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餐饮油烟作为一种量多面广的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餐饮油烟中可检测出多达数百种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或室内空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油烟凝聚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作用,因此油烟净化已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书从油烟的产生机理、组成、控制标准及其危害展开论述,并针对这类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如机械净化、高压静电净化、湿式(液体吸收)净化、吸附净化、光催化净化、复合净化等技术内容分章节予以详细论述。同时结合市场上已应用的油烟净化技术以及产学研进展就油烟净化的发展动向提出建议。
全书以太湖苕溪流域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理、污染源的考察和数据收集,利用SWAT模型建立起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库,进一步模拟评估研究区域的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状况。利用SWAT模型进行了污染源影响因子分析、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削减方案、与WASP的耦合对接、不确定性分析、非点源流失风险污染评估、**管理措施的讨论与探究。
邓启红主编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围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针对儿童健康、细颗粒物污染(PM2.5)、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绿色建筑、家具污染物散发及车内空气污染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目前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本书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图书》的分册之一,由作者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完成,针对我国在重要有机污染物痕量与超痕量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予以介绍。重点介绍了色-质联用中的选择性离子监测、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离子阱串联质谱和等离子诱导发射质谱等新技术进展,所涉及的重要有机污染物不仅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规定的二噁英、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也包括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杂环胺和亚硝胺等重要致癌物和有机锡、有机汞、有机砷和有机硒等元素有机形态,还包括了溴代二噁英、多溴联苯醚、多氯萘、全氟有机化合物、烷基酚、酞酸酯等可能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的“新二噁英”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从其健康效应风险评估与控制标准入手,在重点介绍样品前处理和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常见的一类。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国内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我国典型工业行业大气污染现状出发,系统地总结了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监测方法以及排放标准,通过基于企业的实际调研与实测等手段,对汽车、制鞋、电子、家具、人造板、化工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获取了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提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现状评估方法及案例,综合提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大气污染物控制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书主要围绕农业环境中砷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健康效应等主题,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耦合为特点,以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深入地阐述砷在土壤环境和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控制原理,分析砷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以砷为例阐述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难治理等特点。为了有效防治污染问题,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根据多年在土壤地下水修复领域的研究实践,将污染调查、污染物迁移传递机理与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系统阐述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其来源;场地评估和修复调查方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换规律;不饱和区土壤的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土壤和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效果检验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模型、技术方法特点及应用。本书内容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土壤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以及生物技术与工程等多领域。书中既有经典理论内容,也有编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是以作者长期从事污水处理数学建模、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的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8章,主要介绍现代城市污水外理厂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现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及相关科研、生产和设计院所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及教师参考书。
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用水及废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与废水处理概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渗沥液处理工程的运行优化等。本书全面完整地描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处理工程,特别是锅炉补给水处理和渗沥液处理的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调试运行等方面的主流技术和成果。 本书适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环保等部门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本书共分5章,主要介绍了城市污泥的产生及组成,城市污泥传统处理处置技术、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泥处理项目设计与工程实例。 本书可供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学习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郑洪波、张树深编*的《溢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实用技术》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简明地介绍了溢油污染发生方式及潜在污染源、溢油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过程,并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发生的各类溢油污染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结合国内外溢油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处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溢油应急处置管理、溢油污染的应急监测技术、溢油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流程及其实用技术,同时也给出了溢油污染应急装置与材料名录。本书可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部门溢油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及应急处置提供有效的参考,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当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正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区域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城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路线及应用实例/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成因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列举了天津市臭氧、PM2.5、VOCs复合污染的特征,重点研究了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NOx的关系,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作者在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此书,可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人员的教材。
本书基于笔者研究团队近10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阴离子黏土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构建方式和设计策略,结合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发展趋势,介绍了阴离子黏土插层复合材料在吸附、高级氧化、生命物质、碳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书是一部论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用的著作,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给出了脉冲电晕放电、直流电晕放电、交流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多种放电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该技术结合吸附、催化等技术的协同效应。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项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研究,主要论述了该技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空气、油烟废气、恶臭废气以及SO2和NOx烟气的研究所果。 本书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