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部《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546号)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写本标准。本标准分8章19节81条,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坡面治理;沟道治理;黄淮海平原沙土区治理;其他工程。
历代治河方略探讨 ,张含英,黄河水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张含英 原价 ¥32.00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01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在90年代初已列人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明确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组织编写。为适应当时大量新建和扩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以科教标[1992]27号文下达“关于编制行业标准《堤防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明确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规范的编写内容暂定为碾压土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3年4月10日水利部以水建[1993] 207号文将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1995年4月22日~23日,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并以水利部建技[1995]15号文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写《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规范编写组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
戴维·艾伦·佩兹所著的《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 《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分两大部分,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的目光投向黄河,并且这种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更多的是从生态和伦理的角度切实地为黄河的万古长流而考虑。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营造良好条件,若干年后,生条充满生机的大河,一条永远汩汩流淌着健康血液的黄河,会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河流在自然情况下及在修建有跨河或沿河建筑物条件下的河床演变过程及治理方法,以国内外40余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论述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可供治河、港口、航道工程、铁道工程及水文、地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由何为民编著的《城市河流防洪生态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一书研究了城市河流生态破坏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基本需求;从水资源配置、岸坡修复、河道减渗、砂坑处理、景观营造等方面,研究了城市水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并研究了三维设计手段。在城市河流防洪生态治理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本书共分三章,包括生态环境修复布局、生态修复技术实例、三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水资源、水利等工作者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1.本公报根据长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流量、泥沙测验及重点河段河道观测资料等编制。 2.公报中的泥沙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F: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 年输沙模数——一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数粒径——小于某粒径的沙重百分数为50%的粒径(毫米)。 4.河流泥沙测验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并配合流量测验推求断面输沙量,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法与吸管法(或仪器法)结合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海河流域河道整治与防洪险工治理工程的概况,涉及险工成因、类型、危害和发展趋势,护岸及砂埋、砂基防渗工程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河道整治的建设与管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付诸工程实践。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强调“科学性、指导性、实具性”,具有较强的实用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技术问答》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277号)等有关规程规范和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进行了深化,包括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基本问答、水文水利计算、测量、地质、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工程占地和政策情况、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设计、设计概算和图纸等诸多中小河流项目编制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解答条理分明,通俗易懂。
根据水利部水规计E20083 489号文、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通知(水总科E20083 794号)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6章6节49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 ——列出了风险等级划分所需基本资料; ——规定了堰塞湖风险等级与洪水标准; ——堰塞体安全标准。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景何仿、李春光所著的《黄河上游连续弯道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数值模拟研究》结合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在相关科研实践中的积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本书主要建立了关于天然河流的平面二维紊流水沙数学模型,在局部弯道河段建立了三维紊流水流模型,研究了相应数值计算方法,并对黄河上游特定河段的水流运动、泥沙运移及河床变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黄河上游连续弯道水流运动及泥沙运移数值模拟研究》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作为计算数学和水利水电工程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由谢山立等编著的《黄河下游郑州段傍河取水方法研究》分析了黄河下游郑州段(西起邙山东到中牟万滩)黄河的沉积特征及黄河水与沿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在区内进行了四组大型抽水试验和大量相关的调查分析工作,采用二维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解析法、均衡法等多种计算方法,精确评价了区域地下水资源,查清了开采条件下黄河水对沿岸地下水的补给资源量。 《黄河下游郑州段傍河取水方法研究》可供水文地质工作者、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工作者及水利工作者参考。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的要求,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防洪风险评价的总体原则及一般规定; ——基本资料的收集; ——洪水风险分析; ——防洪风险指标分析计算与评价。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全书共分5章,介绍了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系统概况、总体结构与功能,并以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为实例,对“96.8”洪水进行了模拟及调度,系统地分析了洪水资源调度成果。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创新成果多,科技含量高。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及雨洪资源调度研究、开发及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由郭东明、霍延照、郭清、孙玉华等所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干旱及干旱灾害、与干旱管理相关的国 际理念与方法、干旱的脆弱性分析与管理策略制定、干旱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水资源模型及干旱缺水量的计算与预测、干旱管理的行动措施和触 发点、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行政程序设计、干旱管理规划(预案)的编制和长期水资源管理中的干旱管理等内容。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可供从事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文、气象、农业减灾、水环境保护、 供水等行业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对sL 73.7—2003《防汛抗旱用图图式》进行修订。 本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对图式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水系、水利工程、通信预警、山洪灾害、台风、凌汛、抢险救灾、注记,将上版已有图式条目归并到相应的类别中; ——增加山洪灾害、台风、凌汛专题防汛要素类及其所属图式条目; ——河流、运河、渠道、湖泊以及交通、行政界和自然保护区界等基础地理要素的图式执行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三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增减、补充了其他要素类的图式内容,修改了部分已有图式符号。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关注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给予回答。因此,我们挑选了比较普遍为人关注的9个方面,对于每个方面也不可能全部涉及,只能分别列出其中近百个问题予以回答。我们请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9位专家回答这些问题。他们长期从事三峡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造诣很深。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峡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你一定会惊叹于在建设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所研究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你一定会增长许多领域的知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