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保持第五版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除旧添新、适当修改而成的。本书内容共分十章。除了介绍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书还分别介绍了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检测元件与传感器、自动控制仪表及执行器等;在简单、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后结合生产过程介绍了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适用于其他一些类型(例如石油、医药、轻工、食品、林业、冶金、煤矿、生物、环境 )高校相关专业,还可供从事连续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人员参考。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由全国化工施工标准化管理中心站、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和《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31--2007进行合并修订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规范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3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仪表设备和材料的检验及保管、取源部件安装、仪表设备安装、仪表线路安装、仪表管道安装、脱脂、电气防爆和接地、防护、仪表试验、工程交接验收等。
本手册以我国的轴承国家标准及轴承产品样本为基础,参照国外主要轴承公司(厂)近年来的轴承产品样本,按照轴承结构和类型尺寸系列编制而成。本《手册》包括外轴承代号对照、外轴承公司(厂)补充代号说明、外轴承公差等级、游隙代号对照、外主要轴承公司(厂)名录等。手册采用国家标准,内容实用,编排合理,查询方便。可供轴承生产、经营部门广大技术人员、计划生产管理人员、机械维修人员、仓库管理人员、供销和外贸工作人员查阅使用,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
本书为《电厂工人技术问答丛书》之一。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火力发电厂运行岗位规范》的要求,对检测仪表、自动控制原理与控制系统、热工保护和仪表安装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 本书注重实际技能操作,便于自学、培训,可作为热电厂、自备电厂技术工人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企业技术工人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辅助用书,同时亦可作为相关职业院校的参考书。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精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流行的各种新型数字万用表的原理与应用。全书共8章。第1章为数字万用表概述。第2章阐述16种数字万用表功能转换器的基本原理。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15种单片数字万用表、单片智能数字万用表集成电路的原理与应用。第5—7章,对目前国内目前流行的36种3 1/2位、3 3/4位、4 1/2位、5 1/2位数字万用表的整机电路作了深入的剖析。第8章论述了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指南。这是一本介绍新型数字万用表设计原理与应用的专著。本书为“数字仪表精品丛书”的第2本,该丛书还包括《新型数字电压表原理与应用》、《新型专用数字仪表原理与应用》和《数字仪表新颖电路原理与应用》。 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叙述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有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供从事科研、测试、维修工作的各
本书为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及*《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三篇。第1篇电工学基础共有七章,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晶体管及其应用、数字电路基础、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及基本控制电路、安全用电常识;第2篇检测技术共有三章,包括检测技术基础、常用参数的溯量、检测技术综合应用;第3篇生产过程自动化共有四章,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调节规律、调节阀、自动调节系统。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GB/T 4935《土工试验仪器 固结仪》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单杠杆固结仪; ——第2部分:气压式固结仪。 本部分为GB/T 4935的第2部分。 本部分与GB/T l5406 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协调一致。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南京智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深尔科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全国工业产品生产*办公室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审查部。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茅加峰、夏康、陆旭、袁龙、杨熙章。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鲍良钝。
本标准代替GB/T ll007 1989((电导率仪试验方法》。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标准的主要区别如下: ——引用标准均采用了*版本; ——参比条件中表l按GB/T ll606进行修改。其中:环境温度由“(25±2)℃”改为“(23±2)℃”;大气压由“待定”改为“(86--106)kPa”;增加表1中的注1、注2; ——根据电导率仪显示情况,原标准中电导(符号为G)均更改为电导率(符号为K); ——原标准图1中增加测温度用模拟装置(电阻箱); ——原标准中的“基本误差”均更改为“固有误差”; ——根据目前电导率仪的显示方式,电导率的测量范围作相应更改,见表3; ——试验前清洗电导池的去离子水的电导率由“不大于0.2×10—6 S·cm一1”改为“不大于1×10一6 S·cm一1”: ——原标准表3中电导率量程与标准溶液编号不具备对应关系,现更改为两个表
碳硫分析属于分析科学范畴中的高速分析系列,快、准、简、廉的碳硫高速分析方法对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共20章,第1~7章较集中地介绍了碳硫分析的新理论;第8—12章介绍了仪器的理论创新及碳硫分析仪器;第13—20章重点讨论了方法原理的创新及新方法。 本书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讨问题,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钢铁、机械、地质、环保等理化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JJG 98—2006《机械天平》检定规程的宣贯教材,该规程适用于机械杠杆式天平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本书对规程中的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了实际操作实例。 本教材可供各级有关计量管理部门和型式评价、计量检定、校准、检验的机构,以及机械天平的科研、生产、使用、维修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
本书是在版《仪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修订的。 全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及其他几种仪器分析法简介(火焰光度分析法、红外线气体分析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每章节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题量和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教与学。书后的附录还给出了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数据。 本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和化学检验中级工使用,也可供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选用,还可供有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国家精品课程“智能仪器”的配套教材。本书结构合理,章节可灵活组合,内容系统、新颖、翔实,可教性和实践性强。本书以信号采集、数据处理、人机接口与通信为基础,加强了软件设计方法、可测试性设计、可靠性设计等内容,增加了DSP、FPGA/CPLD、∑-△型24位A/D转换器、USB接口、触摸屏、条图显示、非线性决策滤波算法、智能传感器、网络仪器等当今智能仪器的先进技术的介绍。本书附录对智能仪器实验教学系统(平台)作了简要介绍。本书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自我测试等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http://znyq.jlu.edu.cn)浏览或下载。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应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训教程》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宽口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从几何量测量、力学量测量、热工综合测量、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工程光学、传感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和实践课题,并附有与实验相关的参考文献及资料。书中概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科的内涵和创新、创业、实验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以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创意性和自助性实验为主,兼顾基础性实验,选材尽量做到新颖、实用、先进、趣味和普及。实验内容有的以独立小课题、小产品的形式出现,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典型实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训教程》的实验内容不仅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适合于机电类、自动化类、信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而编写的。全书分13章共57个实验,内容包括绪论、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电势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凝胶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教材内容既有较广的适用性,又注重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经典的方法,又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热工测量及仪表(第三版)》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对目前热工过程中使用的热工仪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仪表及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着重介绍了仪表及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校验方法、安装方法等,同时对近年来检测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展有所反映,并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