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活动(以下简称 大比武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 大比武 的成功举办,是对参赛选手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营造了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种,厚植了 严、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环境政策分析》(第二版)基于*版的框架进行了大量补充和更新。第1章环境政策分析导论对存在问题部分做了更新和补充;第2章环境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我国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并进一步细化了理论的应用和分析;第3章增加了大量已有成熟的环境政策手段;第4章仍然是给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也简要分析了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第5章以一般模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大增加了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内容,便于读者详细和深入理解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发展趋势;第6章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增加了美国地表水质管理的知识,给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一般框架和基本知识体系;第7章分析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第8章全面系统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源头分类
本书共10章。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意义展开,主要内容包括VOCs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讨论我国部分地区的VOCs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活性,基于外场观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了光化学反应对来源解析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提出VOCs源排放化学成分谱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外场观测资料验证排放清单的技术;针对我国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探讨VOCs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作用和对SOA的生成贡献;最后介绍了VOCs总量控制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评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本书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GEP)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内涵、评估方法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及行政区的应用。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本书依托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专项,拟在国家尺度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反映***自然保护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胁迫驱动情况,综合评价保护效果。
《工业电气连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以德国政府对电工职业的培训规范为参照,以电气工程领域的基础技术——电气接口和连接技术为主要内容,从理论上介绍了电气连接的基础知识、连接技术的种类和区别,并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了连接技术的实际应用。重点以菲尼克斯电气的产品为例,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让读者对连接技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更注重工作的实际应用。《工业电气连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可供具有以上文件水平的广大电气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相关电工培训部门的师生参考。
《热水供热动力系统循环水泵选配技术》以供热管网循环动力系统改造为主要内容,讲述了降低热源及管网系统阻力的适用做法;循环泵选用与设置原理;管网水力平衡的重要性、简单可行的办法以及循环水泵控制设备选用要点和方法。内容涵盖了热负荷的实用概算、水力计算、扬程的正确选定和水泵节能配管与安装等必要步骤,并对目前既有建筑、50%-75%节能建筑及不同末端形式供热(冷)管网动力系统进行了分类总结,以表格等形式清晰简便地表述各部分内容。
这是一本有关挤出理论及其应用的专著,其原始素材来源于笔者负责的29项以挤出工程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的科研项目。 笔者及同事们,包括近20名博生和硕士生用了近20年时间,建立了聚合物加工实验室,自行研制了5个可视化实验台和其它支持性实验装备和仪器。在大量可视化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以非塞流理论和固相破碎理论为核心的挤出理论体系。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起来,使之系统化,成为一板反映挤出理论研究成果的专著。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试题集》自出版以来,在全国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人员能力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监测社会化发展时期,将应用范围从环境监测系统扩展到愿意为环境监测提供服务的所有人员和监测/检测机构,深化了编者规范、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初心。 及时跟进新监测技术发展,提高该书的适用性,更好地服务社会,是该书多次再版的宗旨。为此,编者又一次组织技术人员,补充了新发布的标准方法,并对废止和替代方法进行了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对第四版下册中近百个监测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环境光学与技术》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在环境光学领域的测量方法、技术系统研发及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开展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系统等,主要包括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光散射技术、荧光光谱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等,以及作者团队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光学技术研究、教学与生产方面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环境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人类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跨学科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及互动系统,以及影响这种互动关系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层面因素。本书通过14个与环境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典型案例,阐述了环境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应用实例和发展趋势。每个章节都有例子,作者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总结了针对环境问题的社会研究各个方面的方法和研究策略;通过不同的案例,介绍了跨学科环境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展示了社会科学可以为环境研究提供的可能性,剖析了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海洋保护等 大范围的 性问题,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环境基准和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生物毒性、风险评估和诊断指标等研究方法,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并以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区、冶炼区、化工区等为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环境迁移风险的评估与临界值制定方法,设计了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了土壤环境安全预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削减?环境改善?成本降低(REC)模型的污染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管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认清土壤污染风险、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和监管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主旨重在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中的“生态语言”转化为规划设计的“空间语言”,通过对经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与优选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全面梳理,遴选出24个可直接被空间化应用的知识单元,将之进行逐一解析和空间转化形成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体系。其写作结构突出“小专题 + TPC +图解化”,专题结构多采用“TPC”模式,即Theory(原理解说)、Pattern(空间格局)和Case(案例解析)模式。其语言形式采用“小品文+科普化”,在风格上追求学术小品文的短小且隽永,在文字上追求浅显易懂。
本书为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为九章,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养殖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农业废弃物膜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异位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好氧发酵罐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肥药堆肥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食用菌培养基质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基质资源化技术、微生物菌肥自动化生产线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环境工程、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及微生物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微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加入WTO对我国的环境状况也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有直接的、短斯的,但更多的是间接的,长期的,既是难得的进行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又在某些方面增大了环境压力。摆在我们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调整贸易政策来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从而使WTO对我国的正面环境影响*化、负面环境影响小化。 本丛书在回顾WTO贸易与环境谈判的基本进展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参与新一轮谈判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应持有的原则立场,围绕多哈发展议程前瞻性地开展了WTO多边贸易规则与多边环境协定的关系、消除环境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知识产权协议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贸易与环境谈判中生态标签问题等主要专题的初步研究。此研究对于我国制定和调整国内有关环境政策、贸易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同时
基于现有对东南亚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研究《东南亚资源环境》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方面梳理了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产业、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东南亚的经济地理特征。基于1990~2010年的多源遥感数据,反演了耕地资源、林地资源的分布与面积。集成国际组织公布的官方数据,对稻米、橡胶、棕榈、热带水果、原木、板材、木浆等农林产品,能矿资源等大宗资源产品的生产量、消费量及贸易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林产品生产能力、出口能力的影响。剖析了2000~2010年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的格局与过程。并从地缘环境态势、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论述了东南亚资源开发利用及国际贸易流动的风险及其管理。
《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以修复工程设计及成本估算基础开篇,着眼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论述地下水、土壤修复的主要成熟技术之后,以成本估算和生命周期分析结束,可供污染场地修复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参考。如作者所言,设计和成本估算是《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我们选择在现阶段翻译《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