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写就的。作者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全面完整地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分两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古代的历史和社会哲学学说。第二部分全面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这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 该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青少年科技绿色营与创新大赛成果》内容分为科技绿色营概述、活动方案及评价、插上创新的翅膀三编,讲述如何把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灌输进孩子们的脑海。
本书介绍污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污水处理工艺操作、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污水处理工艺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操作规律、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对污水处理机械、设备、仪表及常规化验项目分析时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也分别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的操作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我们什么是新、旧功能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对那些现在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那些读书却不管所读的书是否得到社会学经典认可的人,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手册,它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旧功能主义所追求的,它们如何终未完成这一事业;什么是如果没有新功能主义的拯救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像接受马克思一样接受帕森斯和其他人,以加入亚历山大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像社会学家会是什么样子。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创新团队集体撰著,全书包括绪论部分以及正文共4篇21章。作者在系统阐述20世纪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21世纪生态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和论述了涡度相关技术、同位素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在生态系统变化和物质循环通量的多尺度综合观测中的应用,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模型模拟、尺度问题和模型数据融合方法,陆地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科学问题。本书为从事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以及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了野外观测、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路,可作为生态、农林、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北美西部开发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从指导北美人向西部进发的自然观念入手,考察了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北美人自然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问题。本书试图通过考察北美西部现代化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向世人表明:美加两国在发展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值得当今所有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国家引以为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适当控制人的贪欲,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出路。本书由付成双著。
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高吉喜负责规划的总体设计、体系安排及主要规划内容的研究创新。各章节主要承担及编写人员为:理论部分、规划总则、生态制度文明、政策保障部分主要由聂忆黄、张素文、龚斌、沈云、李庆旭、张艳平等完成:环境经济协调性分析及生态工业部分由傅泽强、郭静完成:生态意识文明部分EB张素文完成:生态农业及生活行为文明由王艳萍完成:生态环境文明部分由李政海、王海梅、吕海燕完成:生态人居文明部分由张彪、田美荣完成。全书由高吉喜、聂忆黄统稿。
《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引领发展环保倒逼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标本兼治,源头遏制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和谐发展观、我国海洋与海岸工程的生态安全问题、让“金乌”腾飞于青山绿水之间、服务大局,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设计思考、加快生态示范建设步伐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环境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能源环境发展战略分析、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环境友好园区等。
本书绿色共生模式是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绿色中国(第3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机制、集成化运作技术、生态文明支撑和运作示范等内容,使绿色中国建设从理论、战略和模式进一步走向实际运作。全书共分4篇11章。篇“机制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制度机制和市场机制。第二篇“技术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下林业供应链及其物流的集成化运作技术。第三篇“文明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生态文明支撑体系。第四篇“示范篇”,将绿色中国的理论、战略、模式和运作的研究成果在两个林业绿色供应链示范基地进行应用,从而为绿色共生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绿色中国(第3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的读者对象为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等领域的研究人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虽然目前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没有系统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各项参数研究;同时,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静态的回顾性评估和简单的是否超载的比较,很难得到具有前瞻性并能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结果。因此,本书首先计算了中国的各项关键参数,然后在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情景分析,同时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消费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本书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面对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亟需系统诊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以打破发展困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特征构建了其评价理论框架;引入生命体理念建立了城市生命力指数,基于对各种生态流的统一核算提出了健康能值指数,分别从外在状态和内在过程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引入集对分析构造*评价集,通过与*评价集的贴近度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相对状况:并开展了时空维度的案例研究;终形成了涵盖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案例研究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可供环境科学、城市生态等领域专家学者,环境管理、城市生态规划等专业高校师生及地方政府管理人员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