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社会工作案例丛书》对十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进行了叙述与点评,这些案例都是在全国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得奖项的案例,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都具有积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的老年社会工作案例是如何具体、有效地设计、组织与开展的,同时,在阅读和解析中也能够获得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思路、组织方法、协调沟通和需要考虑因素等的认知。
高含沙排沙是减轻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和提高工程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水库排沙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本书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库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进行了实地监测调查,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沙量水体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以日本水库泥沙管理经验为例,探讨了基于流域的水库泥沙管理模式,为我国今后开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水调沙调度管理提供参考。 白音包力皋、许凤冉、陈兴茹编写的《水库高含沙排沙对下游河流鱼类的影响研究》可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泥沙科学、水利工程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董增川、齐建怀、于磊、付晓花等*的《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研究》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滦河、漳卫南运河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调查生态环境变化格局;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生态景观信息提取方法和建立变化环境下河流及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演变过程;构建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辨识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和贡献率,对未来典型河流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做出预测预警。研究成果为海河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同类地区研究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在技术方法上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政策管理人员参考。
张彪、王斌、杨丽韫等编写的《太湖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从太湖流域当前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角度,应用流域系统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调查评估了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状况,对太湖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进行识别,重点评估太湖流域9类生态系统的11项关键水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对太湖流域、三级功能分区以及控制单元三个尺度上的水生态服务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向。
绿色技术创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企业开发一项新的能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产品、服务和生产工艺等。实践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工作,现有学者所提出的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够系统和科学,如何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付诸于实施,是急需研究的一项课题。绿色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性的创新活动,它具有双重外部性,由此导致投资意愿的不足,通过政策介入以驱动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变得异常重要。本题基于对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考察,提出对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从环境规制、碳交易制度和研发补贴等角度,分析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效应,并提出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组合的建议。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附光盘)》介绍的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和配套工具,通过提供研究框架,操作步骤和必要的方法学工具,为城市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是作者王克、邹骥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低碳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于各地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低碳能源论》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重点阐述了低碳能源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章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回顾了我国能源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发展现状,探讨了低碳能源发展的必要性、低碳能源发展方向等问题。第3章低碳能源与环境、经济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低碳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4章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机制。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机制,探讨了改革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价格体系改革的作用机理、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调整能源结构的作用机理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等。笫5章低碳能源发展战略。重点探讨了低碳能源战略思路与目标、低碳能源生产战略、低碳消费战略、低碳城市战略。第6章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探讨了能源生产低碳转型、能源消费低碳转型、低碳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对林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年初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工作部署,总结推广福建长汀生态建设经验,认真回顾上半年全国林业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林业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全面完成今年林业建设任务,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既是一次学习交流经验的工作现场会,又是一次开动脑筋、鼓劲加油的动员部署会,也是一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的务虚会。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在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借助遥感与GP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 对其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 研究了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环境容量与区域配置问题; 科学划分了研究区生态环境功能空间分区, 并提出了调控措施与方法' 研究有助于提高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这一典型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系统关系,而系统动力学这一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构筑模型,研究动态反馈性复杂巨系统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正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手段之一。 本书共分11章。全面地总结了系统动力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简要地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建模方法与步骤;构筑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型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向安全与预警方向发展的建议,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未来重要的应用领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我国最为流行的系统动力学免费软件Vensim-PLE的使用方法。 本书可以作
《环境健康系统工程》由李宇斌编著。 《环境健康系统工程》简介: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已经成为2l世纪各国政府、工业界、学术界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与健康问题应该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认真思考、采取行动的重要问题,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优先研究突破威胁人群健康和生态健康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及行政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环境发展以人为本的目标。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狭义上讲,它需要运用环境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从标准、监测、信息、法律、技术、经济、产业七个方面综合考虑,并突出解决重点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实效。鉴于目前环境与健康工作还没有系统地开展,部分工作零散分布在环境保护部门和卫生部门,且各有侧重,掌
本书将张坤民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国际合作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融会贯通,结合近年来关于低碳发展的手调研资料,就中国面对低碳经济挑战,为何要加强紧迫感,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独到见解。
本书共9章。第1章重点论述了协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律,以及动态模拟是研究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有效方法;第2章简要介绍了系统动力学诞生的背景、重大应用成果及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第3章开始到第9章,以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例,从建模思路、方案设定、模型构建、参数选取、模拟检验及结果分析和结论与建议等方面,详细叙述了系统动力学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和项目经济分析、草地资源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退耕还林和粮食供需平衡等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40635030)的重要成果,该书基于地理学人地系统理论视角,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人地系统耦合作用研究的趋向,采用脆弱性分析的研究思路,探索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关键过程、评价方法与调控机制,并以东北地区为例,定量评估该地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度,划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类型,深入研究阜新、大庆、辽源等典型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形成演化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