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套通用型讲座软件,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蓝图下进行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本软件既适用于各国使馆人员、文化推广专员、中国环境研究人员和教学者的讲授,也适用于对中国生态环境感兴趣的外国朋友。
闵庆文主编的《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技术示范研究论文集》共收录论文72篇,涵盖水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及其应用三个方面,其中65篇论文已发表在《EcologicalEconomics》、《QuaLtemaryInternational》、《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湖泊科学》、《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监控与预警》等期刊上,其他文章也已投稿。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发展的历程,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概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基础理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等方面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进行总体概述。同时,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区域自然资源资产静态评估和价值核算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动态评估和监控预警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实践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为了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地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自治区发展边疆、巩固边疆、开发边疆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路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中铁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建铁路北屯至富蕴和北屯至布尔津至哈巴河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沿线环境前期研究”工作。该书是本工作的全面总结,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北屯至富蕴线。线路白北屯站出轨,向东南方向沿额尔齐斯河左岸行进至富蕴县,线路长约200km。北屯至布尔津至哈巴河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线。线路自北屯站出轨,向西北方向沿额尔齐斯河左岸行进至布尔津县,在布尔津县附近跨越额尔齐斯河后,沿额尔齐斯河右岸行进至哈巴
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升华。为全面反映 十二五 时期环境宣教工作历程,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编辑出版了《十二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11-2015年)》一书。本书汇集整理了环境保护部领导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环境保护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环境宣传教育重要文件、有关环境宣传教育的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宣传教育的工作总结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该书完成的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
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堪称华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该地区河流众多,气候湿润,天然林保存完好,是京津北部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2003-2006年间,河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和研究生与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考察队,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跋山涉水,在采集标本的同时,拍摄了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综合本底调查的室内研究,作者筛选出50赊幅照片,分为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文化、植被与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与保护、科学研究与保护区管理五部分,附以重点说明。本书图文并茂地反映了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管护的基本概况,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窗口。 本书
中国和印度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共同面临谋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问题的谈判进程加快,将中国和印度两国置于举世瞩目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印度两国对本国环境问题所采取的行动也会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和印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CSD)清醒地意识到上述问题,为此,CCICED和ICSD于2008年携手合作,设立”环境与发展比较:中国与印度”项目,并委托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CAEP)和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TERI)联合研究。该项目比较了中印两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识别了两国环境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两国的发展路径、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该项研究能为中印两国未来的合作提供参考,也能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是关于我国港湾溢油应急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 著。全书共4章,作者针对港湾溢油应急处置的不同 段,分别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大比尺波浪水槽,原型模拟了不同港湾溢油条件下围油栏的随波性、滞油性、抗风抗浪性等,建立我国立体化围油栏的 化设计及性能测试技术。针对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合成材料、天然无机吸油材料的不同 性,通过不同的改性方法,提高其吸油量、吸油时间、 油量等性能参数,研发出环 高效的吸油材料。通过石油烃降解菌 富集、驯化、分离、 化及分子手段,筛选并鉴定出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同时进行固定化处理,形成固定化菌剂,显著提升了其石油烃降解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城市是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思想家对未受遏制的城市增长所作出的一种具有崭新意义的回应。城市是由自然、社会、建成形式等构成的生态共生体,这种新型城市范式提出的争论点在于,我们能否遵从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来重新打造城市。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由一系列国际案例研究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些受政府委托,另外还包括一些具有探索性和思辨性的案例。作者重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演变和绿色空间的思考方式,积极探索怎样通过人工建成环境与农业的整合,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还能培育出新型的空间实践和社会凝聚力。 在时下各个领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热论中:本书代表了一种来自建筑学的新兴声音,一种长期延误的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的解决之道。本书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景观设计、农业和社会学等领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eosystem Assessment,MA)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于2001年6月5日正式启动的。这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他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项目理事会和评估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该项目已经圆满结束。作为MA主要成果的技术报告、综合报告、理事会声明、评估框架和若干个数据库,都已经在2005年圆满完成并公开发布。
在探索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艰难与困惑相伴,理解和支持相随。历经了跨世纪的发展,中国环保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老的环境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笔者们将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切实加强环境法制、严格执法,公开环境信息,鼓励公众参与,让我们的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中国的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笔者将为此继续奋斗。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 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 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并按 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 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 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