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全书包括《综合卷》和各流域(区域)水系卷。各流域(区域)水系卷以大水系、大地区分卷,分卷编写组织工作按当前水行政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划分,各卷对所含大、中、小水系及所属河流湖泊进行具体阐释,水系相对完整、独立。《综合卷》是对全书内容的总览和概述,以沟通各卷关系,它反映了中国河湖水系的总体概况、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综合卷》与各水系卷共同构成今天中国河湖的全貌。
西北诸河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广阔,包括塔里木河和准噶尔、青海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羌塘高原等内陆河以及外流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跨新、青、甘、藏、内蒙古、冀六省(自治区)。区内主要是绿洲经济,戈壁沙漠比重大。《中国河湖大典 西北诸河卷》(以下简称《西北诸河卷》,是一部全面反映西北诸河的自然状况,真实记录西北诸河的变迁、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以及各河湖水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性文献。《西北诸河卷》的编纂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准确、丰富、新颖的河湖信息和人文史实,为世人了解西北诸河、关爱大西北、治理保护和开发建设大西北服务。
本书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 普查灌区专项普查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普查任务与技术方法、灌溉面积、灌区数量与 分布及灌排渠系状况等内容,并对大、中型灌区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 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创建的7项关键技术,形成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的适应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流域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水平。取得流域干旱、洪水发生和演变的特征以及灌区灌溉需水对干旱的响应等3项认识,形成黄河流域水旱灾害中长期演变的科学认知基础,提高流域应对干旱与洪水的管理能力。开发的3套模型系统,形成支撑旱情实时监测与应对干旱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平台。
本书收集了60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处理技术方案、施工设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与实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湖泊、流域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煤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循环冷却水、淀粉废水、稀土废水、柠檬酸废水、啤酒废水、硅棒切片废水、木糖废水、电子工业废水、肉类加工工业废水、医药工业废水、油脂加工工业废水、钢铁废水、制药废水、纺织印染废水、化工废水、制糖废水、味精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皮毛废水、集约化牲畜养殖场废水等各种废水的处理;生态公厕微生物与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Orbal氧化沟工艺与设备等。 本书针对不同特点的水处理工程进行客观地评述和总结,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
为规范和指导水情行业的业务工作,水利部水文局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共同组织编写了《水文情报预报技术手册》。本手册分水情管理篇、水文情报篇和水文预报篇共14章,重点介绍了我国水旱灾害、水文特征;水情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流程和相关法规、制度、规定;水情报汛站网的建设,水情信息的报送、传输、接收、处理和应用要求;现代水情监测新设备、新仪器和新技术;通信及数据库技术和水情业务系统的应用情况;实用水文预报方法、流域水文模型等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手册是一本全面、实用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工具书,同时兼顾了资料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用于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从业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和关心、了解水情工作的国内外人士,可作为水文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也是各级水文部门应备的参考书。
本书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 普查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的主要成果,包括普查目标和任务、技术方案和方法、河流普查 主要成果和湖泊普查主要成果,以及典型河流湖泊基本情况介绍等内容。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 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系《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全书在实地考察、综合调研与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东北地区水资源、自然历史、生态与环境、农业与土地利用、林业、城镇化、矿产与能源、水污染防治及重大工程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书可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决策的依据,也可供科研院所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为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全书共分七篇共二十章,即水文模拟与预报、技术方法、水环境理论与分析、水资源利用及水安全理论、应用实践、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以及水文化。“水文模拟与预报”篇包括水循环要素时空变化、水文模型、水文预报、生态水文过程及模拟等;“技术方法”篇包括同位素水文、遥感及GIS应用、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分析方法等;“水环境理论与分析”篇包括流域生态及环境评价、水质运移模拟、水环境保护理论及方法等;“水资源利用及水安全理论”篇包括水库调度及水能利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配置、洪旱灾害防治及水安全理论等;“应用实践”篇包括流域/区域规划、降雨—径流特征分析、模型应用、区域水资源等。 本书适合水文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等方向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总面积3.42万km。,海域面积约200万km。。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的要求,根据海南省1956~2000年45年来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行了水资源分区,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海南省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时空分布特点和演变趋势. 本书是本次海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总结,内容包括海南省基本情况、水资源调查评价总体要求、水资源分区及水功能区划、降水量、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河流泥沙、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地表水水质、地下水水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海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相关附表和附图。 本书特点是内容丰富、数据资料翔实
《中国河湖大典黑龙江、辽河卷》是一部全面反映松花江、辽河河湖自然状况,真实记录松花江、辽河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历史以及松花江、辽河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性文献。本书的编纂出版,将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准确、丰富、新颖的松花江、辽河河湖信息和人文史实,便于人们了解和认识松花江和辽河,分析和研究流域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松辽流域水利工作和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党连文、敬正书主编的《中国河湖大典(黑龙江辽河卷)(精)》以我国黑龙江辽河的当代水文水资源状况为主、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辅,涉及地理、历史、环境、生态、农业、文化、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以现有权威水文资料、史志资料为依托,借鉴《水经注》的行文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装帧版式,对我国黑龙江辽河的基本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炼,客观描述当今中国黑龙江辽河的基本状况,反映21世纪初人类对江河湖泊利用、保护、治理的新理念,是一部具有重要存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权威工具书,可为水利部门、社会各界乃至国际人士提供新颖、系统、准确、便捷的参考信息,为我国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社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科技工作者获得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科技社团把科技工作者联系到一起,大家共同切磋学术问题,交流科技前沿*进展,把握实际生产部门的科技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知识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制度已成为水利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2008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关注民生水利中的科技问题。为开好本次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于2008年3月开始了本届年会的论文征集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水利学会与时俱进,又下发补充通知,欢迎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撰写地震灾区方面的民生水利论文。 论文征集通知
本书介绍杭州市水环境治理与实践,内容包括理论分析篇、技术措施篇和案例分析篇。理论分析篇包括杭州市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概述、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改善目标与策略分析;技术措施篇包括海绵城市建设、沿河截污、分散处理措施及应用分析、引配水工程技术研究、清淤工程技术研究、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和杭州市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案例分析篇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案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沿河截污工程案例、混流污水处理工程案例、未截流污水处理工程案例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水循环的基础知识、研究现状与进展的论述:“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式及耦合机制;社会水循环系统结构、动力机制、通量演化机制与规律;工业、农业、生活、第三产业和人工生态等行业用水需水基本原理和节水减污的调控机制;国内外城市水循环演化规律和城市单元用水系统分析;城市水循环系统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的机制与策略;流域、行政区域、城市单元等不同尺度社会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的研发,以及在海河流域相关单元的实证研究等。
本书为黄河小浪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的工程规划卷。主要内容包括黄河径流、洪水、泥沙特性分析,工程规划、工程规模研究,水库泥沙及影响分析,水库防洪、防凌、减淤、灌溉和发电作用研究,以及经济评价等。黄河泥沙多、含沙量高,居世界之冠,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悬河,威胁防洪安全。解决黄河下游洪水、泥沙淤积问题,解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高含沙水流的泥沙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正常运用,是小浪底水利枢纽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书中对这些重要问题在充分总结黄河和其他河流水利水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反映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的有关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立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规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治理与开发志》,全书共分淮河防洪工程、沂沭泗河防洪工程、除涝治碱、灌溉供水、水土保持、航运六篇。该卷如实记述治淮工程历经的史实,客观反映古、今治淮历史,重点介绍新中国治淮的巨大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水资源脆弱性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影响的结果,而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加剧水资源的供给压力及脆弱性。本书从不同角度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进行了系统梳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提出了降低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调控对策。在理论方面,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不确定性,从水质水量水生态综合管理角度,引进集对分析理论,提出了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多属性评价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型和四维流域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耦合VIC模型,模拟HadGEM2-ES模型下未来RCPs情景下流域降雨、蒸发、径流量的变化。全面分析了黄淮海各流域水资源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
《沭阳水利志(精)》(作者沭阳县水务局)编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存真求实、详今略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沭阳县治水史实,以期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本志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并用的表述形式。全志首列图、序、凡例、概述,接以十三章,尾设大事记、附录、编后记。记叙层次为章、节、目。章设述要,呈宏观演变。涉跨县域工程者,为保持水事活动完整性,则取其枢要,作简略记述。
山西省水利厅组编的《山西省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共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山西省所调查的665个河段,1287段年的历史洪水成果。每个河段包括:洪水调查整编情况说明表、洪水痕迹及洪水情况调查表、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横断面测量成果表及调查河段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全书按水系分六册刊印,为便于应用和洪水重现期考证,每册前面有全省汇编说明,后面附有本水系历史洪水文献资料。《山西省历史洪水调查成果》为设计洪水计算,分析研究洪水发生的地域差异以及变化规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可供从事山西省工程水文计算及有关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