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与Bioconductor生物信息学应用》既是一本R语言的书,又是一本生物信息学的书,从实际课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结合基础知识,偏重解决问题的流程,选用简单但功能强大的R语言,把讲解延伸到具体程序代码,让读者经历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并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池永红、范文斌主编的《发酵工程设备》主要介 绍了发酵工程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以及在 此基础上对典型发酵设备进行的实践操作,从而促进 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本书共10个项目,内容包 括原料的预处理及输送设备、培养基制备设备、空气 除菌及调节设备、种子制备及扩大培养设备、发酵罐 及附属设备,液固分离设备、萃取及离子交换设备、 蒸馏设备、蒸发结晶干燥设备,并对设备操作安全作 了相应介绍。 本书可作为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 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单位技术人员 参考使用。
本书以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为核心,系统介绍了生物产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分离操作、过程理论及应用。本书共11章,即绪论、细胞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基础、色谱、亲和色谱、蛋白质复性、结晶和干燥等。其中第2章和第3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离过程的前处理以及沉淀分级和泡沫分离等初级分离技术;第4章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方法、特点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各种萃取方法,特别是可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技术;第6章至第9章阐述了吸附(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和蛋白质复性等生物分离过程的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基础理论和应用,内容包括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后两章介绍了结晶和干燥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本书
本书以基因表达调控原理与基因工程的支撑技术为前提,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涉及基因高效表达、重组表达产物活性回收、基因工程菌(细胞)稳定生产等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包括DNA 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五大基因工程单元操作;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个典型的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基因工程”课程的教材,课堂教学建议学时为32学时,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参考。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8)的配套参考书,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实验基础、难以快速适应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实,面向学习无机化学实验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学生而编的辅助教材。本书以《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为基础,精选学生在基础化学学习阶段常开设的部分实验,通过预习、实验目的解析、操作要点、常见错误分析、问题讨论等内容,使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全面了解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要完成的训练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快速进人角色,少走弯路,尽快完成中学化学学习思维向 大学的转变。
本书集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研究所三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于大成,总结归纳了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情况,内容涉及高分子化学、材料、医药、食品等诸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并反映学科的*研究前沿。具体内容包括淀粉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淀粉化学和物理改性及其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性质、结构特征,及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建筑、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状况和应用实例等。内容全面、结构紧凑,阐述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技术实用,使人很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
生物信息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生物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数据所反映的生物规律,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生命科学实验产生的巨量的生物数据保存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机构中,或隐含在浩瀚的科学文献里。这些数据反映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进展和成果,有重叠更相互补充,这就需要将这些生物数据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也希望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规律,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的需要和领域知识,设计出有效的生物数据挖掘算法和软件工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的技术框架,主要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数据抽取技术、生物数据整合技术、生物序列数据挖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挖掘、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挖掘、生物数
本教材内容遵循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结合当前生物制药领域的产业化特征,从生化药物、天然药物、发酵药物、细胞与免疫药物、基因药物及分子诊断试剂等方面,讲授生物药物的来源、生物药物原料生产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性制备工艺,侧重于基本概念、工艺特征和实际操作技能,在讲解传统、成熟的生物制药技术流程的同时,适当介绍分子生物学、生化工程学等*技术和工艺在现代药物制备中的应用进展,体现生物制药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书是供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生化制药、生物技术及应用、制药工程等专业使用的生物制药课程教材。本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实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3方面的内容:(1)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物资源检索,主要讲述因特网资源类型、因特网资源的查找方式,并简要介绍因特网中一些重要的生物学站点,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与生物相关的网络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相关文献管理软件构建自己的数据库的方法;(2)互联网中生物数据库,包括常用的核酸蛋白质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同时重点介绍了以文本为搜索依据的数据库检索方式和以序列相似性为基础的数据库搜索方法;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统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生物统计作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书中设计了9个上机实验,便于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生物文献检索、互联网生物资源搜索以及生物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互联网生物资源获取及分析方法,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教材主要介绍工业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及设备仪器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诱变与保存技术,微生物在各行业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控制技术,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等内容。本教材以“实用”为目标,介绍技术方法,力求创新,努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尽量做到与生产应用实践保持同步。 本教材是高等职业学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业微生物》的配套教材,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技术类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和从事生物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教材由三部分构成,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基础技能突出就业岗位通用的基本技能。包括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使用操作技能两个单元,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编写了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和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与培养性状的观察、无菌操作及菌种保藏四个项目;常用仪器使用操作技能编写了酸碱滴定、pH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色谱分析仪器的使用四个项目。岗位技能突出就业岗位或就业岗位群需要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微生物应用岗位、食用菌生产岗位、发酵生产岗位、产品分析检测岗位五个单元,植物组织培养岗位编写了培养基制备技术、外植体接种、培养和管理技术、植物器官培养技术、植物脱毒技术四个项目:微生物应用岗位编写了微生物农药的制备技术、生物肥料的制备技术、污水
本书从人工生命的研究方法这个全新视角对复杂系统理论展开观察,试图为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手段。 全书共分7章。第1章对复杂系统与系统理论、复杂系统与复杂性、人工生命学科以及具有生命系统特征的复杂系统进行讨论,进而以人工生命研究方法为核心构建出本书的研究框架;第2章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自动机网络模型;第3章~第6章分别介绍了归于群体智能中的进化计算、蚂蚁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及人工免疫系统等的*研究动态;第7章对复杂适应系统进行了全面讨论,包括基本概念与特征、模型与仿真平台和三个成功应用的模型。本书兼顾理论与应用,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复杂系统人工生命研究方法的各个层次,视角独特且有新意,可供从事复杂系统理论、人工生命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王仲颖、任东明、秦世平所著的《中国生物质能 产业发展报告(2014)》汇集了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 确认的统计数据,并分别对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产业 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进行了描述,同时 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生物医药是我国确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产业。本书详尽介绍了近几年国外生物医药发展的现状,对生物医药的发展态势、模式、规模等作了总结和研究,同时对各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各国为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措施,以及国际上近几年的生物医药新技术。 《国际科技动态跟踪——生物医药(精装)》适合希望了解国际科技新动态的相关科研人员、爱好者参考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选读教材。
闵九康、王羲元主编的《生物冰核和生物氢的应 用--划时代的生物工程》全书共10章,主要论述了如 下内容:生物冰核的作用及其应用;生物冰核的生产 和喷散技术;生物造雪、生物降雨和生物驱散雾霾; 生物氢(H2)——永不枯竭的无碳能源;生物氢的生产 和应用;生物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展望;柠檬酸细菌 和巴氏芽孢梭菌的产氢能力等。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系统的专家和 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 参考。
根据“九五”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工科本科专业教学应将现有以产品生产制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更新为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从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上理解和认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强化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拓宽本科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由于本专业名称“发酵工程”已更改成“生物工程”,发酵工业正处于深入、拓宽、发展、上升为生物工业的过程之中,因而需要设置“生物工业下游技术”课程。 本课程根据上述要求,从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的角度,归纳、阐述现有发酵工业和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生物技术产品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加工等技术的科学本质、原理、方法、规律及发展趋势,以及这些技术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工业(含发酵工业)产品下游制造技术的
本书系统探讨了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分子生态关系,充分体现了环境造就生物,生物改造和修饰环境的基本原理。全书共分8章,核心是外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产生的环境分子生态效应和微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遗传分子生态效应;微生物在机体内环境的分子生态现象体现在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阐明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以及肿瘤病毒致癌的分子机制;病毒的分子生态涉及生命分子在细胞环境中的特殊生命状态,占据了较大的篇幅。 本书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健康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供生物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的科研、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主要阐述了基因、工具酶、载体、重组DNA分子的转化与重组子筛选、大肠杆菌基因工程、酵母菌基因工程、核酸的分离纯化与目的基因的克隆、基因组、蛋白质工程和途径工程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①讲解了基因和基因组;②重点讲述了原核微生物的代表 大肠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代表 酵母菌的基因工程;③简要介绍了第二代基因工程 蛋白质工程和第三代基因工程 途径工程;④介绍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例,在附录中罗列了一些补充内容;⑤详细讲述了三代DNA测序和多种基因组定点编辑(同源重组、RecET/Red重组系统、ZFN、TALEN和CRISPR Cas系统)的原理;⑥详细讲述了分离纯化核酸与克隆基因的基本原理。 本书是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编写的教材,可供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和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的特点,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本书主要内容吸纳了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实践特色,以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实验方法操作为主线,每一单元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都有配套的、针对性强的实验,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全书共分九个单元:单元介绍了生物分离技术的特点、一般工艺过程和方法选择原则;从第二单元开始到第八单元分别介绍了原料的预处理技术、萃取技术、固相析出分离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和浓缩干燥技术等常用的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第九单元是实验实训,共
“精要速览系列——先锋版”是继“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之后推出的跨学科的升级版本。它系统地概括了各学科核心知识内容,并采用一种便于学习,快速、准确掌握知识的编写方式。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流畅,中文术语规范,被国内多所院校选用作为双语对照教材。本书是该系列中的《微生物学(第二版)》分册中译本,由北京大学林稚兰教授翻译。全书共10章。新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调整、更新和扩充,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如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书是指导大学生快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优秀教材,也是辅助教师授课的极佳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十三五 规划教材之一,根据《实用发酵工程技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内容上涵盖菌种选育与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种子的扩大培养、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控制等内容。本书具有使发酵技术教学和企业生产相对接特点,借鉴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新规范,因此与企业发展保持动态跟进,适应新形势,使该教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保持教材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同时,教材编写过程中突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 本书供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药学专业、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使用。
《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的,从基础、案例、外延三个层次介绍了综合性大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其中,基础部分侧重介绍立题创意、方案构思、资料查询这三个关键初始难点的解决途径。案例部分选择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生物工艺学、生物分析、酶工程、发酵工程、制药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领域骨干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大实验实例。而外延部分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基金等实例,来说明从课程实践到正式的科研实践的飞跃过程,为有扩展研究兴趣的学生详细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