释,依据中国近海及东部大陆重、磁异常和地震地层的分布规律,面向我国近海海底地质构造环境,重点研究海陆断裂构造之间的关联性、近海隆起构造的南北差异性、近海裂陷作用与隆起挤压构造的耦合性、不同裂陷作用的特点、凹陷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和新构造活动特点及其他们对油气资源分布、环境变化的制约作用。与之配套出版的还有《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本书可为从事和关心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及灾害地质调查评价、海域使用规划论证、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及有关海洋科学及工程的大专院校师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