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有:1)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现状、形势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的重要性及管理需求。3)整理分析地下水水位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4)提出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及概念,以及地下水控制水位类型划分依据和主要划分类型。5)针对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类型提出水位划分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G19990436)课题“黄河流域水循环动力学机制与模拟” (G1999043601)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推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文参数,包括土壤水分、蒸发等,分析这些水文参数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全书共分九章。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水资源遥感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了黄河流域蒸散量、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变化、流域地表干旱状况变化和主要气象要素气候变化趋势;第八章阐述了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第九章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中RS/GIS方法进行了评价。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许多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亟待回答和解决。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2002年3月,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 为配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新疆水利厅于2002年下半年着手部署全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新疆水文水资源局承担了“新疆地表水资源评价”工作任务,组成专门班子,于2003年上半年全面展开了新疆地表水资源评价工作
本标准是在水利部水政资[1998]46号文附件《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大纲(试行稿)》的基础上,经过10个年度的公报编制实践,逐步进行经验总结和修改补充而成。与现行水资源公报编制内容相比,本标准增加了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用水效率及水价等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伟程、甘泓、张象明、卢琼、彭文启、王国新、李怡庭、杜霞、仇亚琴、蒋云钟、张鸿星。
顾圣平、田富强、徐得潜主编的《水资源规划及 利用(水利水电工程第2版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 核心课程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 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内容包括:水资源及其综 合利用的基本概念,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 析与配置,综合利用水库及兴利调节计算,防洪减灾 规划,水能利用及水电站主要特征参数选择,河流综 合利用规划及水库群水利水能计算,水库调度与水资 源管理,以及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 本书主要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水资源规划 及利用 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有关专业相关课 程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水资源规划、利用、管理、 保护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魏传江、韩俊山、韩素华编著的《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示范》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2007BAB28802)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水量与水质联合配置为主线,探讨了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模型系统,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并选择两个典型流域进行了示范研究。《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示范》可供水利、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专业的科研、教育、计划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必要途径,是水管理不可分割、具有普遍联系的重要环节。海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着水资源短缺、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本书在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障碍,研究提出了加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法规框架建议,重点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目标及分步骤的实施建议。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研究,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水资源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本书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水资源适应性配置问题。作者以复杂系统科学为方法论,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为指导,以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为导向,研究水资源适应性配置系统中主体行为和系统演化的规律;从新的视角,运用综合集成研讨方法,展开水资源适应性配置的系统方法与实现研究。本书提供了两个案例,即水资源冲突问题比较突出的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案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配置应用案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类、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及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参考。
《为了生命之水: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科普读本》由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编写,按照“工程背景、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技术、移民征迁、治污环保、综合效益”七个部分,面向社会大众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起因、规划发展和未来前景,并列举了大量翔实数据、讲解了人们广泛提及的各类问题和知识。本书文字上通俗易懂,形式上图文并茂,是一本轻松有趣、意义深远的科学普及类图书。
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剧烈,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供需水矛盾加剧,干旱灾害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给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淮河干流枯水期日益复杂的水资源利用和供水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及调度研究。 《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调度技术与实践》以淮河流域为研究背景,以淮河中游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开展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枯水期来水量预测和枯水期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技术研究,并提出枯水期应急调度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已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规划、水量分配与调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城市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等提供了重
《水之行》里的这些作品,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形象诠释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深刻内涵,生动记录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水利工作者的治水足迹,无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界和文学家们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水之行》的精品力作的由由中国水利文化艺术协会和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结集出版,不仅为水文化建设增添了宝贵财富,也必将对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推动水利改革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是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2006年度全国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和水资源一级区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库蓄水变量、浅层地下水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水平、河湖库水质、重要水事等。本书适合于水资源管理人员、水利科技人员及相关领域人参考。
《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由李晓斌、肖舸主编,对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梯级水库调度业务及管理流程、水情自动测报传感器、通信组网、数据采集、站网论证与分析、梯级水库调度平台数据库设计、信息传输与通信、水务计算、水库调度业务管理、GIS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洪水预报、中长期水文预报、防洪调度、发电调度、节水增发电考核等。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指导性强。《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供电力系统、水电厂、流域水电开发公司的运行管理人员,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的水调运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该书以自然资源稀缺属性为研究视点,以水资源稀缺为主线,在构建水资源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从理论、政策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经济与管理问题。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试用教材,或涉水科研院所相近方向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是水资源管理系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有益读本。
良好的水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水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本书是作者对入水和谐研究探索的成果集成,全书共有9章组成。章研究探索了人水和谐的思想渊源,第二章探索了人水和谐实践的历史演变,第三章阐述了入水和谐的基本理念,第四章提出了人水和谐的追求目标,第五章研究提出了人水和谐的框架体系,第六章分析了人水和谐的实现途径,针对解决当前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等突出问题,从水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人水和谐的保障措施,第八章研究提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第九章是人水和谐的实践探索,介绍了国内外入水和谐实践的典型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水科学、水管理相关的研究人员及管理者参考,也可供水利、环境
环境流量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水量分配的基础。《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主要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环境流量的计算方法、环境流量确定的过程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7章,前4章主要阐述环境流量的理论与方法,从河流生态资产、河流保护目标出发,对环境流量的内涵、组成、特征、估算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5章椒江环境流量界定,按照《环境流量界定与管理》提出的思路和步骤,具体阐明环境流量界定的过程,包括生态资产的识别、河流资产受到的主要威胁、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流量识别、河段的划分、环境流量估算方法的选择,环境流量的计算、计算结果的风险评估,实施环境流量的障碍因素及其改进建议等。第6章介绍了国际环境流量管理的2个案例。第7章论述了环境流量面临的挑战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
本书针对由于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导致的年径流序列非一致性问题,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在变化环境下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由3篇共16章构成。篇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了水文统计、水文时间序列分析、水资源评价三个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篇统计途径,主要介绍了水文变异诊断系统、适应变化环境的水文频率计算原理、基于趋势分析、跳跃分析和降雨径流关系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官厅水库以上流域、疏勒河流域和黄壁庄流域的应用;第三篇成因途径,主要介绍了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基于LWHM-LUCC模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无定河流域的应用。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科、资源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利工程、水土
《流域城市化与洪涝风险》针对当前流域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使得洪涝灾害风险日趋加大的问题,在对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对流域下垫面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以及河流水系的影响,探讨了流域城市化的水文效应以及洪涝孕灾环境的变化,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洪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其次开展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洪水模拟与预警分析,探讨了平原区洪涝淹没模拟计算以及流域洪水风险图系统的制作方法;再次,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下流域洪涝灾害系统的基本特性,结合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以及承灾体特征,构建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对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
本书全面介绍中国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点,涉水领域的综合利用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供水安全、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是一部涵盏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水资源专著。 本书可供水资源、水利水电及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政府机关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水资源及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关心水资源问题的社会公众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