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部《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546号)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写本标准。本标准分8章19节81条,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坡面治理;沟道治理;黄淮海平原沙土区治理;其他工程。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由郭东明、霍延照、郭清、孙玉华等所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干旱及干旱灾害、与干旱管理相关的国 际理念与方法、干旱的脆弱性分析与管理策略制定、干旱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水资源模型及干旱缺水量的计算与预测、干旱管理的行动措施和触 发点、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行政程序设计、干旱管理规划(预案)的编制和长期水资源管理中的干旱管理等内容。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可供从事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文、气象、农业减灾、水环境保护、 供水等行业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本书针对嫩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历史水文、水利工程、数字地形等资料,以新建站和现有报汛站实时信息为数据源编制嫩江流域各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及河系洪水连续预报方案。洪水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经验预报模型并行方式,同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先进的雨量查补技术、实时校正技术为辅助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水利部统一的网络架构,开发集预报与调洪演算为一体的洪水预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嫩江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测预报和调洪成果。 本书可供防汛抗旱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在90年代初已列人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明确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组织编写。为适应当时大量新建和扩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以科教标[1992]27号文下达“关于编制行业标准《堤防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明确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规范的编写内容暂定为碾压土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3年4月10日水利部以水建[1993] 207号文将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1995年4月22日~23日,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并以水利部建技[1995]15号文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写《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规范编写组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0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有: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审批的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备案、发布的程序。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本标准解释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瑞田、仲志余、尚全民、胡维忠、黄先龙、郭铁女、李开杰、马涛、褚明华、左吉昌
本书共分13章: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堤防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堤防施工质量控制细则、堤基的清理、堤防施工控制要点与方法、堤防建筑物施工方法与控制要点、防护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堤防加高工程施工质控制、放淤固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堤防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堤防机械的类型及安装使用要点、涵闸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堤防防护工程监控。全书层次清晰、内容翔实、文字简练,知识性、技术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从事堤防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相技术人员的一部工具参考书。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对sL 73.7—2003《防汛抗旱用图图式》进行修订。 本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对图式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水系、水利工程、通信预警、山洪灾害、台风、凌汛、抢险救灾、注记,将上版已有图式条目归并到相应的类别中; ——增加山洪灾害、台风、凌汛专题防汛要素类及其所属图式条目; ——河流、运河、渠道、湖泊以及交通、行政界和自然保护区界等基础地理要素的图式执行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三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增减、补充了其他要素类的图式内容,修改了部分已有图式符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为了普及防汛抢险科学技术,提高防汛队伍的素质以及识险、抢险的技术能力,在加强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人防在战胜江河大洪水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编绘出版这一本简便学,实用性强,以普及防汛抢险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图书,提供给战斗在防汛抢险线的指挥人员、防汛抢险队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使用。 本书共分三章,章,江河堤防防汛抢险;第二章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与抢护;第三章穿堤涵闸及管道抢险。每一章中分若干小节,每一节讲述一种险情,重点阐述险情的特征、抢护原则,主要的抢护方法和注意事项,尽可能全面地用图展现给读者。
1.本公报根据长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流量、泥沙测验及重点河段河道观测资料等编制。 2.公报中的泥沙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F: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 年输沙模数——一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数粒径——小于某粒径的沙重百分数为50%的粒径(毫米)。 4.河流泥沙测验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并配合流量测验推求断面输沙量,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法与吸管法(或仪器法)结合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
本书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本书分两大部分,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8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2003年黄河洪水持续时间之长,发生险情之多,抢险任务之重,均为多年少有。本书全面记述了蔡集抗洪抢险过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客观总结工程抢险、滩区迁安救护、洪水调度、通信、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党政军民、各级河务部门做好今后黄河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以海河流域的水利管理为基本原型,对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重点战略与战略推进进。《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结合太湖流域的水利管理现实,将重点聚焦在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制定的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太湖流域水利管理未来的战略重点。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同样结合了太湖流域水利投资管理问题,研究了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建立了包括投资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等在内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的理论框架,为针对不同的流域确定具体的流域水利投资战略提供了基础。 《流域水利管理战略重点》主要从流域层面来研究水利现代化的战略问题,将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放在了一个独特的国
《复合型橡胶玻璃钢舟在防汛中的设计与应用》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因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汛抢险应急能力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保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的要求,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与沈阳成禧橡胶制品厂,经过多年的调研、试验后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研制生产了三种型号的复合型橡胶玻璃钢舟,弥补了我国传统单一材料抗洪抢险用舟存在的缺陷,优化了舟体性能,属国内首创,在舷筒和玻璃钢底黏合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新
本书是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是根据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制定的防汛与抢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完成的。本书介绍了防汛与抢险知识、防汛抢险工作及应急预案、水库防汛调度、土质堤坝抢护、水工建筑物险工抢护、河工建筑物险情抢护、河道凌汛险情抢护、防汛抢险新技术简介、防汛与险情抢护实训,并列入有关防汛与抢险的法律法规。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水利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土建、市政工程等专业、中专学校相应专业的师生、水利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防汛职工、专业抢险队以及参加抗洪抢险部队指战员学习参考。
根据2008年水利部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编制《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导则》。 本导则共8章21节78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审批和发布的机构及职责;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报批、备案和发布的程序;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书是多年从事防洪抢险技术的抢险专家和研究人员结合抢险实践、大胆试验而取得的现代防洪抢险技术成果。全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内容。上篇重点讲述了各级行政首长及河务部门指挥员在重大险情中如何科学指挥调度、抢险现场如何科学指挥和规范化管理。中篇重点阐述了机械化抢险技术的研发过程,详细介绍了机械化抢险的技术要点、操作规程。下篇主要讲述利用新型材料、针对不同险情研发的抢险新工艺、新技术,如土工网袋笼抢险技术、大土工包抢险技术及水中进占技术等本书编插有大量的实际作业图片,使读者有直观感,增加感性认识,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可作为防洪抢险指挥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指南,也可为从事防洪工程设计、施工等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汇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专家、学者与管理人员探索新时期城市防洪与排水问题的论文44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地不同类型城市在防洪排水方面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对策与新进展。其内容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导向性与实用性,适合广大水利工作者及社会有关读者阅读。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全书共分5章,介绍了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系统概况、总体结构与功能,并以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为实例,对“96.8”洪水进行了模拟及调度,系统地分析了洪水资源调度成果。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创新成果多,科技含量高。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研究、开发及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文件《关于配合做好2002和2003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水总局科20043 2号文)的工作安排以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寒冷地区凌汛计算的经验和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根据凌汛计算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流凌汛分析计算和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共5章19节97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提出了收集整理的基本资料内容和对基本资料复核评价的要求; ——提出了河流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重点对热平衡因素计算、冰塞洪水分析计算、冰坝洪水分析计算、凌峰流量分析计算作了规定; ——提出了工程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所涉及工程主要有水库工程、引水明渠工程、堤防工程、分水防凌工程、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