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是为了设计出工作机理独特有效、机构系统新颖巧妙的机械产品。机械创新设计的关键是方案设计,它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性能、功效等。机械产品的升级换代必须依靠创新设计。为了系统地阐释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本书共设16章,除章外,其余15章分为三篇。篇为创新设计基础,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原理、创新技法;第二篇为机构创新设计,包括机构的拓扑构造、机构的表示和特征、闭链机构的创新设计、开链机构的创新设计、变链机构的创新设计、电动机-轮系组合机构的创新设计;第三篇为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包括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工作机理、机械创新设计过程模型和功能求解模型、工艺动作过程构思和分解、机械运动系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基本原理、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机械创新设计
这本《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国家标准汇编(状态监测与诊断卷)》由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质检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编,收集了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批准发布的有关状态监测的现行国家标准10项,包括词汇、状态监测与诊断一般指南、振动状态监测、振动数据处理、分析与描述、数据判读与诊断技术、预测、声发射、结构状态监测的性能参数以及人员培训与认证的要求等方面内容。上述国家标准都是由/TC108(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现行的国际标准等同转化而来的。
介绍了常见蛋制品的加工方法及蛋制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具体包括:绪论,禽蛋概述,再制蛋加工技术,方便蛋制品加工技术,液蛋加工技术,蛋品饮料加工技术,蛋黄酱加工技术,干蛋制品加工技术,溶菌酶提取技术,蛋黄油提取技术,蛋黄卵磷脂提取技术,蛋清蛋白肽制备技术,蛋壳与蛋壳膜加工技术。
本书是笔者多年从事机械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实际设计经验的总结。从机械结构设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入手,以机械结构设计为主框架,以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实践和典型应用图例为主要内容,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编写,侧重于结构零件在工程中的各类设计禁忌和应用实例,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结构基本要求、连接结构设计、轴系零部件设计以及其他零部件设计等内容。全书依托大量翔实的工程实例,以图解的方式阐明机构的工作原理与选用要点。本书可供机械设计人员、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师生查阅和参考。
《微动磨损》介绍了微动磨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了微动磨损的动态过程、微动区域的划分、微动运行机制和破坏规律的二类微动图。着重探讨了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表面磨损二种损伤机制和微动学白层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并从微动的角度比较了微动磨损和微动疲劳的内在联系。根据激动图形沦.提出了减轻微动损伤的可能措施.讨论厂固体、半固体和液体润滑介质对激动磨损的影响和润滑的有效性。最后,引用—个工业微动损伤的典型文例,对高空电缆失效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可供磨擦学、表面工程、机械工程、材科学、疲劳与失效、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以及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力、核电等工业领域从事产品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磨削加工中测量与评价磨削力、磨削热、热变形、砂轮磨损和工件表面质量等磨削过程中涉及的物理量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既包括了传统的方法,又涵盖了新的技术。区别于大部分磨削加工技术的书籍,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测量和评价方法使用的设备、装置、难点及其解决方法与技巧,以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实例进行讲解,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开展磨削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人员,尤其是刚开始从事磨削加工技术研究的初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对阀门的基础知识——阀门的用途及分类、阀门的公称尺寸及公称压力、结构长度和型号编制方法进行了简介;重点介绍了各类阀门的结构和用途;同时对阀门的流量系数、材料和驱动装置进行了介绍;重点讲解了阀门的正确选择。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附录中收录了阀门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行业常用标准、部分阀门生产厂家及用户企业,是初学阀门知识的人员和阀门生产厂的销售人员以及阀门用户的采购人员方便实用的阀门参考书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十一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4编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2013年度结题项目成果汇编》收编了由项目负责人提供的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E05)结题的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2013年度结题项目成果汇编》内容包括资助项目简介,主要研究进展、创新点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近几年来机械工程学科基础研究的学术动态与发展趋势。
本书主要介绍常用机械工程常用词汇,内容包括数学,数学表达式和方程式,物理学,化学,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部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和技术测量,电工学,切削加工,液压传动,计算机与优化设计,数控机床,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工业噪声。本书编排合理,内容实用,查询方便,是一本参考性极强的工具书。
本书针对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问题,对典型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多系统协同仿真、一体化数字仿真、实时视景仿真、分布式交互仿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内容涉及系统仿真理论与算法,机械、液压、电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数字仿真软件平台与协同仿真系统、视景仿真系统、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的实现等,并论述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液压系统仿真软件AMESim、控制系统仿真软件MATLAB、分布式仿真平台和视景仿真软件VegaPrime等多领域专业仿真软件的应用与集成,最后给出了一个综合应用实例,详细阐述了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现问题。
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战略已成为很多企业的行动。本书介绍的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属于全世界的理论,该理论与多数管理方法或创新技法相比更具有国际化的基础。全书科学地强调了基本概念及联系这些概念的多种模型,同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模型,并介绍了如何发现问题、预测问题及掌握解的进化。本书包含大量习题、工作表及其他表格。本书可供各领域的研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人员使用。
《高等学校:数据结构:炫动的0、1之弦》从软件设计师和系统架构师的视角对数据结构进行阐述。通过两个角度的对望,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驱动,以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的“使用”为轴线,对每一种数据结构出现的动机、发展逻辑、表示方式、实现细节进行演绎,再现了数据结构的本质和内涵。《高等学校:数据结构:炫动的0、1之弦》讨论的结构包括栈、队列、表、栈表、索引表、跳转表、哈希表、二叉(查找)树、AVL树、伸展树、B/B树、堆、幂堆、斐波那契堆、图、集合、划分和标准模板结构等。全书逻辑性强,注重阐述如何从一种想法转换为一种设计,又如何从设计转化为具体程序,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大幅度降低学习和掌握数据结构的难度。为了方便准备考研的读者,《高等学校:数据结构:炫动的0、1之弦》还提供了2009-2010年两年
《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根据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机械振动理论”的教学要求,结合多年讲授“机械振动理论”和“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的教学经验与科研实践,参考多种同类与专著编著而成。全书分为三篇,共13章。篇为基础理论篇,内容包括:振动问题的力学基础;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第二篇为应用篇,内容包括:机械振动系统利用工程;机械振动系统防治工程;振动系统的测试、辨识与分析。第三篇为深化理论篇,内容包括: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分析方法;连续系统的振动;激励下的振动;非线性振动;自激振动。各章均有相当数量的例题、思考题和习题,便于读者理解和练习。《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生的“机械振动理论”课程,也可供土木
本书介绍了微光机电系统(Nicro-Optical-Electro-mechicalSystem,MOEMS)的外发展状况,微器件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常用的微制造技术,如表面工艺、体硅工艺和LIGA工艺,封装技术等。本书的重点是介绍各种MOEMS器件,包括微力学器件、RF微器微光学器件、微流体器件以及微温度传感器和微磁场传感器等。介绍微器件时,本书从各器件的工作原理、工艺步骤、性能指标等入手,意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各种微器件及微系统,并能在实际的工程中考虑使用。本书可作为从事MOEMS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工程设计人员,科技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械的基础知识。现代机械工程学是在以力学、材料、结构、运行原理、控制等为基础的原有机械工程学上,融合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之后形成的新领域。本书内容包括家庭中使用的机器、出行使用的机器、机械做功的原理、小型摩托车无级变速器和摩托车的内部结构、关于机械的信息交流是从图样开始的、与机械有关的力、产品的制造方法与所用材料、动力机械的结构。本书并非教科书,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机械产生关注和兴趣的读物。本书作为科普读物,适合于非机械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以及中学以上文化对机械有兴趣的爱好者。
本书为“OHMhandbook”系列之一。该系列共4册,分别对电工、电子、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典型应用以及发展动态进行介绍。本系列特点是内容丰富但精练,重点突出,插图丰富,有重点名词提示,并在书末附有中文索引。本书共17章241节,重点介绍机械工程学概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工业材料、机械设计与制图、测量技术、电气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机械电子技术、流体力学、热力学、运载机械、生产机械、生产管理技术、公式集等。此次再版依据近10年间机械技术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机械电子技术为中心进行修订,增加了许多新应用技术的介绍,还插入了不少科学趣味知识。本书既适于机械、电子类专业师生学习与参考,又适于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随时翻阅。
本书共分8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硫化亚铁、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硫化锌等4种微纳米硫系固体润滑薄膜或涂层(也包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微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工艺、微观表征与摩擦学性能、减摩机理与模型等。本书重点介绍了利用环保节能的低温离子渗硫技术制备的硫化亚铁固体润滑薄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低温离子渗硫技术与溅射、喷涂、堆焊等常用的表面工程技术进行复合处理后制备的新型固体润滑薄膜或涂层。本书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性与交叉性,涉及面广,技术水平先进,对固体润滑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书适用于从事摩擦学、材料学、机械学、机械制造、设备维修与再制造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设计和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