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刘林山编著的这本《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以“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分布格局与区域差异”为主题,从宏观角度,着眼于自然保护区域性分异,对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与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依据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全国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为主)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仅以作者本人的世界调研和游历,概括地介绍了东亚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蒙古、朝鲜、韩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10个国家(日本已在系列丛书《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分册中单独记述,包括了东亚的大部分主要国家。记述了蒙古的草原生态系统、朝鲜的山地生态系统、韩国的海岛生态系统、印度尼西亚的海湾生态系统和宁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也记述了这些国家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状况。 思想无限的人都生活在有限的生态系统之中,只要人与自然和谐,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河,没有比志更广的海。人类奋斗了几千年,只有融入了自然世界,才能想明白你到底要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为做好参会筹备工作,我国完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共分为八章,旨在介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等。本报告重点总结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并阐明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手段,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方式之一。当前,国内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性的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廖振良编*的《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在总结碳排放交易基本理论和国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国内,特别是上海市在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的背景和基本理论、欧盟等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进展、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剖析、企业碳信息的披露等,从总量设定、碳排放额分配设计、碳排放额拍卖设计和MRV等方面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进行分析是本书的重要特点。本书重点对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经济等专业研究生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地域文化等多个系统相关联,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因此复杂多变。本书针对西南山地流域的环境类型,在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以“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乌江流域为研究范围,以“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市形态扩展及其规划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为核心研究内容,探索“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在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流域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师生阅读,也可供西南地区流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本书调控篇则主要针对海岸带的综合管理及其法律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探索。尤其是,它先后从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約法律制度和中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入手,并以船航油污染损害为具体案例,对当前如何协调人类的相关活动和解决近岸海域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还提出了建立技术干预与人文引领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的调控模式。笔者坚信,本书提出的颇具新意的调控模式及其有些决策思路与措施,不乏有效可行的操作价值。
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环境灾害是人类面对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挑战,也是影响当前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上升导致气候变化∥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气候变暖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力所不及的事情,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本书重点研究大国在气候、资源合作、环境贸易等领域的互动,从气候能源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内在逻辑,环境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演进过程对大国集体行动、气候环境合作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索。
巴南区丰盛古镇为*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因商贸业发达而兴场,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借古鉴今,本书对丰盛古镇聚居形态、建筑空间、特色资源等方面进行翔实的调查、分析,并基于区域发展视角,从古镇保护与古镇发展两方面,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巴渝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古镇生存发展问题做出可资借鉴的探索,并为相关后继研究积累有益的素材。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全新知识大搜索”系列丛书诚邀多位专家编写,坚持实用、易懂的原则,力求通过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宇宙、地球、海洋、陆地、节能、环保、资源,以及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书中文字简约,行文流畅,设计精美。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自然与环境》分册。 在自然界,原先是并不存在什么环境问题的。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便引起了环境的破坏,产生了公害,这就发生了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环境污染已发展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社会公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书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环境问题。本书文字简约,行文流畅,设计精美,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
本书是“生态学热点研究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全球变化及世界不同地点对全球变化响应有重大差别、对全球变化适应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几十年来,从概念到技术,从资料咱积累到科学认识,从理论探讨到社会实践,均有了重大的进展,已迈上了“使命性”,“全球化”,“信息化”、“系统化”、“预测性”的新阶段。本书广泛引用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实证研究,原始资源翔实,图表数据丰富,同时,本书以西北干旱地区和长江流域湿润地区为例,深入探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并首次提出了全球变化适应的系统研究。 本书有许多实际资料,提供了深化分析的平台。本书可作为社会各界和大专院校开展全球化研究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等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书。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首先介绍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然后介绍和讨论了基本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书是英国气候变迁和产油高峰研究专家肖恩?张伯伦对“城镇转型”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是关于如何拯救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一幅地图和时间表,陈述我们为何要马上减少能源使用,通过运用行动时间表的方式,认知我们生活在一份复杂交互作用的系统,开始为通往可持续未来找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