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802《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分为7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总则 一一第2部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电缆导管 一一第3部分: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电缆导管 一一第4部分: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双壁波纹电缆导管 一一第5部分:纤维水泥电缆导管 一一第6部分:承插式混凝土预制电缆导管 一一第7部分:非开挖用改性聚丙烯塑料电缆导管 本部分为DL/T802的第7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电力行业电力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线路器材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上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先进、张鸿、毛秀钢、李大治、王贤灿、陈凝玲。 本
《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文)的安排制(修)订的。 DL/T802—2007《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电缆导管。 ——第3部分: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电缆导管。 ——第4部分: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双壁波纹电缆导管。 ——第5部分:纤维水泥电缆导管。 ——第6部分:承插式混凝土预制电缆导管。 本部分为D/T 802~2007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电力行业电力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书以*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资料为基础,全面论述了各类绝热材料的绝热原理、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应用方法等内容。其中,以绝热材料的生产技术为重点,较详尽地论述了各种绝热材料及制品的原材料选择、物料配合比、生产工艺流程与控制参数、常用生产设备、产品的技术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并适当介绍了有关绝热设计、绝热施工、绝热材料及绝热工程测试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资料翔实、语言通俗,既有理论分析,又包含许多实用技术;既可作为系统学习教材,又可用于指导生产、设计与施工;适合于建筑、建材、冶金、化工、能源、空调和制冷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参考阅读。
本标准规定了铜包铝母线的型号、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交货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工用铜包铝母线(俗称铜包铝排、铜铝复合排)。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苏州华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丹阳利华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南方欣达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华北华铜电气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西川、张坚华、方之川、郭振友、黄吉祥、曾伟、王诗勇。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总地了国内外学者和作者近年来对聚合自物中电树枝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电树枝的引发理论、陷阱理论和生长理论;不同电压波形、叠加电压对电树枝生长规律的影响;不同聚合物材料结构对电树枝生长特性的影响;玻璃态、无定形态聚合物中电树枝的导电特性;半结晶高聚物中的不均匀结晶、残存应力对电树枝的生长规律的影响;电树枝生长与施压频率的关系;电树枝生长过程中的局部放电特性;有关电树枝的近代研究方法;电树枝的抑制方法等。 本书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对于电介质理论发展具有重意义;对进一步研究电树枝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超厚绝缘高压聚烯烃电缆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起点较高,适于作为电介质材料电老化性能的研究、电价质理论的研究、高压电缆的设计和
本书以介绍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检测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六氟化硫气体实验室检测技术和六氟化硫电气设备现场检测技术两大部分,还包括检测技术人员必需具备的有关基础知识.即六氟化硫气体基本特性、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检测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知识,此外,阐述了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的气体分析技术,六氟化硫新气、运行气和电气设备的监督管理,电力设备用六氟化硫的监控标准等内容。同时还关注了六氟化硫温室效应及回收处理再利用技术。 本书可供电力公司和发电厂从事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自学和培训使用。
本书是在1981年版本的基础上,吸取了近20年来电力电缆安装运行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重新组织编写的。作者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针对生产现场的工作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重要的问题,系统介绍了220kV及以下电力电缆的结构性能、敷设施工、各种电缆终端和接头的制作工艺、电缆线路的电气试验与故障测寻技术和运行维修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方法与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电缆安装与运行职业的技术人员、工人以及有关学校师生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MgB2的超导性能及发展概况,系统地研究了其成相热力学和动力学,同时对其烧结成相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原位Al2O3、Cu和SiC掺杂对MgB2超导体成相过程以及超导性能的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目前世界上各类物质掺杂MgB2超导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总结。 本书可作为高校超导材料和超导物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超导材料制备和超导物理研究的科研、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在介绍了电力电缆结构特点和性能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电缆头的电场分布和应采取的措施,详细介绍了电缆的选择、设和35KV及以下电缆终端头和中间接头的制作方法。对电缆的维护检修、电缆的电气试验及故障测寻等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附录中收编了电气装置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电力电缆运行规程以及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和预防性试验规程中有关电缆线路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电缆施工及试验专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部分为GB/T 5023的第1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227—1:2007《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第3.0版(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GB/T 5023的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了IEC 60227-1:2007的前言;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B。 本部分代替GB 5023.1—1997《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本部分与GB 5023.1—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3.1.1中标志的连续性; ——删除了4.1.1中“任一多芯电缆均不应使用红色、灰色、白色”的要求,增加了条文的注“宜避免使用红色和白色”; ——删除了4.1.2中注“无护套双芯平行软线的绝缘线芯无需识别”,修改了三芯、四芯、五芯电缆的色谱; ——将4.1.3注中
本书为全国电力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主要讲述了电力电缆和电线的结构设计与计算。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包括:电力电缆的典型结构,1~35kV电力电缆结构设计,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电缆结构设计,特殊要求电力电缆的结构设计,电力电缆的电气参数和电磁力的计算,电缆的电场分布和绝缘厚度设计,电缆金属护套和铠装的损耗及厚度的计算,电缆热流场特性和载流量计算,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的结构等。本书根据我国电力电缆制造技术的发展,在结合近几年颁布和修订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更先进实用,且论述深入浅出,便于自学。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厂职工培训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一、本价格以《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2006年版)》为基础,结合典型工程的工程量综合计算生成。 二、本价格适用于35-750kV电网建设工程,其他电压等级可参照执行。 三、本价格与现行的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和费用标准配套使用。
本手册简要介绍了常用电力电线电缆和控制电线电缆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数据,并概略地介绍了电线电缆常用材料的主要性能。 本手册旨在为广大用户选用电缆、电工人员安装维护电缆提供参考,也为电线电缆营销人员、技术人员查找有关数据提供方便,同时对电气工程的设计与管理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GB/T 5023《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第2部分:试验方法; ——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 ——第4部分:固定布线用护套电缆; ——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 ——第6部分:电梯电缆和挠性连接用电缆; ——第7部分:二芯或多芯屏蔽和非屏蔽软电缆。 本部分为GB/T 5023的第3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227-3:1997《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第2.1版(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GB/T 5023的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了IEC 60227—3:1997的前言。 本部分代替GB 5023.3—1997《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 本部分
《电工技能大课堂:物业电工基本技能》以易懂好学的方式讲解了物业电工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一本适合物业电工初学者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入门书。 《电工技能大课堂:物业电工基本技能》全面地介绍了物业电工技术,内容包括低压电工、自动化控制;安防、消防控制系统;电话、网络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广播音响设备;停车场管理系统;空气新风调节系统和空调调节系统知识;供水供电控制系统等内容。 《电工技能大课堂:物业电工基本技能》通俗易懂,内容具体翔实,可帮助读者尽快掌握物业自动控制技术。《电工技能大课堂:物业电工基本技能》适合各机关单位、工厂、居民楼的物业电工及初学者自学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中职院校及各种短期培训班,以及农民工、再就业工程培训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对应于IEC 60702—1:2002一o2《额定电压750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 第1部分:电缆》(英文版)、IEC 60702—2:2002一o2《额定电压750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第2部分:终端》(英文版),与IEC 60702-1:2002-1、IEC60702—2:2002-2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胜武电缆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国民、李雪佩、张荣生、戚永兴、陈新民、徐学民、刘成俊、马景运、宏育同、高永华。
本部分为GB/T 5023的第2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227—2:2003《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分第2.1版(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GB/T 5023的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了IEC 60227—2:2003的前言; ——删除了2.3、表1及3.4中“扁形无护套软线”的相关内容。 本部分代替GB 5023.2—1997《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 5023.2一l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9.1中取消了“将一段绝缘线芯试样浸入水银中,直至绝缘变得松弛,能把导体抽出”方法; ——删除了2.3、表1及3.4中“扁形无护套软线”的相关内容”; ——3.1曲挠试验作了以下修改: 1)3.1.1总则中修改为“本试验也不适用于线芯标称截面积大于2.5 mm2多
本书对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工作,介绍了交联聚乙烯(XLPE)电力电缆的特点、选用原则、电气试验标准和方法;电缆线路敷设和附件安装,以及投运后的维护、绝缘监测和电力电缆线路的防雷保护、防火措施;交流高压单芯电缆护套感应电压和环流汁算等问题。 本书主要供电力系统和电缆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机电工程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以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应用为主线,阐明了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各种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全书共12章,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热处理、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特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表面技术、零件材料的选用、附表。每章附有适量的思考题。
GB/T4909《裸电线试验方法》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尺寸测量; ——第3部分:拉力试验; ——第4部分:扭转试验; ——第5部分:弯曲试验——反复弯曲; ——第6部分:弯曲试验——单向弯曲; ——第7部分:卷绕试验; ——第8部分:硬度试验——布氏法; ——第9部分:镀层连续性试验——多硫化钠法; ——第10部分:镀层连续性试验——过硫酸铵法; ——第11部分:镀层附着性试验; ——第12部分:镀层可焊性试验——焊球法。 本部分为GB/T4909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4909.3-1985《裸电线试验方法拉力试验》。 本部分与GB/T4909.3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T1.1-2000的要求,对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并对部分文字进行了修饰; ——增加了
本书的基本材料选自近几年来国内有关研究真空电弧理论及其应用的主要文献,包括由本书编者和其他高等院校博士生导师们和研究院、所的专家们撰写的科学研究论文,以及与真空开关产品开发的有关资料。内容包括具有指导意义的真空电弧理论研究方向的专论和我国当前高压真空断路器方面主要产品开发现状。从而说明我国真空开关的发展水平。 本书可供从事电力部门、电工制造部门以及有关研究院、所专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器、输配电等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
为了适应交直流超高压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迅速发展的形势对变压器的要求,针对我国现有变压器油选用标准的不足,特别是SH 0040——1991《超高压变压器油》标准已不能适应选择用油的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的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参照IEC 60296—2003《变压器及开关用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和GB 2536——1990《变压器油》的技术要求,并结合国内长期使用变压器油的经验,依据安全、寿命、经济性兼顾的原则进行编制。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为加深对不同专业知识的了解,兼顾电气和油化学专业的要求,邀请了电力变压器运行、制造部门和变压器油的炼制、供油厂家共同制定,有利于变压器油技术指标的确定、稳定炼制工艺及对设备的制造和维护管理。 本标准的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