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的开端,是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在人类学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分子人类学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对分子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分子人类学的诞生过程、各类遗传标记、测序技术、数据分析过程、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完善或错误结论的原因等议题进行了说明。其次,描述了分子人类学在古今人群起源演化过程、语系集团人群演化过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后,讨论了分子人类学出现以来关于东亚地区智人不同分支群体演化过程的一些探索和进展。本书可供分子人类学、人类遗传学、生物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中国西北甘青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是研究人群遗传混合和语言接触的绝佳场所。本书基于欧洲研究委员会(ERC-2019-ADG 883700-TRAM) Tracing languages and population mixing in the Gansu-Qinghai area项目的初期研究成果,分两部分共17篇文章进行介绍,既有前沿理论和方法,也有具体实践案例,立足跨学科探索,既可作为语言学、分子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适合其他领域相关人士的阅读和参考。本书作者都是语言、基因、考古研究第一线的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特定地区的人群和语言,有机地把不同学科结合在一起,有开创意义。
《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共分9章41节,约150万字,图表220余幅,力求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以及通俗性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介绍有关虫草的属性、虫草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本草学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学、生物防治学以及医疗保健作用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现状。《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及反映虫草和冬虫夏草、虫草真菌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可供生物、医药、农林科研工作者、食用菌研究以及医疗保健开发者研读,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及虫草真菌爱好者参阅和使用。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竞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聊斋志异外集》蒲松龄)冬虫夏草亘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王者,其功效独特,在医药领域里可谓是“中华神草”。作为滋补药而著称于世的“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生命系列·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里,作者把人类的23对染色体形象地比喻为人类这个物种的23章自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资料,从每一对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分23个主题,向非生物专业的读者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基因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人类的影响——自私基因的理论、两性)中突的理论,等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基因对于人的智力、性格、行为的决定作用;遗传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滥用),和这些应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遗传学知识对于哲学的影响,等等。
该书以具有科学价值的麋鹿精彩图片为主,对麋鹿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内容分为部分:部分为麋鹿与伴生动物的化石、古生境及其复原景观,让读者了解远古时期的麋鹿;第二部分为现生麋鹿及其生境,侧重于展示现生麋鹿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丰富多样的行为和麋鹿赖以生存的现生环境;第三部分为麋鹿文化,包含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人们对麋鹿的认识而产生的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性的政治》在攻击男性一统的秩序时,旁征博引而又注意分寸,提出问题的方式即严肃又意气风发。它表达的是一位年轻激进分子特有的敏感。孕育这一敏锐所必需的智能的和社会的发展等因素,仅仅二十年前还不曾有过……如果男人们能不抱偏见地阅读这本书(这不是易事),他们就会明白,他们从书中获得的解放并不少于妇女们。
约束和自由之间没有对立,相反,它们相互支持。肯定,不管是回避或克服限制的各种自由,还是表现出裂痕或微小抵制的约束,都不能更好地克服当代的幻想,即自由不能承受束缚,教育、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无所不能的自发性当中的一种信德行为。幻想肯定不是原因,但是从中可以看到西方今天正在经历的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书在概述作物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形成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作物与辐射、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要素的生理生态关系,进而介绍了作物分子生态、群体生态、信息生态、生产生态和安全生态的理论和技术。全书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体系上突出系统性、知识性、先进性、适用性,注重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作物学领域的拓展和应用。 本书主要适用于农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面向农学类科技、教育、推广及管理人员。
本书系统而简要地介绍人类肤纹学研究的历史、原理、方法和应用。 本书介绍了指纹皮肤的解剖学构造,指纹皮肤与其他皮肤的区别;论述了肤纹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叙述了指纹、掌纹和足纹的分类方法,配以图解,使复杂的形态分类变得方便记忆,明了易学;本书引入的统计方法,对肤纹项目参数的生物学信息的发掘和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解释了指纹形态各不相同、终身稳定的基本理论。 本书记录了作者近30年在肤纹研究中的体会和心得,如:汉族肤纹表现的杂合性说明汉族是古少数民族集合的后代,藏族为我国北方族群,而不是 “南来(印度)”群体,岛式淀积的作用使一些群体保留原来居民的肤纹特征。本书列举了几个指纹破案的实例,提及了DNA技术和指纹的特殊关系;本书从手纹的固有特性批评手相算命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本书指出了肤纹
毫无疑问,人类是600余种灵长类中的一种。解剖学者说猿猴的手掌、指纹、大脑等身体结构与人类似。行为生态学者说猿猴的行为和复杂社会关系与人类似。人类学者说猿猴的工具使用技能和文化传播可能接近于人类的雏形阶段。心理学者说猿猴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保护生物学学者说有猿猴生活的森林是的森林,保护猿猴就是保护森林生态。医学工作者说猿猴的免疫系统接近于人,是克服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分子生物学者说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是与人类最近缘的物种。可以说,猿猴是一面多棱镜,从方方面面映射出人性起源的背景。 本书是目前本综合介绍灵长类知识的书籍。书中全面讨论了人与猿猴的异同,尝试从灵长类进化的新视角探索人性起源,解释人类的共通性及其生物学本质,并为读者提供理解自身的新思维。章介绍了人类的生
《衡水湖湿地植物多样性》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衡水湖湿地的植物多样性。书中对衡水湖湿地的高等植物区系、植被与群落、水生植物与水环境、外来植物与生态安全,以及湿地野生植物资源和景观植物、植被恢复与湖滨带景观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详细介绍,列出了衡水湖湿地藻类植物和高等植物名录,编制了衡水湖湿地被子植物分类检索表。 《衡水湖湿地植物多样性》数据可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植物学及农林、医药、生态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还可供从事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吸收借鉴了外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着重介绍文化概念及其解释,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类学各常见的理论述说模式,并探求人类学理论的时空轨迹及在今日社会变迁条件下的研究途径,从而阐明了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本书不对人类学学科总体的研究,而且分章专述人类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善及其成果,在秀限的篇幅内,囊括几乎所有人类学分支以蔚成大观,可谓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主要收录了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14篇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中生代的地层,中生代的爬行动动(恐龙、翼龙和鱼鳖类),以及应用于化石研究的新技术。 本书可供地质古生物专业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