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水电站发电压力钢管设计标准,保证设计质量,做到运行安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修订本规范。《NB/T 35056—2015 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代替DL/T5141—2001)》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一般管段布置、材料、水力计算、基本设计规定、一般管段结构分析、岔管布置及结构分析、构造要求、模型试验及水压试验、安全监测与运行检查。
本书是按照《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 288-2014)的要求,依据《水闸施工 规范》(SL 27-2014)和《水利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1033-2014)等相关技 术标准,结合水利闸站工程实际的监理工作经验,由浙江东洲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联合编制完成。全书共分为六章,包括:总则,施工准备监理实 施细则,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设备检验监理实施细则,专业工作监理实施细则,施 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专业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书中阐述了水利闸站工程具体要求的监 理工作特点、控制要点、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程序等。 本书适合于从事水利闸站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人员阅读,亦可供工程建设管理人员 参考。
《水轮发电机组检修》由张诚、陈国庆主编,为《水电厂检修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书中详细讲解了水轮发电机组的检修与调试技术,并介绍了一些常见故障的诊断及处理方法。编写特点是以水电厂A级检修为主线,围绕设备(设施)的检修、调试工艺,介绍每项检修应具备的条件、所需要的工时、材料、工具、仪器、安全措施、检修流程、工艺和质量标准等。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本书还辅以大量的图片,力求直观、易懂。本书共分四篇。篇介绍混流式水轮机和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检修工艺,第二篇介绍水轮发电机主要部件和辅助设备的检修技术,第三篇介绍水轮机调速系统的检修及调整与试验技术,第四篇介绍水轮发电机机组现场机械试验的内容与方法。《水轮发电机组检修》重点在于现场实际操作介绍,对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不作过多阐述,可
内容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建设管理司组织编撰的《渠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技术丛书》分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建设管理4个部分,共计55篇论文。本书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总结了南水北调渡槽工程建设实践经验,是南水北调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宝贵经验的重要积累。内容主要包括南水北调渠道工程线路的选择、混凝土衬砌、特殊土地基处理,特别反映了南水北调渠道工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渠道工程*规划、优化设计和经济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
本书是根据作者50多年的设计经验和研究成果创著的,为地下工程设计中山岩抗力计算提出新的基础理论和创造了全新的计算方法,将为其革新设计计算起重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工程地质研究,论述山岩为各向异性的、非完整的、非均质的、非完全弹性体;(2)论证山岩抗力和抗力系数的变化规律;(3)山岩变形性能的独特见解;(4)野外测定山岩变形模量(弹模)及其分析的新方法;(5)各种情况下的山岩抗力和抗力系数新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6)对旧的计算方法的评述;(7)否定水力劈裂试验法和监测法的合理性;(8)根据山岩特性确定群洞硐室的间距;(9)论述隧洞及地下厂房结构的发展和应用。(10)山岩抗力新理论在浙江省齐溪水电站设计中的实践。本书涉及到地球物理、化学、地质力学、工程地地质、岩石力学、山岩力
本书共分12个篇章,第1~4章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基本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第5~10章从专业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水电勘测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及主要河流规划情况,水电工程技术发展状况、水电工程中的地质问题、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设计、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第11章列举了全程实行项目管理的案例,第12章列出了31个水电勘测设计行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摘录了有关条款供读者参考。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作为工作手册和参考资料,也可为从事水利水电项目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人员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2003年秋开始策划2004年中国水电控制设备学术交流会议的有关事宜,得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处领导的大力支持。2003年末将基本思路与部分科研、制造部门商宜,取得共识。征文通知发出后,得到热情回应。本书编委会于2004年6月1日~3日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从总计八十余篇论文中筛选出计76篇论文,总体上反映近期我国水电控制设备及其他水电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方面的巨大进展。 为体现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热心培养、提携的好传统,本书专门辟有新人篇,该篇论文的执笔者中,有一位是河海大学在读的博士生,两位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刚刚毕业走上新工作岗位的硕士研究生,另有三位分别是武汉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生。他们的论文观点鲜明,文笔流畅,成果颇丰。调速系统和励磁系统篇中共计48篇论文,集中探讨了在水轮机调节和水轮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造价管理和完善定额体系,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由我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组织编制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已经审査批准,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由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编著,本书侧重于基本资料的汇集和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勘察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发展。长江委勘测部门除了重视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外,也十分重视勘察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例如在葛洲坝软弱夹层研究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大口径钻探,钻孔彩色电视,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的摄像地质编录,左岸厂房1~5号机组坝段的特殊勘探等,也为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可惜限于篇幅,对之都无法作具体介绍,希望能有其他的机会加以补救。
本书为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包括2010~2011年两年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地基基础工程方面的技术成果,共辑录论文122篇。其中有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混凝土防渗墙工程,灌浆工程,高喷灌浆工程,振冲工程,灌注桩工程,岩土锚固工程,隧洞工程,新材料研究与试验,设备改造与研制等。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珍贵,实用性强,可供水利水电、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地下采矿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2)》编著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网调峰与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本书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网调峰与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抽蓄专委会)组编,是专委会出版的第17部抽水蓄能学术年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1篇,近80余万字。本文集共分四个专题,论述抽水蓄能事业安全健康发展、抽水蓄能项目经济评价机制、环境与移民,探讨抽水蓄能工程土木设计以及机电安装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介绍抽水蓄能工程施工经验,总结新技术、新工艺。本文集是抽蓄专委会及抽水蓄能建设、设计、施工、管理、科研各方人士近年的工作成果及经验总结,内容广泛、资料翔实,供从事抽水蓄能工程规划、设计、科研、施工和运行管理人员借鉴、参考。由于各单位投稿踊跃,此次共收到稿件120多篇,但限于篇幅,只能酌情删减。同时在
本书可供水电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学科的研究生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是《水工建筑物与闸坝机电设备检修》分册,全书详细讲解了水电厂水工建筑物与闸坝机电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技术,并介绍了一些常见故障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水电厂检修技术丛书:水工建筑物与闸坝机电设备检修》共分三篇十七章,篇介绍水工建筑物;第二篇介绍水工建筑物缺陷检测与维修;第三篇介绍闸坝机电设备检修。《水电厂检修技术丛书:水工建筑物与闸坝机电设备检修》重点在于针对现场实际操作,对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不作过多阐述,可供水电厂生产及其管理人员现场培训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及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参考用书。
《中国水力发电史》是记述中国水力发电建设事业发展进程的史书。本史书记述年代为1904—2000年,个别情况略有延长。编写原则为存真求实,秉笔直书。力求客观反映中国水力发电建设发展过程的坎坎坷坷、重大争论和经验教训。它介绍了中国水力发电建设事业发展的史实,分述了各专业技术进步的历程,记叙了中国水力发电建设和生产发展的历程、业绩、经验、教训,歌颂数代水电人的伟大奉献精神,内容丰富。 《中国水力发电史》分4册共计4篇出版。册为篇,第二册为第二篇和第三篇,由于第四篇内容较多,分成两册出版,即第三册、第四册。本书为第四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重点工程(下),共7章。 编写方法集编年、纪事于—体,采用夹叙夹议,有史有论,以事系人,力图反映中国水力发电建设特色。 述“往者”之“足迹”,供“来者”以借鉴
本书是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然后重点从施工角度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方法,后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标准与强制性条文,并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强调操作性,内容系统、翔实,主要来源于编者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参阅了国家及行业标准、国内外有关技术文献等。书中列举了一些水电工程实践性案例,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中一些主要工程类别的质量控制要点与措施,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具书。 本书既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等工作人员的培训用书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分七篇介绍了引黄济青工程。每一篇章都是由引黄济青工程亲身建设者和在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撰写,既总结了工程规划设计及其建设施工的成功做法,归纳出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概括提炼出引黄济青设计方案的独特之处;又全面总结了引黄济青工程运行管理的成熟经验;还系统总结了引黄济青工程运行20年的基本经验和对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启示,对其他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可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者、跨流域调水工程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