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写就的。作者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全面完整地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分两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古代的历史和社会哲学学说。第二部分全面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点,延伸到政府统计、对外经济统计、环境经济核算等应用领域。近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主持翻译《国民经济核算-2008》中文版,已交付联合国作为中文版本使用;编辑出版《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统计年鉴30年动态观察》、《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与计量分析——从国际经验到中国实践》、《宏观算大账——经济统计随笔》;在《统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若干篇研究论文。
《山东森林植物资源分类解析》是在《山东森林植物资源及应用》一书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补充了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和湿地植物资源调查的相关资料,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并进行了校正。在呈现方式上本书按生境、经济用途、灌藤植物、造林树种、经济林资源和保护物种等分门别类地收集了相关植物名录,介绍了植物的分布特点和对立地环境的要求,可以为山东省林业造林、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等工作中实地调查和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兼顾树种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美化效益,将城乡绿化树种进行了分类排序,试图为科学搭配和充分利用好植物资源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全书共分7章34节,力求条理清楚、易查易找、方便实用。可以为林业教学、林业生产实践、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2003~2006年在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科学考察专著,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总论,简单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第2章为自然地理概况,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第3章为植物多样性,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概述,详细论述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系统组成及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第4章为脊椎动物多样性,详细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概况,系统论述了保护区内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资源动物、濒危珍稀动物;第5章为昆虫资源,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组成及区系分析、资源昆虫的开发与利用及主要森林害虫及防治;第6章为大型真
《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漓江流域为例》是广西科技攻关课题“桂林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桂科攻0816003-1-2)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和横断科学理论,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漓江流域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及影响因素、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糊物元评价与基于评价结果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流域旅游利益相关者博弈、流域内旅游景区竞合及旅游社区治理等问题。《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漓江流域为例》可供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旅游管理、生态经济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对这一时期畜牧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五代、宋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主要探讨了宋代畜牧业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章为绪论,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的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回顾;第二章介绍了宋代畜牧业的生态地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宋代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第四章对十至十三世纪农牧争地问题进行了回顾;第五章
《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空间形态与热辐射方向性模拟》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开展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热环境地表特征参量的遥感定量反演;城市热环境空间形态与模拟;城市下垫面特征与地表辐射平衡;城市区域热辐射方向性模拟。城市热环境空间形态模拟和下垫面热辐射方向性模拟,是开展城市热环境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空间形态与热辐射方向性模拟》论述的重点。
土地利用形态空间布局差异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根源,而交通排放污染是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有助于从根源上掌握和改变交通需求的生成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实现优化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减少交通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长远目标。本书采用竞租理论、双层多目标优化理论和地理学的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等空间智能方法,从微观定量角度构建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一体化模型。通过对三者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空气质量为目标,探索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策略,从而丰富城市规划系统研究理论,强化低碳规划理念,为我国传统的“定性规划”“经验拍脑袋规划”提供定量、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
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生态文明是随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 李龙强所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开拓性著作。作者在对生态文明理论和古今中外相关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后,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制度保障、实践形式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路径。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重新探讨了现代城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行为。现代城镇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其中,直接 本书可供从事城镇化、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地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相关人员、政府决策者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