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对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进行了系统论述,是水污染和水环境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书在系统评价我国水污染状况和特征基础上,论述了水污染成因及其生态效应,详细介绍了水污染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对水环境修复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述评基础上,分别对河流、湖库、湿地和地下水的生态修复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本书可以供从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的科研、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孟涛、张仕念、易当祥、赵韶平、张国彬等编著的这本《导弹贮存延寿技术概论》在分析研究美、俄等国贮存延寿技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笔者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重点围绕贮存延寿的技术途径和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剖面与载荷谱、贮存失效分析、加速贮存试验方法和贮存寿命评估方法等核心环节,论述贮存延寿的基本技术体系。全书共分为绪论、概念与内涵、贮存延寿的技术途径、环境剖面与载荷谱、贮存失效分析、加速贮存试验方法和贮存寿命评估方法等7章。
本书以作者对河北平原历史地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神话“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灾害,揭示了女娲补天神话诞生的起因,并分析了此次陨石灾害对古代文明进程的影响。
本书从理论和实际应用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治理技术、河水微生物就地净化技术、河流曝气复氧技术、河水絮凝技术、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底泥处置技术和综合调水技术;还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优化论证进行了探讨。每一章都附有实例,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本书可作为从事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系统地介绍了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来源、污染途径,重点阐述了面源的污染及对农产品、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总结我国及北京市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经验,提出了加强面源污染控制、防止面源污染的技术、政策建议。《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分上篇、中篇、下篇共十六章,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及环境问题分析;外非点源污染研究;农用化学品的非点源污染及控制;畜禽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及控制;农村生活源的面源污染及控制;土壤污染及控制;农村生态建设与示范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可作为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适合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阅读。
本书收集整理了包括美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北大西洋和东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OSPAR)等国际组织筛选评估、监测和处理的化学污染物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不同层次的污染物名单做了系统性描述,指出了我国在污染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制定环境化学污染物名录的意义、指导原则和方法途径。本书文献资料丰富,可以为各级环境管理和监测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和监测规范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从事环境毒理、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方法。本书也适合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范拴喜编著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通过对土壤的概念、结构、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和基本特征,土壤重金属对动植物的污染危害,土壤重金属的检测技术和手段,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质量,土壤重金属的评价方法以及修复手段等内容介绍,希望读者掌握土壤及其重金属污染的基础知识,提高重金属污染的防范意识,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评价方法和修复手段。同时,本书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书可供土壤重金属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评价、修复、控制、管理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土地管理、土壤学等师生的参考用书。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对固体废物鉴别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固体废物十分复杂,除了依据相关法规和国家标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数百个各类物品的固体废物鉴别案例。本书特别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鉴别为以有机物为主的废物案例,第二部分是鉴别为矿渣矿灰、残渣污泥的废物案例,第三部分是鉴别为以金属为主的废物案例,第四部分是鉴别为以产品类为主的废物案例,第五部分是经鉴别判断为非废物的案例。本书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可为从事固体废物研究及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有益借鉴。
为了军事需要和科学研究目的,在预定条件下进行核试验是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必不可少的手段。1945年-1998年间,在全世界范围有8个国家进行了不同目的、多种爆炸方式和各种爆炸威力的核试验,其总数达2057次;其中,在1945年-1980年问实施的528次大气层核试验,总当量为428Mt,约占爆炸总当量的84%。1980年全世界范围大气层核试验停止后,国际社会对大气层核试验所致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很关切,我国也不例外。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一直注意收集分析这方面资料,在1962年—2000年间有7份报告中设专题讨了核试验爆炸的后果问题。20世纪末,国际科联(ICSU)下设的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安排了专题国际合作项目“来自核试验的放射性”(RADTEST),并于1999年出版了反映此项目成果的专集“核试验爆炸一环境和人类的影响”(SCOPE59)
本书围绕机器人将从为工业生产服务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所面临的技术课题,介绍轮式移动机器人自主控制的关键技术、理论方法和应用,提出机器人各功能模块的技术和实现方法,并介绍移动机器入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设计、轮子设计、运动学分析、传感器、感知、定位、导航,以及机器人图形化编程控制系统。本书总结作者几年来在机器人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较系统地把轮式自主移动机器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集合成一个整体,既适合各高等院校自动化、机器人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也适合从事移动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