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立足于城市安全建设的前沿,通过对城市安全历程的梳理,总结城市安全建设经验,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于韧性城市理论视角,在回顾中西方城市营建中确保城市安全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城市防灾规划的理念变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前沿进行研究,形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体系框架。下篇以建设全球城市为规划目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分区、功能布局分别对浦东新区城市空间战略、重要防灾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以构建强韧性的防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对浦东新区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和快速应对体系。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以灾变链式理论为导向,在链式演化延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基础上,拓展到对多重灾害如地质灾害等演化动态规律的系列跟踪,力图从灾害阶段划分、指标参数界定、临界变态关系模式判识、安全设防水平确定、灾变各阶段治理方案优选及治理后效等实施系列跟踪,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地质灾变动态跟踪数据库网络体系,实现跟踪信息中心平台、灾区用户、灾害监测点的无线网络联接,以期达到安全预警的目的。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可供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勘察、监测、灾后加固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参考用书。本书由肖盛燮等著。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石漠化治理主要实施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恢复与 重建,而*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造林树种的 选择,树种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石漠化治理的成败。 胡培兴、白建华、但新球、江天法、吴照柏等编 *的《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与模式》根据石漠化土地 的生境状况及造林树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于石漠化 土地生长的乔木树种近100种,灌木树种50余种,草 本植物30余种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根据我国石漠化土 地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 主要江河分布及岩溶中地貌特点,将石漠化区域区划 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4个二级区划单位。根据二级 区划单位的石漠化状况与区域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宜 于各二级区划单位范围内的适宜造林树种,为科学地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资料, 也可作为相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风险的概念、识别与分类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框架,综述了气候变化风险及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途径;并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终目标,选择生态系统、粮食保障及气象水文灾害三个方面定量评估了SRESB2情景下中国近期、中期与远期等不同阶段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水平与时空格局,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时空分布;后,根据未来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分布地图,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技术。此外,还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示范。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
任伟中、冯夏庭编*的《双 多 层反翘型滑坡成 灾机理及控制方法(精)/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作丛 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多)层反翘型滑坡的基本特 征、形成发育条件、变形和破坏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 。建立了该类滑坡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模型、前缘岩层 反翘过程中滑动面形成的渐进破坏演变规律的力学模 型、时空演化规律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滑坡蠕滑变形起 动和停止判据的数学力学模型,并提出适合该类滑坡 的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和措施。该研究成果对自 然环境及在高速公路、铁路、露采矿山、水利工程、 工厂、山区城镇化等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双(多)层 型、反翘型、倾倒型、滑移弯曲型、溃屈型或双(多) 层反翘型等类滑坡的变形与破坏力学机理、预测预报 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一般滑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
流滑是滑体呈流态运动的一类滑坡灾害,多发生于尾矿坝、黄土、火山灰、填土边坡、固体废物填埋场等松散无粘性土边坡中,也发生于敏感性粘土边坡,具有突发性强、高速、远距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书分为9个章节。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物质点法、粒子有限元等多手段数值仿真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从边坡降雨水文响应、流滑机理与起动过程,流滑运动过程三个阶段着手,详细再现了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的灾变过程,为今后该类边坡的防治、预警预报及风险分析奠定了基础。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气象因子-灾害性气象事件"关系模型,建立气象因子诱发灾害性气象事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与等级划分技术方法;构建灾害性气象事件的时空分布场模型。2)多重承灾载体信息融合与表达模式。基于本体论的思想,研究多重承灾载体的信息融合、提取与表达方法,建立承灾载体的本体模型。3)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对致灾强度与承灾体抗灾能力之间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建模,建立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模型。4)气象灾害应对决策预评估方法。研究气象灾害应对方案动态推演方法和气象灾害应对方案预评估模型。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小城镇在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 位。 《小城镇防灾与减灾(第2版)》以地震、火灾、 洪涝灾害、风灾、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防治为主线, 系统全面论述小城镇不同灾害的成因、评估、防灾用 地评价、设防区划与设防标准、设施布局与防灾对策 、专项防治与综合防治、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防灾 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以及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与试点案 例示范分析。本书基于编者负责完成与合作完成的国 家“十五”“十一五”相关防灾标准、应急预案、试 点示范等课题研究与长期的规划实践,突出相关理论 研究和实践应用知识的系统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小城镇防灾与减灾(第2版)》可作为从事城镇 防灾与安全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与研究的技术人员、 城镇(乡)领导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
本书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收集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际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国内消防、安全生产、气象、民政、核事故等部门编制出台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并对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结合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特点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系列标准工作程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研究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岗位技术要求和培训基地建设规范三个能力建设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10个系列标准工作程序。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系列丛书之一,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技术人员、学生阅读。
在人类遭遇的种种自然灾难中,突出的当属水旱灾害。在我国,自古以来水旱灾害之惨烈可怖都列为众多自然灾害之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属水旱灾害为频繁、严酷的国家之一。 《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示录》就旨在真实而简明地记录百年水旱灾害,以起到警示作用,当水的问题仍以一个难解的命题带入21世纪的时候,应当思考我们的怎么办。本书以上下两篇,分前,后半年世纪,选择发生在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条件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严重的水旱灾害,分次以简要文字记述,同时配以珍贵的历史实情图片,在编排结构上,既具有一次一个单元的典型性,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力争使全书体现纪实,简明,特别是图文并茂等特点。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
本书紧紧围绕地震应急指挥业务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全局出发,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基础范例,系统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构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总体框架;同时,具体介绍了国家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专业系统或模块的设计要点和主要功能。全书面向应用,内容翔实、系统全面、实用性强,涵盖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方面,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其他行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为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本书可以作为国家机关、各级地震部门、其他行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辅导材料。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中国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面临的风险状况,建立了综合生态与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首次编制了中国综合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地图,并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湖南洞庭湖流域分别进行了生态风险和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制图,提出了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防范的策略。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