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一书是由著名皮肤科学及医学真菌学专家王端礼教授、李若瑜、王爱平教授及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十余位专家教授、专业研究生们共同协作编写而成的医学专业高级参考书。 全书共分二十章,约100万字。主要内容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医学真菌实验室检查法、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菌种保藏法、电镜技术在医学真菌学中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简介、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酵母菌感染及致病酵母、曲霉病及曲霉、接合菌病和接合菌、暗色真菌病和暗色真菌、双相真菌感染及双相真菌、其他真菌病及其致病真菌、少见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真菌类似微生物感染及其致病菌、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附录中详细介绍各种治疗药物、培养基、
本图鉴共记载中国已知的爬行动物4目、25科、120属、384种。每种配以色彩外形图和形态描述、生活习性及分布,并附有分布图。还有纲、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和各阶元的检索表。文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本图鉴是中国部爬行动物彩色图鉴,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工具书。 本图鉴可供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级学校、农林牧业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海关、商检、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对每个实验的操作,各种试剂的作用功能都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有很好详细的解决办法。对学生和研究人员有巨大的帮助。另外书中很好详尽描述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程序,任何学生、研究生和技术人员都可以完成实验,也给操作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成功的希望。同时还描述了利用现代软件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和总结实验结果发表论文有很大帮助。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现在的优选生物技术实验如宏基因组学试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比如筛选用于环境修复的微生物等。不管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研究人员都具有很好好的应用价值。
本书包括世界鸟类拉丁学名约9100条,并列有对应的汉文名和英文名,书后有汉文名和英文名索引。
《微生物矿化》简明介绍了生物及微生物矿化的研究历史与未来方向、微生物矿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重点论述:趋磁细菌的生态分布、矿化产物的“智能”意义,菌种及其矿化产物(磁小体)的培养与分离方法;喜铁细菌等微生物在中国黄土(陆相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矿化产物的类型、地层磁效应及其地球化学背景;微生物矿化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尤其对石油类污染物的追踪与微生物降解的实验研究;现代海底微生物矿化成因的冷泉碳酸盐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洋底高温热泉环境下微生物种群关系及其与生命起源和多金属成矿意义。
《拉汉英两栖爬行动物名称》汇编了我国与世界产两栖与爬行动物名称共1.5万条(包括古两栖与古爬行动物的部份)。每条名称由拉丁学名、汉名及英文名三个部份组成。书后有汉名及英文名两个索引,可供读者查用。《拉汉英两栖爬行动物名称》可供从事两栖及爬行动物的科研、教学和编译工作者使用。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检测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上应用所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消毒剂与培养基,无菌、微生物数量、抗生素效价、细菌内毒素、控制菌等检查所要求进行的验证项目和内容(含方法、方案和具体的实操)及验证实验实例,提供了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微生物实验数量统计分析软件程序。 本书内容新颖、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能供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选修课使用,又可作为培养,更可作为微生物检验者的指导书。
《中国哺乳动物分布》次将中国现已查明的兽类500多个种及五种的分布情况,以地图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每一种动物都其分布图及其对应的文字叙述(中英文对照),对学名、亚种名、分布范围、栖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面全的阐述。本书类群还对其变动情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全面的阐述。本书为兽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人工了系统而切实的最基础的资料,对(1)分析研究中国兽类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2)从分布上检查和发现并解决动物分类学上的问题;(3)跟踪和研究中国兽类分布与变迁;(4)国家研究制定保护与利用兽类资源;(5)有害动物的防治及自然疫源病的研究;(6)古生物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7)国家生物多样性保
浙南山区是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顾新伟等编著的《浙南山区大型真菌》是一部反映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分类、分布情况的基础文献资料。《浙南山区大型真菌》根据近30年来调查发现的大型真菌物种,收录担子菌亚门、子囊茵亚门2个亚门的5纲17目60科226属1014种,形成浙南山区大型真菌名录,以供研究大型真菌物种生态分布的业界人士参考。《浙南山区大型真菌》以区域新记种和代表性物种为重点,精选大型真菌生态照片近600幅。照片采用高清晰度拍摄,并通过后期制作,将物种鉴别关键部位进行展示,使物种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的信息在照片中得到更充分体现,以对从事菌物科研、教学、生产的专业人士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大型真菌古人称之为“朝菌”,即朝生暮死之菌,要在高山旷野找到具有拍摄时机的“朝菌”实属不易。因此,《浙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它是从剑齿象动物群中残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和自身的退化,使它的家庭日渐衰微,为了使其家族繁衍壮大,科研工作者历尽心血,不断探索。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近20年坚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三大难关,1991年至今已成功繁殖了大熊猫36胎、56仔、成活44仔,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多项奇迹;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对大熊猫的历史与现状、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它对充分发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潜力、提高初生幼兽和亚成体的成活率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最常见的一类。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国内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论述由蓝藻产生的一类毒性极强的天然的环肽肝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在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累积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的专著,作者首先概述了MC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稳定性和致毒的分子机制以及动物体内MC的萃取与检测技术,接下来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水生动物(鱼类、软体动物、虾蟹)对MC摄取、清除、生物富集规律的野外和实验研究,然后简述了MC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以及MC在水生动物体内累积的一般模式,就MC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特别是为何人类等哺乳动物比水生动物对MC更加脆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书可供环境毒理学、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化学、水产、动物生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对每个实验的操作,各种试剂的作用功能都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有很好详细的解决办法。对学生和研究人员有巨大的帮助。另外书中很好详尽描述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程序,任何学生、研究生和技术人员都可以完成实验,也给操作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成功的希望。同时还描述了利用现代软件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和总结实验结果发表论文有很大帮助。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现在的优选生物技术实验如宏基因组学试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比如筛选用于环境修复的微生物等。不管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研究人员都具有很好好的应用价值。
本书以微生物技术为主线,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对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这两方面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和讨论。全书主要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微生物饲料概述、饲料原料品质判断与产品设计、微生物饲料安全管理、微生物饲料应用实例;下篇:微生物肥料概述、微生物技术在农业肥料生产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安全管理、微生物肥料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的师生参考用书,也可供生物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使用。
本书在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No.2005DKA21209)项目的基础上,首次将我国的海洋微生物菌种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体现了下列特色: 收入的海洋菌种多数是近年来分离得到的,共9756株。其中,细菌319个属、1128个种、8378株;酵母32个属、114个种、1065株;丝状真菌,61个属、115个种、313株。根据来源地分,大洋微生物3600余株、极地微生物1000余株、近海微生物4800余株。引进及鉴定的模式菌株220株。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将所有细菌的16S rRNA序列在模式菌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并根据同源性的高低与理化特征,对菌名进行了修订。 本目录适合于从事微生物研发工作的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单位收藏,也可供从事微生物研发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旨在介绍环境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微生物、微生物所依赖的不同环境的特性、检测微生物及其活性的方法,还评价了微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位作者是亚利桑那的亲密合作伙伴,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却又相辅相成。这些涉及领域广泛的研究为本书阐明重要的知识点提供了大量例证。多位撰稿人的贡献也使此书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则与当下的研究前沿基本一致。 根据读者的需要,导读版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所配光盘包含原著彩图。这本适用于环境微生物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可以作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参考书。
国内乳酸茵研究领域专家与应用领域资深技术人员携手打造的精心力作。乳酸菌基础研究的理论宝典与技术手册,乳酸菌制品研发的实用指南首次提出乳酸茵的分类和命名系统(43个属,373个种和亚种),科学梳理种系脉络。首次列入乳酸菌保健功效鉴定技术,为研发乳酸菌保健品提供科学指导。并收录17个附录,全面提供乳酸菌研究各项实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