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是一本关于中国近海海洋鱼类分类学和生态学方面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海洋鱼类多样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收入盲鳗纲、头甲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共计47目、313科、3090种。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采用全新体例,采用J.S.Nelson系统编制分类检索表,每种鱼均配有原色图照和简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区系分布、体长大小及渔业意义、是否有毒、珍稀濒危等文字介绍,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和神经细胞与其他可兴奋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其化学组成、构造和功能对于神经信号传导及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发挥关键作用,也跟神经-精神疾病有着内在联系。《突触》是我国系统阐述突触研究理论和实验成果的部专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突触及突触传递的理论、突触与脑功能的关系、当前突触理论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跨专业领域对突触定义看法上的不同、突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及其与脑功能的关系。其写作特点是:基本理论比较完全;论述了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发展看问题;在内容上力求反映研究领域中的进展;提出并讨论了重要的不同学术观点。本书有较高理论价值,它不仅把突触看成能发生兴奋传递的结构,而且讨论了如何在突触及突触传递基础上全面解释脑功能,深刻考虑突触作为脑功能基础之一的神经元
以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任务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一直是20世纪末以来生态学研究和管理的热点科学问题和重要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生态学家也积极参与了全球变化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生态学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涵盖生态学在全球变化国际项目中的贡献、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与建模方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等方面。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对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沙漠生态学》是我国部《沙漠生态学》专著。全书共20章。至三章介绍沙漠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世界沙漠的总体特征、分类及其形成机制,沙漠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第四至九章介绍沙漠常见植物及其主要生态类型、沙漠植物的主要特征、沙漠植物的种群特征及其生活史、沙漠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群落特征、沙漠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演变特征、沙漠植被的生态调节作用和服务功能;第十至十二章介绍沙漠常见动物及其种群生活史,沙漠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沙漠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十三至十五章介绍沙漠*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适应、土地沙漠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沙漠化对植物的影响及其适应;第十六至十八章介绍沙漠土壤结皮的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效应、沙漠中的绿洲、沙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十九、二十章介绍沙漠常用野外调查监测
《神经科学百科全书》原书篇幅巨大,为所有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之首。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400多位专家撰稿人合力打造,覆盖了神经科学全部主要领域。每个词条在收入书中之前均经过顾问委员会的同行评议,词条中均含有词汇表、引言、参考文献和丰富的交叉参考内容。 主编为著名神经科学家、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前主席LarryR.Squire。内容平易,本科生即可读懂。深度和广度独一无二,足可满足专家学者的需要。导读版精选原书中的部分主题,按内容重新编排,更适合国内读者购买和阅读。
《荒漠蓝藻环境生物学与生物土壤结皮固沙》内容均出自作者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偏重于对理论依据的阐释,属于环境生物学范畴,包括土壤藻、特殊的荒漠藻概略介绍,这些藻类适应干旱、风蚀、盐碱、紫外辐射、沙埋等特殊生境的机制,荒漠藻结皮的形成、结构、发育及胶结机制,荒漠藻结皮的固沙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人工藻结皮的抗压强度,土壤藻与拓殖成土及土壤肥力,藻结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另一部分偏重于环境生态工程,包括荒漠藻藻种的大量培养、人工接种技术、荒漠藻综合固沙的技术及人工生物结皮的形成与发育、荒漠地区的水资源及其在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中的应用、生物结皮层肥岛有机质的形成特征和肥岛形成机制、生物结皮层对维管植物养分吸收和种子拦截作用、生物结皮层对沙土水分变化特征的影响、荒漠藻综合利用的各个方面和途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反应的监测,以及临床结果的预测等临床和医疗环境的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复杂的生物基质中发现有足够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HaleemJ.Issaq和TimothyD.Veenstra博士编写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是对生物标志物发现技术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开展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对整体实验设计、样品制备、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结合了生物标志物的验证过程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
该教材按生命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体、种群、种问相互作用、群落和生态学应用7部分编写。作者在这本生态学入门书中始终贯彻三个原则:有扎实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知识基础;生物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进化论思想居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全书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和生态模式的经验事例,不仅在第25章和第26章专门介绍了应用生态学,而且几乎在每章介绍基本原理时,都使用应用性很强的事例。作者特别强调人类活动对于各种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和破坏,并明确指出:人类持续生存的关键是人类与生物圈建立其持续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要保护好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种种生态过程,所以要学习好生态学。 本版教材明显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在有寄生物感染时,有性生殖适合度的收益新研究(第11章);以种群不同尺度的取样来测定种群
中国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由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家,群策群力,合作编著。内容涵盖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保护与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展望等方面,涉及海洋、农业、动物、植物、鸟类、鱼类、药物、微生物和菌物等多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可供生物多样性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参考。
有毒生物(poieonousorganisms)是指能引起接触(或食用)者中毒的生物,它对健康影响既可以是器质性也可以是功能性的损害。使有毒生物表现出特定毒性作用的组分称为毒素(toxins),一种有毒生物可仅含有一种毒素,也可以含有多种毒素成分。人体可通过食入、叮咬、蜇刺、皮肤接触受到危害,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吸入真菌孢子等颗粒物引起不适反应。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幅员辽阔,多样化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交互毒性作用体系,这个体系也维持了物种平衡。2000多年前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传说,许多对有毒生物毒性的描述出现在中医药典籍中,这些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但现代毒理学对有毒生物关注较少,鲜有关于有毒生物物种分布、形态识别特征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以水层-底栖耦合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思路贯穿始终,《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共分12章。以绪论和渤海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头两章,4~9章是《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即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既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观测和综合分析,将粒径谱应用于次级生产力,也体现了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分子多样性的交叉和融合。第3章和*后3章生源要素的底-水交换过程、摄食过程、生物扰动过程以及水层-底栖耦合模式的建立,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属于水层-底栖耦合的关键生态学过程。《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对于渤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念青唐拉山藏东神湖巴松措与318国道美景观大道上鲁朗生物多样性的全景展示,TBIS历时两年野外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的成果,环喜马拉雅生态观察系列丛书中重要的一册。500余张精美生物与生境图片,来自国内一线生态摄影师的杰作。全书更增加“藏东南人考察”环节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纪录人文生活图景。从家居生活到故事传说,是了解藏东南民俗生活与现状的*读本。《生命记忆》不仅仅是一本生物观测手册,也是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