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先进性和实用性出发,以焊接成形质量检验及缺陷分析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生产实例,阐述了各类焊缝中常见的焊接缺陷,例如焊缝外观、气孔、夹杂物、变形、结构疲劳和脆性断裂等,帮助读者了解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如何进行基本分析并提出相对有效的防止对策。全书突出实用性,给出的实例均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各种焊接成形缺陷实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以有效指导实际焊接生产。为了适应现代新的焊接技术与方法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现状,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新材料(包括钛合金、高强铝合金、镁合金等)与新焊接技术(激光焊、电子束焊及搅拌摩擦焊等)及其焊接缺陷分析实例。本书可供从事与焊接技术方面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与控制及焊接检验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有关教学、科研和监察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考古实物及其科学分析、模拟实验、传统技术调查,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技术成就。本书既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工作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冶金技术史界的*研究成果。全书依历史年代计分八章,由仰韶——龙山文化起,直到明清;每章再依技术系统分节,分别介绍铜、铁等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合金技术、加工技术、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等的有关情况;第八章主要介绍保留至今的传统金属技术。全书之前有一个前言,主要介绍世界冶金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和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基本特点;部分章节还讨论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技术思想。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以史带论,其中不少资料和图片都是次刊布,有的图片甚为珍贵。本书可供科技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文物考古
本书着重介绍金属钛熔盐电解提取和高纯钛电解精炼两方面。在概述金属钛应用、资源和冶金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各种钛冶金新技术,深入分析了以FFC、OS和USTB法为代表的新型熔盐电解提取金属钛技术原理和工艺过程;叙述了高纯钛提纯方法,系统介绍了高纯钛电解精炼基本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工艺和残钛电解再生技术。 本书全面反映了近年来钛熔盐电解技术发展现状,基础和技术并重,适合钛冶金、材料行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材料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资料。
《镁及其合金的焊接》一书整理、汇总了国内外镁及其合金焊接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总结、分析。全书介绍了镁及其合金的金属学知识、性能,焊接方法(包括TIG焊、MIG焊、电子束焊、激光焊、扩散焊、钎焊、搅拌摩擦焊、电阻点焊等),典型镁及其合金的焊接材料、工艺、接头组织和性能;重点介绍了异种金属的焊接,包括异种镁合金的焊接,镁及其合金与钢的焊接,镁及其合金与非铁材料(铝、铜、钛)的焊接,镁基复合材料的焊接等。本着在理论上讲透,实践上讲够的原则,尽量为读者提供比较丰富的、全面的镁及其合金焊接的知识。 本书可供从事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的科学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内容覆盖了钛、锆、镍的性质和用途,国内外钛、锆、镍资源状况,以及钛、锆、镍冶金发展概况等。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所在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钛、锆、镍的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新技术做出了系统和详细论述,不仅是钛、锆、镍冶金技术的重要补充,也是钛、锆、镍冶金理论的重要完善,科学价值显著。
2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 沧海桑田是否是人们对大陆漂移的早期想象? 魏格纳在本书中提出,在石炭纪以前,地球存在一个巨大的陆地——泛大陆。后来,由于潮汐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伴随着地震和火山喷发,泛大陆发生破裂和漂移,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书中魏格纳给出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及气候学证据,解释了南极为何会有煤层、澳大利亚为何会有众多的古老生物等自然科学谜题。大陆漂移学说(精)是人类科学认识上的一大革命,开创了地球科学史新纪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铸钢件、铸铁件和有色合金铸件的铸造工艺设计及相关的技术内容,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铸造工艺设计概论、铸造工艺方案和工艺参数的设计、砂芯设计、浇注系统设计、补缩系统设计、冷铁设计、典型铸件铸造工艺设计实例、特种铸造工艺、铸造工艺装备设计、铸造工艺新技术。本书全面贯彻了铸造领域相关的现行技术标准,技术内容新,实用性强。书中工程实践内容丰富,不仅有丰富的应用实例,还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便于读者学习借鉴。 本书可供铸造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由杨松荣和邱冠周共同编*的《浮选工艺及应用 (精)》一书结合作者从事矿物加工工程研究、咨询 和设计的经历实践,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比较系统地 介绍了泡沫浮选的基本原理、浮选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浮选工艺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常用的浮选设备等, 对浮选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结合部分生 产矿山的实际情况对铁、铜、镍、铅锌、金、铂、煤 、磷等不同金属(非金属)矿物的浮选工艺流程实例 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矿物加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人 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微波煅烧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微波加热基础、微波吸波特性及升温性能、强吸波物料的煅烧、弱吸波物料的煅烧和常用微波煅烧设备等。同时,本书还详细探讨了微波煅烧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弱吸波物料的微波吸波性能增强机制、异质材料三维准静电模型和微波专用承载体制备技术、增韧原理及微波煅烧设备主要技术参数等,并通过实例对煅烧技术的应用作简明介绍,对微波技术的拓展应用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本书可供材料、冶金、物理、化学、化工、电子工程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应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本书系统介绍电子束制备物理气相沉积硅的机理,从数值模拟角度提出氩气调控制备气相沉积硅的技术,分析气态硅迁移、沉积行为及气相沉积硅的微观结构,并通过研磨法制备纳米硅氧化硅颗粒。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组装法制备了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硅碳/石墨负极材料,分析其微观结构和物化状态,通过循环测试分析了电化学性能,并阐明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从微观结构和物相变化角度论述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稳定性,阐明了纳米硅颗粒与碳层的破坏、Li15Si4合金生长的电极电位以及对嵌脱锂稳定性的影响。 本书可供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阅读,可以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及锂离子电池企业技术人员引进或技术改造的参考资料,也可作有关专业研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基础篇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包括了金相实验室基本要求、物理冶金分析技术、铸造组织与变形组织分析、金属的热处理等。实践篇注重实操技能的培训,根据航空物理冶金检测需求,对钢、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焊接接头、特种工艺条件下的组织特点、缺陷类别与控制、金相检测技术做了详细的讲解。为拓展物理冶金人员视野,还特别介绍了金属断口与失效分析、非金属材料分析技术。 本书内容全面详实、深入浅出,可作为航空物理冶金人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材料与工艺研究人员、失效分析人员、检测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航天、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领域及高铁、汽车等领域物理冶金人员的培训教材与参考书籍。
本书是《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工程丛书》之一,共12章,系统地阐述了钨钼冶金的理论基础及生产实践。内容广泛,涉及钨钼及其化合物性质、钨钼资源、提取冶金、硬质合金、钨钼合金、致密金属及其制品生产及材料深加工、二次资源回收利用,钨钼经济等领域;收集了外的资料,钨钼内容并重;在内容上既注意成熟理论及生产技术的介绍,也注意了本领域的新技术发展动向的归纳。 本书可供冶金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汇集了外铌钽冶金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经验,系统阐述了铌钽冶金的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书中以铌钽冶炼工艺为主,同时还包括铌钽矿物资源及资源再生、工业卫生、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分析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以及世界铌钽工业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铌钽冶金中间产品的制取和高纯化合物的制取;为求知识全面性,还简要介绍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工艺方法。 本书注重理论与生产工艺实际相结合,在详细介绍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的同时,做了冶金基础理论的论证、冶炼机理的阐释。本书在程度上具有工具书性质。 本书可供从事稀有金属冶金生产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稀有金属产品应用单位的决策、管理部门人 员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冶金熔渣结构及部分物性的实验测量和理论模拟结果,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冶金熔体物性及研究方法;新一代几何模型积分的克服及其在多元系中的应用;局部互溶区的计算模型;熔渣黏度预测模型;均相熔渣黏度测量;非均相熔渣黏度测量;熔渣电导率及其预测模型;熔渣电导率测量;黏度电导率关系;含铁渣氧化还原关系。 本书可供冶金行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冶金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共10章,分别介绍了耐火材料的作用及分类、耐火材料基础理论、耐火原料的选择及处理、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电熔耐火材料及熔铸耐火制品、特种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耐火纤维及制品、隔热耐火材料、热工设备用耐火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耐火材料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针对炼铁、炼钢、连铸、轧制及轧后处理等生产全流程,介绍构建钢铁工艺质量大数据平台,以及各工序表面质量、三维形貌、钢水温度、组织性能等关键参数检测技术,关键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协调优化技术,以及突破工序界面和系统壁垒,实现钢铁工业横向、纵向和端到端集成,建设可靠的、实时的、协作的钢铁智能化CPS系统。 本书可供冶金工业生产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材料加工成形过程中的金属学和力学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材料铸造、焊接、塑性成形金属学原理和固态成形力学原理等内容,使读者了解材料加工学在材料开发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对材料成形过程及其基本原理有实质性、深入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材料类工作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成果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制造概论、国内外钢铁工业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现状和趋势、国内外钢铁工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分析、钢铁工业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系统框架和技术、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中长期前沿技术、钢铁制造流程优化及生命周期评价、世界钢铁工业低碳技术进展,以及钢铁工业的绿色设计及评价体系等。 本书可供钢铁行业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有关人士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钢铁冶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本书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多年援助马达加斯加积累的地质调查科研项目成果以及相关地学资料和文献整理而成,对马达加斯加整体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及矿产分布特征进行了概述。笔者根据马达加斯加特殊的地质背景,对该国优势矿产资源进行分析,认为石墨、铬、铁、镍、钛、金、稀有金属、铀钍及宝石等矿产是马达加斯加优势矿种和重要矿产。相比于中国,马达加斯加最有优势和潜力的矿产有四大系列:一是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BIF型铁(锰)矿、绿岩型和沉积变质岩型金矿;二是与太古宙-元古宙片麻岩有关的石墨矿;三是与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质岩浆岩有关的铬、镍、铁、钛(钒)矿;四是与太古宙花岗片麻岩有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矿种有锂、铍、铌、钽系列。笔者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质调查的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