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项目的主要研究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分析评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剖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地区以及 京津冀 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针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保护中发展 、 生态资源资产正增长 及 平衡、美丽、协同发展 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各课题研究重点突出,提出了相关领域的战略对策与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从地下空间环境舒适安全、系统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城市地下空间热湿负荷计算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舒适性指标体系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和相关设备;城市地下空间噪声控制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采光及照明设计技术和城市地下空间节能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等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本书由姚杨主编。
《土壤风蚀原理和研究方法及控制技术》以土壤风蚀原理?研究方法及控制技术为核心, 详细介绍了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起尘机理和造成的综合影响?土壤风蚀研究方法和预报预测方法?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内容包括: 土壤风蚀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土壤风蚀的研究现状?我国土壤风蚀分区; 土壤风蚀的影响和危害;土壤风蚀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土壤风蚀起尘机制和运动规律; 土壤风蚀研究方法; 土壤风蚀预报WEPS 模型; 同位素示踪研究方法; 土壤风蚀的控制技术及效果评估等?
本书针对海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研究其在荷载作用下氯离子的侵蚀行为,即研究在“受力”情况下海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介绍了我国典型海水腐蚀环境、典型环境下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调查情况及耐久性研究国内外现状;选择了部分实体工程,调查与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应力水平;介绍了荷载和氯盐耦合作用的试验方法;分别详细叙述了恒定荷载与氯盐耦合、恒定荷载与盐冻耦合及交变荷载与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劣化进程及损伤行为;分析了结构裂缝对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影响;利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立了荷载-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的预测模型。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本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适用于我国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监管的生态环境安全阈值与毒性诊断识别技术方法,以及相应技术应用工程案例分析,为土壤污染物生态环境安全阈值及相关毒性识别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工程应用性,可供重金属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介绍了国外水土保持监测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内容涵盖水土保持监测理论基础、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等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流失状况及危害监测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和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以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 本书章节结构符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实际,文字朴实易懂,计算公式简明准确,图表适宜扼要,是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可供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机构、管理部门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教学研究的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总结、归纳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在重要环境政策、污染防治管理支撑技术、生态保护管理支撑技术、环境监管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
本书是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在高原形成演化及岩石圈动力学、高原隆升及古环境演变、高原季风与气候变化、高原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高原自然灾害、环境退化及其防治、高原环境与人体健康、高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高原资源环境数据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凝练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系统地概括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理论进展与应用实践,对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与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青藏高原研究中存在的大陆碰撞动力学及高原隆升机理、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突变、高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高原地表圈层动态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土地荒漠化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一种能导致严重灾害的自然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因此,防沙治沙已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沙袋沙障是一种新型的防沙治沙技术,《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以沙袋沙障为主题,介绍了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采用流体力学软件对沙袋沙障的设置技术及效果进行了系统模拟,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了沙袋沙障的施工设计技术及工艺,揭示了沙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总结了沙袋沙障对土壤及植被恢复的作用,分析了沙袋沙障的应用前景。《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对
王圣瑞编著的《鄱阳湖生态安全》通过考察鄱阳湖的演变特征,以水文情势变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入湖污染负荷控制、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等为重点,剖析了鄱阳湖所面临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总结分析了近30年来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变化态势;从水生态系统健康、湖区及流域经济社会影响、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生态灾变以及综合影响等方面评估了鄱阳湖的生态安全状况;以珍稀候鸟和江豚数量基本稳定、维持一定的生态水位、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以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为重点,结合退田还湖,以水(生态水位)、湿地植物、鱼类和珍稀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提出了鄱阳湖生态安全保障对策与研究展望。 《鄱阳湖生态安全》可供从事湖泊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城市规划、水利管理部门
水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严格保护水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水管理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分割以及行政分割使得涉水部门繁杂,水的行政管理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就天津市而言,涉水管理部门包括水利局、环保局、市政局、市建委、海洋局等,同时还有*以及区县级等各种层次水的行政管理机构。为达到保护水环境、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必须实行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注重的是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和综合调度,而传统的水环境管理注重的是污染源控制与水质管理。实际上,对于水质管理,由于污水排放标准严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于处于河系下游的缺水地区,由于上游来水的不足,即使污染源治理达标而地表水环境质量也可能会出现超标,也就是水资源性水质问题。类似地,如果水质不能达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它的实施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征服”、“主宰”观念的驱使下,人类残酷地掠夺和破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一方面也迅速导致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至危及人类的生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爆发的环境“公害”,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敲响了传统发展模式的警钟。1 972年斯德哥尔摩、1 992年里约热内卢和2002年约翰内斯堡三次“地球峰会”,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道路,选择了与环境重归和谐的绿色文明。 中国是“环境大国”,在环境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