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怕死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独有的恐惧。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 恐惧管理理论 ,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 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奢侈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 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意识深处的恐惧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清楚地看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向死而生,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变得更加自信。
人类学家奈吉尔 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通通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
化妆品或许可以帮助人们遮盖衰老,但老年学远非如此 肤浅 ,它力求揭开衰老的奥秘,甚至彻底根除老化效应。尽管近年来人类已获得非同凡响的科学发现,但时间的影响依然与我们同在。我们可能难以完全战胜衰老过程,但是我们正在想方设法欺骗时间 活得更长,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或者拨慢我们的生物钟,延缓衰老。 本书写给每一位对自身老化抱有好奇心的人,阐述了何为衰老、何种人会衰老以及谁能够 长生不老 ,并解释了个中原因,将身体老化的全景呈现于人们眼前。在书中,罗杰 戈斯登教授从生殖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生殖力与寿命之间奇特的制衡,揭示了性激素对年轻和健康的重要性。他还解释了活细胞的衰败不是完全由物理规律支配,而是受到塑造生命的原始力量的影响,由此引出了改变该过程并阻止衰老之潮的可能性。 符合科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本书是一部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性著作。作者以其田野研究和人生经验,对人类学这门知识做了全面回顾与反省。其中充满着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诚、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于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 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之整体视野、被研究者的和比较的观点,以及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己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在马塞尔·莫斯去世后为其文集《社会学与人类学》一书写的导言,之后由法国大学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部简要却影响深远的著作既是对莫斯著作和观念的精要概述,也是列维-斯特劳斯在学术观念渐趋成熟时期对自己的人类学理论的阐发,被视为结构人类学的宣言。本书在 是 以单行本出版,由青年学者谢晶翻译并作导读。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是20世纪法国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作为涂尔干的弟子,他曾与涂尔干合著《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并在涂尔干1917年去世后接任《社会学年鉴》主编,1931年成为法兰西公学的社会学讲席教授。莫斯的思想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提供了启迪,对法国20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刻影响。
《生命系列·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里,作者把人类的23对染色体形象地比喻为人类这个物种的23章自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资料,从每一对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分23个主题,向非生物专业的读者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基因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人类的影响——自私基因的理论、两性)中突的理论,等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基因对于人的智力、性格、行为的决定作用;遗传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滥用),和这些应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遗传学知识对于哲学的影响,等等。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的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本书后半部分为赫胥黎的演讲集,通俗生动,从中可见赫胥黎卓越的演讲风格,对科学方法的注重,还有他投入科学教育及其普及事业的极大热情。他对达尔文理论的论述精辟凝练,以深厚的说辩技巧和俏皮睿智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作者通过基因图谱从遗传学、生物学、历史及社会科学等视角,追述人类在史前五万年中的演化,其中关于语言、基因和种族进化的阐述,突破了传统专业叙述方法,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思考,阐述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内在根源。内容横跨多学科,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社科人文科普书。
毫无疑问,人类是600余种灵长类中的一种。解剖学者说猿猴的手掌、指纹、大脑等身体结构与人类似。行为生态学者说猿猴的行为和复杂社会关系与人类似。人类学者说猿猴的工具使用技能和文化传播可能接近于人类的雏形阶段。心理学者说猿猴是地球上聪明的动物。保护生物学学者说有猿猴生活的森林一定是健康的森林,保护猿猴就是保护森林生态。医学工作者说猿猴的免疫系统接近于人,是克服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分子生物学者说黑猩猩属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7%,是与人类近缘的物种。可以说,猿猴是一面多棱镜,从方方面面映射出人性起源的背景。 本书是目前国内本综合介绍灵长类知识的书籍。书中全面讨论了人与猿猴的异同,尝试从灵长类进化的新视角探索人性起源,解释人类的共通性及其生物学本质,并为读者提供理解自身的新思维。章
《视觉高层认知:以注意转移和面孔后效为例》共分为两部分:部分(包含十一章)主要从视觉注意转移的角度介绍了人脑视觉注意系统相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第二部分(包含六章)主要从面孔后效的角度介绍了人脑面孔神经处理机制的研究及其信息建模。《视觉高层认知:以注意转移和面孔后效为例》可作为认知心理学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为从事脑科学和视觉认知方向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视觉高层认知:以注意转移和面孔后效为例》对研究人脑视觉注意系统和面孔识别机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书通过石器(化石),解读“东方人类”(桑干河人)的生存、生活、演变和发展历程,通过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流布,寻找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进而搜寻“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的时空范围以及其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作者通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人类不仅是从非洲走出去的,也是从亚洲的桑干河流域走出去的;忘记了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就是忘记了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过度地开发和索取,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美国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简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世界上专门收藏具有历史价值的航空与航天飞行器的知名博物馆,它收藏的展品是对人类飞行及太空探索过程中里程碑性事件的纪念。本书中展现的100件馆藏珍品由该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挑选,包括由查尔斯?林白驾驶的实现首次次跨越大西洋飞行的 圣路易斯精神号 飞机;由查克?耶格尔驾驶的突破声障的贝尔X-1试验机;巴兹?奥尔德林在 阿波罗11号 飞行任务期间穿过的航天服,以及曾经执行过39次飞行任务并在太空累计度过了365天的 发现号 航天飞机。每一件展品均有全幅图像,并配有基本信息说明。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足不出户,即可游览世界知名博物馆。
《人类的起源(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原创性理论著作,该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深刻论述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涉及到宇宙学、生物学、未来学、哲学等前沿学科,多层次的人文跨度和巨大的时空跨度,令读者目不暇接,惊喜不已。把人类起源演化和宇宙起源演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基本哲学问题之一。《人类的起源(套装上下册)》继恩格斯之后,第二次把人类起源演化放到宇宙自然界中去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到见解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并进一步把物质与精神、时间和空间、过去和未来、地球和宇宙、科学和宗教、人类和神明等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树立起完整的、联系的、发展的宇宙观。《人类的起源(套装上下册)》揭示了天地之
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是作者利用TW骨龄法的原理,通过对我国儿童骨发育的研究而制订的适用于我国儿童的骨龄评定方法。本书在1991年的原著基础上,结合近十多年来的推广情况,以及新版TW3骨龄法的有关进展而进行编写,配以大量图片、参数,详细全面,更加突出实用。TW系列骨龄法创始人英国伦敦大学Tanner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在儿童临床、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和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文艺体育专业儿童选材、儿童教学、儿童法律年龄鉴定、环境对人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对于促进儿童生长药物的合理应用更是必不可少的监护手段,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和有关医疗保健质量提高提供新的技术。
本书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本书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陈祥军编著的《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的生 态人类学研究/生态人类学丛书》在大量田野调查和 文献研习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恢 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普氏*回归故乡后的野 放过程,以期通 过研究一个物种的恢复过程,为其他濒危物种的恢复 及保护提供本土 个案基础,其间*、人与环境复杂的互动关系,有 较高的学术价 值,对于我们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着警鉴意 义。同时,《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的生态人类 学研究/生态人类学丛书》作者 指出一个物种的恢复工程往往涉及社会、经济、生态 、文化、政治以 及国家、地方、集体或个人利益等深层问题,因此一 个物种能否真正 回归荒野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而是一个社 会文化问题,甚 至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社会文化问题比生态问题更加 重要。
本书将人类的认知机制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相结合,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对基于视觉注意和人脑记忆机制的感兴趣目标提取和跟踪认知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生物视觉注意机制对人类视觉显著性特征的感知进行建模和研究,并将其用于感兴趣目标的提取;然后基于人类记忆机制特别是人脑三阶段记忆模型建立一种视觉信息处理认知模型,用于模拟人类对视觉模式进行感知、注意、匹配、分类、学习和决策的过程,并将其与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码本背景建模、Mean-shift目标跟踪、粒子滤波目标跟踪以及多智能体协同进化等相结合,详细研究了其在感兴趣目标提取以及跟踪中的应用,并通过大量的视频目标检测与跟踪实验对算法进行了验证,为在动态复杂视频环境中实现快速鲁棒的感兴趣目标提取和跟踪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
本书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着重介绍文化概念及其解释,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类学各常见的理论述说模式,并探求人类学理论的时空轨迹及在今日社会变迁条件下的研究途径,从而阐明了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本书不仅有对人类学学科总体的研究,而且分章专述人类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善及其成果,在秀限的篇幅内,囊括几乎所有人类学分支以蔚成大观,可谓本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