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原理是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探讨船舶航行性能的一门科学。 《船舶原理(第2版)》上、下两册,共分五篇,第1篇为船舶静力学,第二篇为船舶阻力,第三篇为船舶推进,第四篇为船舶操纵,第五篇为船舶耐波性。上册由第1、2篇组成:下册由第三、四、五篇组成。 《船舶原理(上册 第2版)》为上册,第1篇船舶静力学主要介绍船体形状及近似计算方法、船舶浮性、初稳性、大倾角稳性、抗沉性及船舶下水计算。对于船舶设计中所需要计算的专门问题,如船舶静水力计算、船舶在各种装载情况下的浮态和初稳性计算、稳性校核计算、抗沉性计算及船舶纵向下水计算等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第二篇船舶阻力主要介绍船舶在等速直线航行时各种阻力成分的成因、特性和变化规律、船型对阻力的影响、船舶阻力的估算方法等。对于船舶在浅水狭航道中
本书围绕智慧港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形成,介绍了智慧港口发端、成长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历史过程,指出智慧港口是为现代物流业提供高安全、高效率和高品质服务的新型生态港口,提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概念,指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本质是创新,也是保障智慧港口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从概念描述、发展现状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智慧港口建设中*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数字中台、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视觉、AR/VR技术、仿真预演分析、数字化监测诊断等技术。*后展望了未来智慧港口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进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堪为沙船航运业研究的集大成者。
经过笔者的初步思考,拟提出本书次教材大纲修订的主要任务如下:加强舰船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测试技术中主要传感元件与常规物理参数测量范围与内容作必要的浓缩,加强实际应用的内容;本书重点叙述舰船动力装置轴功率实船试验内容;舰船振动、噪声测量的预报及控制;机动工况性能试验。
本书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渔船动力装置概述、渔船柴油机、渔船动力系统、柴油机的运行管理及应急处理、轴系与推进装置。本系列教材作为海洋渔业船员适任考试培训教材,能够满足海洋渔业船员考试培训的需要,为船员的业务学习提供帮助,提高海洋渔业船员整体素质。本教材还可供海洋渔业管理机构和船员培训机构人员学习参考,促进考前培训质量的提高。
船舶操纵 是讲述船舶操纵与控制原理、操纵技术,培养船舶驾引人员操纵能力的一门课程。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船舶操纵设备及其运用、船舶操纵性能、外界因素对船舶操纵的影响、港内操船、特殊水域船舶操纵、大风浪中船舶操纵、水上拖带、船舶应急操纵等内容。本书在充分借鉴现有教材成熟内容、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操纵案例等基础上,补充和更新了部分内容,形成了更加系统、全面和实用的知识体系。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航海技术、海事管理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参考书,也可作为船员培训、航运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参考书。
本书作者在原铁道部科技开发重点科研课题和中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工程理论和结构特点,调研收集了国内外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资料,结合相关拱桥的科研的理论研究、设计复核计算分析、钢桥的制造工艺过程了解、实桥的施工试验监测控制、养护维修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与总结提炼编写而成。 全书共由十一章组成,主要内容为:论述了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国内外的发展与技术特征、计算分析理论;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结构体系、设计流程、主要结构形式、构造特点、构造细节、结构特性、结构设计参数优化选择和静动力分析与结构效应;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制造和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钢箱组合拱桥的施工监控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钢箱组合拱桥的施工监测控制
尹莉、张奇编*的《航海力学》分12章,包括静 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基础三大部分。静力学部 分包括平面简单力系和一般力系的简化分析;空间简 单力系和一般力系的简化分析;静定问题的平衡条件 ;重心与简单图形形心位置的确定方法等主要内容。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材料的基 础力学性能试验;杆件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 、扭转、弯曲等截面上的内力、应力的计算,强度及 相应变形的计算分析。流体力学部分包括流体静力学 和流体动力学基本概念、基本方程,以及在工程中的 一些应用。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工科本科航海技术专业的课 程教学,也可作为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的选用教材,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重点介绍交通港站与枢纽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方法与过程。根据交通运输的需求,分别对交通港站与枢纽总体布局规划、交通流线分析与设计、公路站场设计、铁路站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港口规划设计、民用机场规划设计以及交通港站与枢纽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本书*特点是在编写公路、铁路、水运、民用航空和城市轨道等重点章节时采用了国家现行的*设计标准和相关规范,并选取具有代表性设计案例辅助讲解和说明,力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快速理解和融会贯通。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交通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参考。
:《厦门航运百年》从历史的角度展现厦门港的兴衰和厦门航运业的起落,而这些无不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兴则港兴航运兴。厦门从当时的小渔港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从厦门港的变迁可以看到其缩影。因此“港兴城荣、港衰城弱”是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 今日放眼厦门港,万顷碧涛上,船只川流不息、巨轮昂然进港。码头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桥吊,不时将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货柜一只只地吊装上巨轮,运往世界各地。眺望这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如今的厦门港在续写她的辉煌。
本书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代航海历史,具体地论述和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航海活动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科学技术以及航运管理机构、条例和港口等,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本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考证精详,议论精辟,见地独到,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著。 本书既可作为外从事中国航海史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科学(诸如历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外交通史、中外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科技史、造船史、海港史、外贸史、渔业史、海军史等)的专业与业余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有关系统的院校师生学习与了解中国航海史的教学用书。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本标准对应于国际航标协会《可航行水域固定桥梁标识的建议》中A区域原则,本标准与国际航标协会《可航行水域固定桥梁标识的建议》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与船舶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包括船舶常识、船舶种类与用途、船体结构、船舶推进、船舶设备、船舶制造等六个主要部分。另外附录了船体结构的中英文对照表和国内主要造船企业名录,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根据初学者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常识过渡到专业知识。章从日常生活与船的关系谈起,介绍船舶的产生、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此过程中人类对船的改进。第二章以船的用途和发展历史为主线,对船舶种类进行了划分,并介绍了常用船舶的用途和工作原理。第三章选取散货船、集装箱船、单双壳体油船为典型例子,分解并描述了主体结构和各处结构的作用。第四章选取当今较多采用的推进形式,介绍了相应的主机、传动、推进器、辅机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与船舶运行密切相关的舵设备、锚泊设备、系
GB/T 20898《浸水服》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常穿服安全要求; ——第2部分:弃船服安全要求; ——第3部分: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20898的第3部分,等同采用IS()15027—3:2002《浸水服 第3部分: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15027—3:2002。 为便于使用,GB/T 20898的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欧洲标准”一词改为“GB/T 20898的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3.3.1条注的后半句,因为我国没有其中提及的机构;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 ——等同采用ISO标准的欧洲标准,一律用IS()标准代替。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ZZ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小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1)归口。
本书介绍了造船成组技术的有关概念和方法,主要内容有:造船任务的分解,船体分道建造法,区域舾装法,区域涂装法,管件族制造法,壳、舾、涂一体化,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导向型物资管理。每章后面附有相应的思考题.读者可结合相关内容思考练习。 本书内容简明实用,针对性强,既可作为高职高专船舶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是根据交通部的要求,由长江航道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曾以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经多次修改,后由交通部组织审查后定稿。 本标准共分15章、44节,收入航道工程一般术语、航道类别与河段划分、滩险及其碍航流态、气象水文、地质地貌、航道测量与土工试验、规划设计与试验研究、疏浚吹填工程、航道爆破工程、整治工程、渠化与运河工程、过船建筑物、助航设施、航道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术语词目共837条,其中一级词目749条。二级词目88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收入的术语及其释义,绝大多数能与国际上同一专业和国内相关专业接轨,少数为国内航道部门长期习用的专业术语,也给出了明确释义和英文对应词,均有利于国际、国内技术交流。 与本标准紧密相关的有《港口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11602-1989《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安全规程》。 本标准与GB 11602-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和第3章术语和定义,其他章号后推; ——第4章 一般要求: a)增加了相应的装箱型、载重和所载货物特性应采取的措施(见4.4); b)将原标准2.8和2.9合并,增加了箱顶作业安全措施的具体要求(见4.6); c)增加了安全指标装置的基本要求(见4.7); d)修改及增加了运输车辆的在港口区内转变及箱区、主干道的行驶速度要求(见4.8); e)修改及增加了大风天气装卸作业要求,并对防风装置的配置、风速警报仪的配置提出了具体要求(见4.9、4.10)。 ——第5章 船舶装卸作业: a)增加了船舶集装箱栓固的基本要求(见5.1); b)增加了小船型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8729:1997((船舶和海上技术船用雷达反射器》(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8729:1997。 本标准相对于IS08729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前言和引言部分未纳入; ——“本国际标准”一词,在本标准中改为“本标准”; ——引用标准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对应的调整; ——标识小数的“,”改为“.”; ——表述方式按照GB/Tl.1—2000的规定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航海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l2/SC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船体结构和船体制图基础,船体识图两部分。船体结构部分着重介绍海洋干货船船体结构特点和构件布置原理与要求。船体识图部分着重介绍投影原理,船舶制图基本知识和船体分段结构图的识图。本书内容充实,通俗易懂,切合实际。 本书可作为船厂工人技术理论教育和船舶技工学校船体专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