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64“丙三醇”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87—1994《化学试剂 丙三醇》,与GB/T687—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酸度、碱度的单位由“mmol/1009”调整为“mmol/g”,并改进了测定方法(1994年版的3.3、4.3.2、4.3.3,本版的第4章、5.6、5.7);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4年版的4.3.9,本版的5.13); ——增加了脂肪酸酯的计算公式(1994年版的4.3.10,本版的5.14);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4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归向红。 本标准所代替
GB/T 7702《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 ——第1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2部分:粒度的测定; ——第3部分:强度的测定; ——第4部分:装填密度的测定; ——第5部分:水容量的测定; ——第6部分: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 ——第7部分:碘吸附值的测定; ——第8部分:苯酚吸附值的测定; ——第9部分:着火点的测定; ——第10部分:苯酚气 氯乙烷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 ——第13部分:四氯化碳吸附率的测定; ——第14部分:硫容量的测定; ——第l5部分:灰分的测定; ——第16部分:pH值的测定; ——第17部分:漂浮率的测定; ——第18部分: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第19部分: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第20部分: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20部分。 本部分代
本书按照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分十一部分,介绍了130种常用有机合成试剂。对每种试剂介绍了适用范围、制备反应式、制备装置图、制备步骤、操作注释、试剂鉴别、试剂储存、制备装置的维护与保养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合成、化学、化工的技术人员参阅。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原)、利洁时家化(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翔龙、何琼、高欢泉、姚晨之、韩毅。
纳米金催化剂是一种新型的催化材料,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专著问世。本书重点阐述了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有关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制备化学以及在低温C0氧化、大气污染物的消除、氢能的产生和净化、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液相氧化等方面的活性机理和反应机理,并对纳米金催化剂在未来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于从事新材料以及纳米催化剂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有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使用。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本书简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分类、特性、制备、应用及其物理、化学试验法。重点介绍了近代分析法的原理、实验技术及其在表面活性剂分析中的应用。其中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有机质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毛细管电泳等内容。还列举了表面活性剂分析实例及其分析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表面科学研究、表面活性剂合成、生物化学研究、环境保护、表面活性剂应用和表面活性剂分析与测试等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新宇、姚晨之、其木格、崔丽平。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经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书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各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应用原理及其在洗涤剂工业、化妆品工业、制药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和毛皮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石油工业、涂料和印刷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实用性强,收集的资料广泛,基本反映了国内科研开发水平和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可供化工、冶金、食品、建筑、石油、农业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表面活性剂(第2版)》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技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书力求突出应用性和先进性,对目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作了介绍,同时考虑到安全环保的需要,对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危害、降解过程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描述。 《表面活性剂(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制药化工、无机化工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专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使用的四大类型催化剂,即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和络合物催化剂。论述各类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催化反应、催化机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及典型实例的剖析。同时也对环境催化、多相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和再生做了较详细的讨论。本书可作为化工工艺及工业催化学科的教学用书:对于理工科化学、化工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参考书;对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代替HG/T2556-1993~荧光增白剂DT》。 本标准与HG/T2556-1993的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荧光增白剂DT(C.I.荧光增白剂135)(本版的标准名称,1993年版的标准名称); ——增加了紫外吸收指标和试验方法(本版的3、5。3); ——增加了有害芳香胺的量和重金属元素的量指标和试验方法(本版的3、5.5、5.6); ——取消了颗粒细度指标和试验方法(1993年版的3、4。3); ——修改了增白强度的评定方法(本版的5.4.6,1993年版的4.2.6); ——增加了每桶净含量(本版的7.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刑侦局、公安部科技局、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7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刑侦局、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辽宁省公安厅、上海市公安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葛百川、叶健、刘雅诚、姜先华、姜成涛、赵兴春、周怀谷、张庆霞、张浩、王海欧。
本书主要按照催化剂的种类及反应机理分成不同章节,内容包括固体酸碱催化剂概述,其后介绍几种常用的酸碱催化剂,如:分子筛催化剂、层柱状催化剂及杂多酸催化剂;氧化还原催化剂,分为金属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配合物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新型催化材料如纳米粒子及光催化剂;另外,在经典催化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大量催化领域的新思想及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化学工程、催化、材料化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催化等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作者王桂茹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讲授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这门课程,当时在工科院校中为石油化工专业开设催化剂课程还很少。因此,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试用教材发展为专用教材。本书以现代工业催化技术采用的催化剂和催化反应为起点,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逐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和反应机理,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目的。
本书结合国内外壳聚糖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环保、农业、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在介绍应用时,重点结合文献资料,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全书共分七章,注意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材料、医药、环保、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亦可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