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水土保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卷为本手册的《专业基础卷》,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涉及力学、地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牧草、园林、园艺、水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植被区划、水土保持原理、农林园艺学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水土保持试验与监测和水土保持设计基础。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二期丛书的挈领分册。《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包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国际比较、生态文明统计核算、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农业发展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和分析,以及生态文明示范与典型地区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并总结和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课题研究则一共分为四部分,是综合报告所提出的各个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也是《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各个课题
流域管理是有效应对目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可行模式,但在目前的流域管理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无效信息收集、模型滥用等。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流域管理决策模式,就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智能流域管理概念,构建了包含 大脑篇 因果关系之机理表达 、 智慧篇 优化之决策 和 感官篇 流域信息的获取、集成与反馈 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体系,并结合案例展示了模型方法在国内外流域决策中的应用。 《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流域科学、湖沼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全书由刘永、邹锐、郭怀成总体设计并主笔。
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可以致命的严重疾病,牵涉面广,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演变有比较高深的理论,治疗过程中有不少已知或未知的因素难以掌握,手术治疗又颇为精细复杂,值得研究探讨。本书全面阐述了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重要血管活性介质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调节作用,并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的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在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治疗方面,紧密结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研究成果,总结了当今国内外治疗技术,如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组织黏合剂注射术以及应用较多的各种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手术、断流手术等,特别是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特殊类型门静脉高压等难症,本书也详细地介绍了诊断与治疗措施。因此,本书翔实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从临床实际出发,将超声心动图学与心血管病基础、临床心脏病学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充实、增补和修订,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全新内容和精彩图像,充分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心血管解剖生理、胚胎学和超声心动图学基础、新技术;各论重点介绍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方法和表现,包括详细介绍各种少见病、疑难杂症。书中包括近3000帧高质量的心血管超声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发表的新图,包括许多罕见、特殊病例和各种新技术的宝贵资料。《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可供超声科医师、研究生,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等开展调查,识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
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虽晚,但起点 高,发展快,通车里程已居世界**。工程建设机械 创伤面约700A,为裸露边坡,其中挖方边坡约占40% ,填方边坡约占30%。截至2014年,仅 两高 建设 沿线土地破坏,形成的路域边坡累计总面积超过4. 15 10hm。。这些边坡改变地形地貌,彻底破坏生态 植被.植物生存环境恶劣,不仅影响生态景观,还加 剧水土流失,产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引 发边坡公共安全事故。因此,我国边坡生态修复与安 全防护,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成为 我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 题。 经多年研发实践,现在中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 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举世瞩目 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和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技术支撑体系。本书是**部 系
《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的第六课题“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的成果。《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即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课题综合报告就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概念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及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建议做了总述;专题研究就各自研究专题进行了更深入探讨,内容包括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名称和内涵的探讨、天然林保护问题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研究、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等共计11章。在正文*后还编纂了两份科学考察报告,以分析和借鉴国外生态保护和林业资源及经营方面的经验。
......
鉴于在杭州这座蜚声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所有的城市个性和文化遗存都与西湖直接或间接有关,因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十分重视历史人文的挖掘,尊重历史,以历史为依据恢复重建的百余处历史文化景观,继承和发扬西湖山水园林水乳交融的特点处处留意并凸显西湖是杭州城 ,文脉集中体现这一总体特征,对人文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遵循恢复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保护历史而丝毫不允许歪曲历史的原则。举凡堤桥、亭台、楼阁、屋舍的建造,或是名人故居、寺庙遗构、古道旧径、历史街区的恢复,或是匾联、碑碣、书画牌坊的配置,等等,力求做到无一景无来历,无一物无出处,无一题无依据,无一件无精妙。 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确立以人芫本的宗旨,时时事事、处处尊重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意见,*程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在实践
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好坏程度的尺度,是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监督执法的基础依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定的出版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专有出版单位。为使各级环保部门和组织在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1979-2000年),该汇编收录了1978年至2000年年底我国现行有效的、除标准样品以外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3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1-2002年),收录了2001-2002年两个年度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4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3-2004年),收录了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
城市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然而,城市化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许多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如何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践与指南》一书内容丰富,汇集了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中的领导讲话和专题文章、各模范城市情况简介、部分模范城市创模的实践与经验、模范城市指标体系演变、创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方法体系的构建,中国陆地各类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的综合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支持、食物供给、碳固定、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和未来情景分析,三江源、京津风沙源、黄土高原、鄱阳湖流域典型生态工程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综合生态效应评估,以及典型区域生态补偿原理与机制分析等。本书对陆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管理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可为生态环境领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该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大、人均土地面积稀少,致使生态负荷严峻、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下降明显,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环渤海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属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种类和格局复杂多样、脆弱多变,极易因外界人为干扰或者自然力影响而发生退化乃至衰败,进而危及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在系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以深入分析该地区资源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为重要切入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格局和环境质量,深入分析生态环境胁迫因子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能够为促进区域人地和谐、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从智慧环保理论基础、智慧环保核心技术等方面对智慧环保的构成体系进行总体论述。同时,在“数据资源中心”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环保业务应用平台”、“智慧环保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智慧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系统集成”、“典型案例”中全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理念和技术体系。
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居住安全息息相关。从区域和流域角度认识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但至今国内外对此问题缺乏系统研究。作者在20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案例研究成果,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主要从区域和流域角度认识土壤环境质量问题,不仅涉及农业土壤,还包括城市和矿业等非农业土壤。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土壤污染的调查布点和评价方法,土壤污染的空间分布预测与污染概率预报,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识别和污染历史反演,土壤-农产品重金属摄入量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土地利用方式、公路交通、再生水灌溉、矿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对区域/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和土壤污染的影响。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势地平,蓄排水困难,洪涝相互影响,跨省河道多,治理难度大,加上流域内人口密度大、沿淮重污染企业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流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变化,水环境污染、水生境破坏、水生态失衡问题较突出。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各类治淮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洪涝防治以及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叠加影响,近年来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展淮河流域近十年乃至三十年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和评估,将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有意的指导。本书从流域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调查分析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掌握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规律,揭示淮
《寂静的春天》:当环境保护运动席卷全世界,当蕾切尔 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之际,她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企图挽救的生物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这常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要尽我所能去做……现在我相信我至少做了一点点。” 指望一本书能带来完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是《寂静的春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领域的启蒙性经典著作,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本套书还包括: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地球。
以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为核心任务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一直是20世纪末以来生态学研究和管理的热点科学问题和重要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生态学家也积极参与了全球变化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生态学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涵盖生态学在全球变化国际项目中的贡献、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与建模方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等方面。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卷》对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关于“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立的“十一五”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抓两头,带中问”,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作为总局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综合平台。“创模”旨在树立一批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推动环保历史性转变”的先进典型;“城考”旨在全面推动城市政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新的“创模”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等四大类指标的30项必考指标和2项参考指标。这些指标将引导模范城市和创模城市争当“三个
《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环境和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度,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书中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将经济区过去、现今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综合运用地学、水文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种手段,从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城市化与城乡相互作用、重大自然灾害与环境、农业文明起源与人类活动、产业布局与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开展研究,以期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规划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地理、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