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水土保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卷为本手册的《专业基础卷》,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涉及力学、地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牧草、园林、园艺、水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植被区划、水土保持原理、农林园艺学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水土保持试验与监测和水土保持设计基础。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二期丛书的挈领分册。《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两部分,综合报告以十章内容就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包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生态文明国际比较、生态文明统计核算、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农业发展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和分析,以及生态文明示范与典型地区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并总结和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课题研究则一共分为四部分,是综合报告所提出的各个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也是《综合卷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研究(II)》各个课题
流域管理是有效应对目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可行模式,但在目前的流域管理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无效信息收集、模型滥用等。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流域管理决策模式,就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智能流域管理概念,构建了包含 大脑篇 因果关系之机理表达 、 智慧篇 优化之决策 和 感官篇 流域信息的获取、集成与反馈 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体系,并结合案例展示了模型方法在国内外流域决策中的应用。 《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流域科学、湖沼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全书由刘永、邹锐、郭怀成总体设计并主笔。
本书针对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岗位及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要求编写,内容紧密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层次知识要求,突出工程实用性和实践性。在编写上力求全面而精炼,实现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本书共分5篇,内容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大气环境的污染与防治技术、水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物理污染控制技术等。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技术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专业考试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在实际工作、教学和学习中参考使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是环境保护部指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出版单位。为使各级环保部门和有关组织、机构全面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和标准的内容,在相关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标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1979-2000年)》,该汇编收录了1979年至2000年底我国现行有效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实物标准除外);2003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1-2002年)》,收录了2001-2002年两个年度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04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3-2004年)》,收录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06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4-2006年)(上、下册)》,收录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
本书主要探讨干旱荒漠区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全书分八章,系统介绍了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对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针对干旱荒漠区的土地盐渍化、农林复合经营和草场退化等特点,重点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绿洲水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模式、新垦土地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与模式、退化草场改良与草地质量提升技术与模式等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价了干旱荒漠区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模式推广的技术途径和政策保障机制。 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针对我国村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低、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趋势日益加重、净水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供水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管理与政策体系不配套等问题,以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为基础,以村镇分散式地表水、地下水和集雨水等饮用水类型为对象,重点研究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水质净化处理和安全供水等关键技术,目的是强化村镇饮用水环境管理与安全保障的科学与工程基础,建立完善分散式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村镇饮用水质监测与控制管理体系,支撑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饮用水水质达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著作在系统分析生物多样性概念、测度,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和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水分胁迫、营养胁迫、二氧化碳、温室效应、臭氧衰减、紫外辐射增强、二氧化硫、酸雨、重金属、农药等生态环境因子与作物生产的关系、机理及调控,从生态学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环境和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高度,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书中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将经济区过去、现今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综合运用地学、水文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种手段,从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城市化与城乡相互作用、重大自然灾害与环境、农业文明起源与人类活动、产业布局与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开展研究,以期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规划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地理、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建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不仅为建筑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也为解决和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本书针对建材工业中的水泥工业、混凝土及其制品工业、平板玻璃工业、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砖瓦工业、非金属矿及其制品工业、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工业,分析了当前各产业能源消耗情况、污染排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染治理状况,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具体途径和技术措施。全书后还介绍了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方法。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侧重实际,数据、图表丰富,对整个建材工业乃至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本书可供建材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阅读使用。
《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以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多年科学考察成果为基础,分7章对保护区地质概况?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旅游资源?社区经济状况等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同时,辩证分析了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主要保护对象管理的有效性等?
《寂静的春天》:当环境保护运动席卷全世界,当蕾切尔 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之际,她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企图挽救的生物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这常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要尽我所能去做……现在我相信我至少做了一点点。” 指望一本书能带来完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是《寂静的春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领域的启蒙性经典著作,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本套书还包括: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地球。
本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等开展调查,识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
本汇编汇集了截止到2007年8月底前批准发布相关行业的常用环境保护产品标准,共96项。其中,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66项。内容涉及水处理剂、土工合成材料、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等方面。
本书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饮用水供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水质健康风险控制为核心理念,从源水水质改善、处理工艺优化与强化、输配水过程水质保障、特殊污染物去除、水质安全性评价的全过程,系统论述了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新技术原理,力图构建涵盖水质转化-过程控制-工艺应用-风险评价的完整体系,力求将本领域的*成果系统性地向读者展示。
本书是一本研究如何对抗海洋生物污损的参考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防污涂层和防污技术。本书涵盖了海洋生物污损和人类对抗污损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方面,还对海洋领域的立法及商业和社会对防止海洋生物污损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本书在内容上涉及广泛,有四部分共28章,详细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及其影响、海洋防污涂料的测试和研发、化学活性的海洋防污技术、控制海洋生物污损的表面方法这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这28章既可以按顺序进行阅读,也可以专门阅读某几章感兴趣的内容,并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好坏程度的尺度,是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监督执法的基础依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定的出版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专有出版单位。为使各级环保部门和组织在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1979-2000年),该汇编收录了1978年至2000年年底我国现行有效的、除标准样品以外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3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1-2002年),收录了2001-2002年两个年度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4年汇编出版了《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2003-2004年),收录了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发布的全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
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可以致命的严重疾病,牵涉面广,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演变有比较高深的理论,治疗过程中有不少已知或未知的因素难以掌握,手术治疗又颇为精细复杂,值得研究探讨。本书全面阐述了门静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重要血管活性介质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调节作用,并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的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在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治疗方面,紧密结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研究成果,总结了当今国内外治疗技术,如门静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组织黏合剂注射术以及应用较多的各种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手术、断流手术等,特别是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特殊类型门静脉高压等难症,本书也详细地介绍了诊断与治疗措施。因此,本书翔实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本书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生物生境丧失开展调查,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书全面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所涉及的技术。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基础知识、捕获、存储与监测、运输和信息资源。第1章描述全球碳循环和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碳源及碳汇的影响。第2章以每一个主要工业碳排放源为出发点,简要给出CCS技术的初步综述。鉴于从发电厂捕获将是早期实施CCS的重点,第3章对发电技术给予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重点介绍当代的技术和正在开发的、有可能在CCS技术成熟期内得到推广的系统。第4章针对发电工业,第5章针对其它工业。后五章则从技术方面来写,分别涉及吸收、吸附、膜、深冷和矿物碳酸化技术。第III部分针对捕获的CO2的存储和与之相关的监测要求,分别涉及地质存储(第11章)、海洋存储(第12章)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