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帮助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实际中的疑难问题为主要目标。 本书根据注塑成型生产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提高注塑成型的质量和效益,详细讲解了塑料原料及选用,注塑成型的工艺条件,注塑产品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法,注塑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塑成型实操经验等内容。 本书所列的疑难问题均来自于生产实际,并配有大量直观的照片,图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大都经过实践检验,并进行了理论升华。 本书既适合从事注塑生产,塑料制品开发,注塑模具设计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从事材料表面薄膜制备技术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4章,分别阐述了材料表面防护装饰膜层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真空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离子镀镀膜),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简单的CVD相关理论、设备装置、CVD种类等),硬膜及超硬膜的制备技术(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立方氮化硼膜、CNx膜及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薄膜及复合薄膜等),以及利用化学、电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制备膜层的技术(包括化学镀、化学氧化、钝化、磷化、电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等内容)。 本书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外,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既可作为薄膜材料研究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用书。
本书章首先分析阴燃火灾的危害、产生机理和国内外对同向阴燃在不同反应阶段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介绍典型多孔类阴燃可燃物—聚氨酯软泡热分解动力学特性,介绍了不同升温速率和气氛下对可燃物的热分解特性实验结果,以及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不同工况下的热解化学动力学参数方法。 第三章介绍聚氨酯软泡在氮气和空气气氛失重下的分步动力学模型,以及采用二进制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的方法和得出的*的动力学参数。 第四章介绍自制的小尺寸阴燃试验台以及模拟阴燃火灾的点燃过程,重点介绍不同加热时间、热流强度、氧化剂流量和氧气浓度下聚氨酯软泡阴燃引燃变化状况,测量得出可燃物各特征点的温度和温度分布等参数等,以及不同工况对可燃物阴燃点燃时间、临界热流及温度的影响、建立一维阴燃点燃模型并计算和对比
《丁二烯装置操作工》为《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系列之一,依据石油化工生产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该工种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要求,系统论述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包括:丁二烯性质及用途,从C4馏份中分离丁二烯的主要工业方法,重点介绍了DMF、ACN、NMP三种丁二烯生产装置的生产技术、装置开停车、正常操作及控制、装置日常巡检、设备维护保养、各类异常现象和事故原因的判断及处理、丁二烯装置安全与环保基本知识以及装置节能、节水和降低物耗的措施等内容。 本书是丁二烯装置技能操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以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为重点,按模具专业毕业生三大主要就业岗位(车间工艺员、注射模具设计员和其他塑料成型工作岗位)来设计学习情境(任务),序化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全书共三大项目,包括10个学习情境,即10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在重点完成注射模具设计与制作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也有选择地实施了压缩模具(或压注模具)、挤出模具、气动成型模具,以及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等相关学习任务。 本书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可用于高职高专机械类相关专业,同时还可作为职工大学及函授大学模具专业教材。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聚乙烯生产技术人员应知应会的聚乙烯生产工艺流程、聚乙烯产品、聚乙烯理化性质、聚合催化剂、聚合方式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艺流程依次介绍了原料精制、聚合反应、干燥脱气、溶剂和单体回收、添加剂和挤压造粒、粉料和粒料输送等工序的生产操作程序,常见的生产问题及其原因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聚乙烯生产的分析检验和安全环保。 本书紧密联系聚乙烯装置生产实际,着眼于提高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问题的应变处理能力,可作为聚乙烯生产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聚乙烯生产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
本书以塑料注塑成型技术和成型工艺为主线,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塑料注塑成型基础知识,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注塑成型专业技术读物。 本书共分九章,书中首先阐述了注塑成型基础知识,介绍了注塑成型过程和常用塑料的基本特性,接着详细论述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设置,对注塑制品的质量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作了详细分析。简要论述了特殊注塑成型、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注塑成型设备、注塑成型模具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最后介绍了塑料制品的二次加工和注塑件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 本书内容实用,图文并茂,很多内容是注塑成型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注塑工厂的培训教材及注塑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也可供塑料加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模具设计师成才系列”丛书的第一本,重点介绍注塑模具设计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本书的优选特色是精讲理论、偏重实战,有别于传统模具教材。学完本书后,对模具设计2D排位将不再陌生。本书内容直接服务于具体设计。本书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地详细介绍注塑模具设计的各项细节及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模仁结构、分型面设计、模架结构、进胶系统设计、侧抽芯系统设计(滑块及行位)、顶出系统设计、冷却系统设计等,最后以一套模具实例来做总结。所讲内容翔实可靠、简明易懂。
本书以塑料注塑成型技术和成型工艺为主线,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塑料注塑成型基础知识,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注塑成型专业技术读物。 本书共分九章,书中首先阐述了注塑成型基础知识,介绍了注塑成型过程和常用塑料的基本特性,接着详细论述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设置,对注塑制品的质量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作了详细分析。简要论述了特殊注塑成型、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注塑成型设备、注塑成型模具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最后介绍了塑料制品的二次加工和注塑件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 本书内容实用,图文并茂,很多内容是注塑成型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注塑工厂的培训教材及注塑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也可供塑料加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阅读参考。
GB/T 20186《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包括以下部分: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本部分为GB/T 20186的第2部分。本部分主要参考IEC 60794-1-2:1999《光缆 第1-2部分:总规范——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 60794-1-2 34 method G7:Tube kinking《套管的弯折》、美国Bellcore通信研究所标准:《光纤松套管技术规范》GR-20-CORE 6.3.4 Cable Material Compatibllity(1998)、ISO相关材料标准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制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胡战洪、魏忠诚。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l0252—1996《钴-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 本标准与GB 1025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钴一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改为《7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 ——“范围”一章增加了一些包括的内容,扩大了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部作了修改;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辐射与污染控制”作了部分修改; ——删除了原“工作场所的划分与要求”一章中“非限制区”一条; ——增加了“辐射防护与安全设计”一章; ——增加了“辐照装置的环境评价”一章; ——原“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改为“辐射安全管理”; ——删除了原“辐射防护与安全技术要求”和“辐照装置的安全分析,,两章; ——原“
有限元方法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值分析方法之一,本书在介绍刚塑性有限元相关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就有限元模拟的关键技术、变形与传热耦合分析、微观组织结构演变模拟预测、材料模型建立及简化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使用商用软件DEFORM作为平台介绍了刚塑性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并给出了一些工程问题的计算实例和相应的分析结果。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了有限元模拟方法的发展、分类等基本知识;第2~第5章介绍了刚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第6章介绍了变形与传热耦合分析技术;第7章介绍了有限元模拟的关键技术;第8~第10章介绍了有限元建模方法、有限元软件应用,每章后配有相应的思考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注塑模具的制造方法,分为四部分:课程规划与实施、典型模具加工工艺过程、模具加工作业指导以及模具数控编程与加工。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模具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模具企业技术人员和自学者的参考书。
本书分为两篇共六章:上篇从挤出成型常用原料、挤出成型理论基础、成型设备、挤出生产线的调试操作及常用挤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方面介绍了挤出成型的基础知识;下篇分别讲述了管材、异型材、板材、薄膜、电线电缆包覆等典型产品的挤出成型。书后附塑料挤出工(中、高级)考核模拟试题及答案。全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本书根据《塑料制品制作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草案的要求编写,可作为塑料制品挤出工技能等级鉴定的培训教程,也可作为塑料加工企业人员培训、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以及塑料挤出成型加工技术人员及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和《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配合使用,以方便学生在学完理论课程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全书精选了塑料模设计的常用资料、特定资料、部分塑料模标准,此外还列举了4个设计实例,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后还给出了一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以减少指导老师在选题方面的工作量。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在总结近几年各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由理论基础部分及项目实战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基础部分由4章组成,项目实战部分由7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以典型塑件为载体,介绍了相关知识。项目1重点介绍了注塑模中常见的两板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的完整流程,并叙述了模具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项目2介绍了注塑模中三板模具的设计方法和流程;项目3、项目4、项目5分别介绍了注塑模中带有抽芯机构的模具的设计方法;项目6介绍了热流道模具的设计方法及流程;项目7介绍了压缩模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可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使用,同时可作为塑料模具设
本书全面讲述了塑料成型的基本原理、成型工艺、塑料制品的设计原则、塑料模具的基本结构及设计过程。同时深入介绍塑料制品CAD建模知识和塑料注射模CAD技术及应用。全书共分两篇。第1篇论述了塑料成型的理论基础和塑料制品的设计原则,详细讲解了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重点在应用广泛的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上,同时扼要介绍了其他主要的塑料成型方法及模具,此外,对塑料成型及模具的*成就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以反映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和发展动向。第2篇以UGNX6.0中文版为基础,全面介绍了UGNX6.0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以及UGNX的建模知识,深入介绍了应用UG NX6.0 Mold Wizard模块进行塑料模具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后结合实例讲述详细的操作步骤,便于读者练习与揣摩塑料模具设计的思路和技巧。 本书体系新颖,内容全面,由浅入深,附有大量图片,用图说话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力求突出如下特色: 1.结构清晰。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依照的是塑料模具设计的一般过程,内容详细,结构合理,符合设计思维过程。 2.实用性突出。将设计中所用到的相关资料经归纳、精选后编入教材中,更加突出了实训指导与资料查找的实用性。 3.知识体系完整。为了帮助学生设计答辩,本教材结合设计基本步骤精选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设计,以供学生参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弄清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4.语言叙述简明扼要。本教材力求做到简明实用,原理和方法清楚易懂,步骤详细具体,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既适用于高职高专塑料模具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塑料是一种比较容易老化的材料,塑料制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与塑料的老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塑料的科研生产和加工应用中,防老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本书以塑料材料的老化机理为基础,介绍了塑料老化的评估、塑料制品的防老化配方设计、塑料老化的检测方法与设备以及塑料材料老化试验评价方法。这些内容对于从事塑料制品生产与应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直接的参考作用。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G21:1996(2002)《合成聚合物材料防霉性能测定标准惯例》(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 G21:1996(2002)重新起草。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ASTM G21:1996(2002)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附录A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便于使用,对于ASTM G21:1996(2002)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ASTM标准”一词改为“国家标准”; b)删除了ASTM G21:1996(2002)的说明; c)删除了ASTM G21:1996(2002)的出版注释; d)删除了ASTM G21:1996(2002)的引用标准注释; e)增加了国家标准的前言; f)删除了ASTM G21:1996(2002)的英寸、华氏(°F)等单位; g)删除了关键词。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
《塑料注射成型技术问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从塑料注射成型加工的原理出发,对塑料注射成型加工所涉及的材料、设备、模具、工艺及*技术发展的相关重要知识点和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塑料注射成型技术问答》适合塑料材料研究、产品设计、成型加工、企业管理、销售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初学者和技术工人自学使用。本书由张治国主编。
全书共18章,系统地介绍了现有塑料材料各主要品种的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能;对有关塑料品种各自的独特性能、优良品性及存在的缺点进行了概括介绍,并力求从分子链结构上给予解释。各章也以适当的篇幅介绍了各塑料品种的工艺特性与加工方法以及性与发展,每章后均列有适当的思考题,供学生复习并加深对各章基本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本书的“塑料性能表征及测试”两章,是专门为进行塑料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的读者介绍的知识。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的科研工作者和工作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