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是关于宜居城市营建的专著,是关于如何规划、设计宜于“普通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论著。城市发展到现代信息化、生态和网络时代,城市问题包罗万象,人类需求又错综复杂,城市环境设计的复杂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的、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内容的范畴。本书试图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国外宜居城市环境营建的实践、实例的调研、分析,以及对近几年来笔者亲身参与的规划设计的工作实践的总结,从整体和宏观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着重探讨和论述营建宜居城市的理论、原则以及有效进行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式和具体规划设计手法。 本书共由以下八章构成: 第1章是全书的引章,重点对城市环境意识、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标准、宜居环境的构成要素、营建理论、方法与研究课题等进行概述和讨论。 第2章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书旨在作为一本采用现代性概念为其主题的社会理论教科书。以阐释包括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在内的经典社会学家为开端,作者考察的一系列论点和争议涉及到现代社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潜能,并且涉及到在实现它们早期可能前景方面的明显失败。这些问题通过晚近的社会理论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福柯、鲍德里亚、贝克、吉登斯等人的著作得以探讨。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 推倒重来 。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途径,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本书的特点是将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学科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员阅读。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在充分关注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组织和协议的主张、全球普遍实施的能效标准和碳税政策基础上,从经济、法律和制度的维度详细分析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发展作用。在阐述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重大政策实施等具体问题后,提出了与能源税收相应的政策组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优先发展领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清洁能源技术在发展中广配套的政策、法规,区域贸易协定等具体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行文流畅、表达准确,对从事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的政府人员是极有价值的参考书,那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发
内容概述 气候灾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它就像高悬在众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承重的生命之线一旦崩断,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人类之殇——本书以科普的形式、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当前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严峻程度、人类可能面临的可怕厄运、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在当今中国发出了生态危机的强音,令人振聋发聩,促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视野之广、观念之新堪称凤毛麟角,是一部能够从思想观念深处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优秀著作。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之殇》 类别:科普书籍 作者:马清平 页数: 238 页 字数: 22.5 万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二、作者简介 马清平, 1962 年出生, 1984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潍坊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
本书论述了目前存在以及近期可能出现的,协调农业与环境目标的各种政策选择,着重于农业化学品使用、动物肥料残余物、土壤侵蚀及农业景观变化引发的问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农业支助的增加,农业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部分是由于人们还没人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农业政策的刺激之下,农业集约化经营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业能够,实际上也的确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了正面的作用。来自其他污染源对农业的影响也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问题。 本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政策一体化的必要性,以便尽可能获取两方面的利益,并在必要时对农业与环境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权衡。农业与环境一体化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的早期就对环境问题加以充分考虑;同样,在制定和实
在人们的心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固有观念,一些人相信人各有命、无需太多竞争,另一些人则认为想成功就要只争朝夕地奋斗。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所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管我们是否有所意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各种人、事、物之间都被一种无形的宏大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这种力量塑造了我们的相貌和性格特征、健康状况以及行为处事方式。这种力量也同样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这当中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和所有只有擦肩之缘的人。我们身处不同的各式环境,终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环境能量》由关乃侨编著。 如何正确解读环境影响人生的每一个信息呢?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呢?既然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吸引与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环境当中发现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事情呢?
龙潭古镇地属重庆酉阳县,坐落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今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乡土环境的芳香。在“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兴,几度因区域经济地位和水陆物资转换而繁荣;抗战时期,曾是文化人士聚集的著名城镇,发展和延续了一方文化。龙潭古镇的城镇山水格局,严谨和谐,青砖灰瓦的坡顶房,青石板街巷、封火墙、吊脚楼、古井古树、古码头,朴实厚拙,有着浓厚的巴渝建筑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的底蕴。本书以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为主体,结合古镇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探索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与,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一个阴影正在这个转折点上徘徊。这就是近年来困扰着人们的全球环境问题和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本书分十章,论述了现代地理学、人类生态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环境”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关系等问题。 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向读者较全面地介绍关于“人类一环境系统”、“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及“环境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不同岗位上的读者在从事自己的事业和处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理论,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二是与同行学者们进行交流,以便共同努力,促进中国与此相关的学科的发展。为此目的,我们在写作本书时尽量广泛查阅*文献,反映各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在此领域内的近期研究成果。 本书首先论述了现代地理学、人类
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欧盟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提供适应信息,用于促进欧洲适应的多层次进程和地方政府的有效参与,它还补充了一系列其他研究和信息的来源,如欧洲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平台(CLIMATE--ADAPT)、即将发布的EEA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的报告(2012年秋)、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表的气候友好型城市手册(2011年),以及一些其他信息都将在此报告中一一列出。本书通过文献综述和开展研究,对建立气候变化和城市区域脆弱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进行可行性评估。本书讲述了气候变化城市脆弱性的概念背景(第3章)、数据、目前已有指标(第4章)和具体评价方法(第5章),同时对欧洲城市的适应性活动进行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