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船舶相关专业的初学者,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船舶的整体以及各项航海性能知识。本书分为9章,内容包括船舶类型、船舶尺度及布置、船舶浮性、船舶稳性、船舶抗沉性、船舶快速性、船舶摇摆、船舶操纵性、船舶强度与结构。每章末尾附有该章小结、习题与思考题。
本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分为上、下册,共五篇,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操纵、船舶耐波性的相关内容。下册包括船舶推进、船舶操纵和船舶耐波三个篇章。本书既继承上一版教材的优点,又贯彻教学内容更新改革的精神,增加近期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新兴技术与知识。本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实践性,适合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使用。 《船舶原理(下册 第2版)》为下册,第三篇船舶推进以螺旋桨推进为主。除阐述螺旋桨的基本原理、几何特征、水动力性能、船体与螺旋桨的相互影响、空泡现象及桨叶强度外,着重讨论螺旋桨的图谱设计及船一机一桨的配合问题。关于螺旋桨的理论设计方法及螺旋桨的激振力等问题也做必要的介绍,此外还概略介绍了普通螺旋桨以外的
本书图文并茂,侧重中国航海历史人文,拟在学术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融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资料、新观点以及考古发掘新成果。在编写体例上,读本将突破以往注重以年代为主线的方式,拟以航海若干主题为线索,注重技术与文化同步梳理,内容涵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舟船、航海技术、港口、海外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文明成果,并将其置于世界航海史视野下,形成对照视野,体现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联系。形式上,该读本注重结合海博馆藏品与展项,图文并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读者系统、有序、深入浅出呈现中国古代航海文史知识。
国际海事组织(IM0)2011—2015年发展战略确定了九大发展趋势:“持续的全球化趋势、海上安全、海上保安、更高环境意识、提高航运效率、重点关注人、海上人员、统一实施IMO公约、技术是改变海运的主要动力。”徐国毅等编著的《船舶安全管理与航海新技术》共分七章,主要内容为构成目前国际海事安全和防污染公约体系的四大公约及其*修正案、船旗国和港口国检查的*发展、与海上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内船员工作和管理规范、主要的航海新技术发展、影响海上安全和航运效率的海员职业道德规范、典型的海事案例等。本书特别强调了危险品运输、船舶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以及包括防海盗在内的海上应急反应体系。
《金属凝固理论与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学校教材》阐述了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与凝固技术及其新成果与进展。全书共六部分,内容包括:绪论、金属液态成型基础、液态金属的凝固及其组织与控制、铸件凝固缺陷及控制、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凝固技术。 《金属凝固理论与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学校教材》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既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本科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材料加工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及有关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15年来在世邦集团对企业管理进行思考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总结,以新上任的经理人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分为 如何成为部署愿意追随的主管 非财务人员的主管的基本财务知识 以及 领导力 等内容。本书可用作货代行业企业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行业经理人的读物。
常红主编的这本《港口起重输送机械》是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是按“港口起重输送机械”课程标准编写。《港口起重输送机械》书共分三个模块,模块一:起重机械,主要内容包括:起重机械类型、起重机械性能、起重机械主要零部件、桥式起重机、轮胎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模块二:集装箱机械,主要内容包括:集装箱机械类型、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模拟驾驶操作、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模拟驾驶操作、集装箱正面吊运机、集装箱牵引车与挂车。模块三:输送机械,主要内容包括:输送机械类型、物料的基本性能、带式输送机。 《港口起重输送机械》作为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及相关专业高职、中专教学用书,也可供港口职工技能培训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四篇八章。篇为船用泵与空压机,内容包括往复泵、回转泵、离心泵、旋涡泵、喷射泵、空压机等;第二篇为液压元件与液压甲板机械,内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舵机、起货机、锚机和绞缆机等;第三篇为船舶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主要内容为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和制冷系统;第四篇为船舶海水淡化与辅锅炉装置,主要内容为船用锅炉、海水淡化装置。 船舶辅机是高等航海院校轮机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书是轮机工程专业船舶辅机课程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海运类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轮机员、机务管理人员、水运院校学生,船检和港监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GB/T 20895《小艇稳性和浮性的评定与分类》共为3部分: ——第1部分:艇体长度不小于6m的非帆艇; ——第2部分:艇体长度不小于6m的帆艇; ——第3部分:艇体长度小于6m的艇。 本部分为GB/T 20895的第2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2217—2:2002《小艇 稳性和浮性的评定与分类第2部分:艇体长度不小于6m的非帆艇》(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0 12217—2:2002。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 12217的这一部分”一词改为“GB/T 20895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按GB/T 1.1—2000作了修改。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附录H和附录I为资料性附
《港航工程泥沙淤积计算手册》是《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之一。港航工程泥沙问题,是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作者曹祖德、侯志强、张书庄结合工程实践,将多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汇总成本手册。全书共分两篇:第1篇为基本公式,共收入22 条,概括港航工程泥沙问题主要方面的基本计算公式;第2篇为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除了编入与基本公式直接有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外,还选编一些与工程泥沙理论计算有关的基本概念的资料,这对深入掌握工程泥沙理论计算大有裨益。 《港航工程泥沙淤积计算手册》可供港航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选用。
本书根据2009年新版考试大纲及近几年考试真题编写,内容贴合考试实际,是考生复习的经典教材。本书编写人员全部是多年从事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培训工作的专家、教授,本书内容吸取了近几年考试培训的经验和考生回馈意见,以现行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规范、教材为基础进行编写,指导考生复习,因此力求简明扼要,联系实际,着重于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并注意突出重点。教程的每节后均附有习题,每章后附有习题提示及参考答案,同时书后附一套模拟试题,可作为考生检验复习效果和准备考试之用。特别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本书已作更新。本书可供参加2020年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的考生复习备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船舶营运过程中的摩擦学问题,并重点总结了作者在船舶机械摩擦磨损机理、磨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防污减阻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船舶作业环境及其特点;船舶摩擦学问题;船舶机械摩擦学研究;船舶机械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研究;船舶轴系摩擦学研究;船体界面摩擦学研究;船舶机械润滑管理技术;船舶甲板防滑的摩擦学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相关专业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全书分九章,分别叙述了声呐系统的测向、波束形成、测距、测速、以及信号接收与发送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声呐系统常用的信号波形和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此外还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声呐的技术与系统。 本书突出原理和技术方面的叙述、分析,内容由浅人深,便于自学。它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声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声呐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全书分九章,分别叙述了声呐系统的测向、波束形成、测距、测速、以及信号接收与发送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声呐系统常用的信号波形和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此外还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声呐的技术与系统。 本书突出原理和技术方面的叙述、分析,内容由浅人深,便于自学。它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声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声呐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船舶顺序法压载水置换优化设计》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概述了遗传算法的原理与常用算子以及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常用求解方法,第3章阐述了多舱同时对称置换组合优化设计方法,第4章阐述了对角线置换组合优化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了两种可以实现简易快速设计的启发式置换策略,第6章介绍了置换过程仿真计算的相关问题,第7章阐述了基于*置换性能的分舱优化设计方法,第8章概述了置换优化设计系统的实现方法。 《船舶顺序法压载水置换优化设计》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航海技术类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配套教材之一。 本书分22章5部分:部分从第1章到第7章,为电机及拖动基础,包括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电磁学的基本知识、直流电机原理、变压器、交流异步电动机、同步电机和控制电机;第二部分从第8章到第13章,为船舶电力拖动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基础、船舶机舱电力拖动控制电路、甲板机械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船舶航向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及变频器和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第三部分从第14章到第20章,是船舶电站,包括船舶电力系统、船舶同步发电机的并车运行、船舶同步发电机电压及无功功率的自动调节、船舶电力系统频率及有功功率自动调节、船舶电力系统的综合保护、船舶电站自动化和船舶高压电力系统;第四部分是第21章,简述了船舶照明系统和船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