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2016年、2017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讨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研讨会已召开了2次,包括2个开幕式致辞和6个专题。研讨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均进入了书稿。全书内容分9个部分(含附录),对应相应的专题,具体为:环境治理转型与环保治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这6个专题均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总体看,问题导向突出,逻辑架构完整,框架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滇池沧桑--千年环境史的视野》的内容提要如下:千百年来,滇池环境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优越的生存空间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滇池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兵家必争之地。从“涸水谋田”到“围海造田”,从内地化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表现了人口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水争地、与林争地的博弈及人类的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在自然演变及人类干预的双重影响下,滇池环境日益脆弱,水域不断萎缩,水体污染变质,自净能力及多种功能逐渐丧失,在加速“小化”、异化、毒化、老化中迅速“退化”。滇池水危机与“公地悲剧”,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旷日持久的滇池治理保护中,调动了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越来越多人、财、物的投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环境空间结构日益趋向顺应自然、尊重自
《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从国际、国内城市矿产的发展历程着手,介绍了城市矿产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积极意义,探讨了我国典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现状及典型示范基地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识别了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后展望了我国城市矿产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的出版能够对我国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 林业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及山西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 持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已经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工作 有章可循,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洪亮、张峰主编的《山西芦芽山***自然保 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内容包括保护区概况, 大型真菌、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植被类型、昆虫 、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植物资源,以 及生态旅游和保护区评价等。
《环境仪器分析》共分为1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离子选择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原理、仪器组成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通过问答的形式,介绍自然保护区相关概念、知识、理念和方法。书中包含了自然保护区基础知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知识以及一些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其他知识、名录和行政法规。
企业获得 20000认证,是实现国际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认可的途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合格评定领域将该系列标准作为认证认可的标准之一,从业人员在获得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员资格的同时也更关注到标准的本质,更愿意进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本书为有意愿通过系统培训和学习,扎实掌握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感兴趣的人员提供指导。 本书的编写主要参考了/IEC 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同时融合了作者在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企业审核经验。
本书由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著,本年度政策报告综合了国合会2011年政策研究成果、国合会2011年年会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中国环境与发展重要政策进展(2010一2011年)和国合会政策建议影响,供国内各级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公众参考。
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 免的。而且,化石能源及其衍生品的使用也导致了生 态环境的恶化,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用可再生 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用绿 保型产品取代以塑料、 化学合成纤维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衍生品已成为未来的 发展趋势。 本书对绿色可生物降解纤维素基复合材料进行了 研究,内容均是当前绿 保型复合材料领域研究非 常热门的课题,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为广大工作 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环保型纤维素/聚酯复合材料的制 备提供参考。
20世纪,工业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世界又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它既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战略,其实施取决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发展观乃至科学观的转变,意味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的深刻转变,意味着人类文明阶段的转折与跨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工业文明的延续,而是建立在“和谐”与“公正”的基础上的人类全新的生存方式,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 为此,多年从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中外专家、学者就“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演讲与讨论,力图使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地深化和丰富。结集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生态系统胁迫宏观研究方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般模式,利用卫星遥感、定位监测、野外调查与统计数据,采用景观生态模型、地理分析方法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框架,研究了三峡库区重庆开县生态系统胁迫特征与典型地段的生态恢复,并提出了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框架与一般流程。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生态、自然地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不应只是抱怨和对抗的“邻避运动”,需要各种不同意见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同时更需要以“自为”的方式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不同的社会责任主体,其环保责任、义务实现的方式、途径、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能弥补市场和政府调节的缺陷,在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分为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方式。制度外的参与主要是环境抗议活动,制度内的参与就是人们日常所言的公众参与制度。其中,制度内公众参与是主流。如何引导公众参与制度内环境保护?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尽管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已有长足发展,但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个体参与程序和参与途径的好坏。其中一
全书共分为:执行概要,政策建议;1.污染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价;2.污染减排的国际经验;3.“十一五”污染减排的压力态势分析;4.污染减排总体战略;5.产业结构减排;6.治理工程减排;7.监督管理减排;8.行业污染减排案例研究;9.“十一五”污染减排的战略建议,10.结论与建议。
本书以草原资源与生态基本理论和一般分布规律、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为基础,结合草原类型及面积,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草原保护与建设等主要监测内容,阐述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各项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在强调不同监测技术的连接与集成的同时,更注重各种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水平,又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可作为草原学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材料,也可作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监测等方面科学研究、教学以及畜牧业管理等的参考书。
本书酝酿于真实的新闻现场,它讲述了中国大多城市在遭遇雾霾后的 空气保卫战 ,它刻画了脆弱的三江源正迎来缓慢而艰难的生态修复期,它绘出了深藏大山深处的那些尾矿库隐患 作者描述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面临的危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在环境治理上遭遇的冲突与挑战。 本书的每篇文章均指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议题:雾霾、垃圾、转基因大米、调水、尾矿、地陷等,力图将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区的环保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 绿色选择 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国本土而展开,然而涉及的问题,并非一国之事。作者希望借由本书的出版带来诸多思考,使人们看清这个时代的症结:经济发展如何与环境优化相协同,经济增长如何与环境污染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