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以太湖苕溪流域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理、污染源的考察和数据收集,利用SWAT模型建立起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库,进一步模拟评估研究区域的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状况。利用SWAT模型进行了污染源影响因子分析、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削减方案、与WASP的耦合对接、不确定性分析、非点源流失风险污染评估、**管理措施的讨论与探究。
本书以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运营管理为框架,以危险废物从产废单位到经营单位流转的全过程为主线,介绍了运营管理、处置利用技术、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本书重点介绍了危险废物的转移、贮存、处置/利用等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设备、人员培训、安全环保、记录簿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和注意事项。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运营管理的全部环节,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 经验总结 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结合大部分从业者所关注的实验室软硬件配置、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进行详细介绍;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保管理工作中危险废物经营记录簿的建设及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提升经营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可供产废(危险废物、
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用水及废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与废水处理概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渗沥液处理工程的运行优化等。本书全面完整地描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处理工程,特别是锅炉补给水处理和渗沥液处理的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调试运行等方面的主流技术和成果。 本书适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环保等部门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本书以超大城市北京为例,针对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总结了综合开展关于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理化特征、来源和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论述了北京大气细粒子污染季节变化、化学组成和数谱模态分布特征,利用颗粒有机示踪技术解析大气细粒子的来源,观测北京新粒子的生成,揭示了新粒子生成的条件和主要类型,并探讨了降水化学组成及其对颗粒物的去除作用。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开展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研究的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流行病学等专业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参考。
任天志、刘宏斌、范先鹏、邹国元、刘申等编*的《全国农田面源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以我国农业种植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划为依据,在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选择典型种植制度和具有代表性地形、地貌的农田,在收集分析国内外农田面源污染流失系数研究方法、结果和全国农业种植区划及优势农产品布局等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农田污染物流失负荷测算方法。综合考虑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作物种类与布局、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方式等),主要依据地形和气候特征,将全国种植业污染源划分为六大区域。结合各个分区的所辖县(市)具体特点在全国设置典型农田作为定位监测点,全国共设置地下淋溶和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点372个。
本书基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实践,总结了污水处理各个设计环节,如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鼓风机房、加药间、除臭系统、附属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等的设计思路、接口条件、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还介绍了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条件、总图施工图设计指南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业经验,系统总结了设计当中应注意和应避免的问题,给出了图纸示例,直观易懂,实用性强,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实战书籍。本书还增加了施工图设计过程把控关键点、设计管理内容和校审要点等内容,供有经验的设计师和设计审核人员参考,以提高设计管理水平和审核效率。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新手的系统培训用书,也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和审核人员阅读参考。
本专著获得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及综合示范课题(2012ZX07506-006)资助。该书主要针对目前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定点监测、数理统计及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区域农田、养殖场、农村生活、城镇暴雨径流、典型小流域、大尺度流域、河道水生态等非点源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产排污、入河系数或负荷量、河道富营养化氮磷生态阈值等方面的核算方法,为区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了依据。
垃圾填埋场一般要存在数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时司,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填埋场中发生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其不同阶段污染物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何连生、张旭、董军、魏自民、雷宏军著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研究》是对简易垃圾填埋场开展一定规模的调查,掌握污染现状和污染途径,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分析预测填埋场污染风险水平,为简易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提供依据。
由王红旗、花菲、杨艳、李艺等著的《石油烃污 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为北京师范大学王 红旗教授编写系列专著《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丛 书》之一。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国外石 油烃污染的来源、污染特征以及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 技术。第2章主要介绍了石油烃类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机制。第3章介绍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方法包括原 油和柴油为不同底物时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第 4章主要介绍了柴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第5 章介绍了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菌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 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方法。第6章主要 介绍了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第7章介绍了本课题组发明的耐低温微生物固定化 方法及对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效果的评价。第8章主 要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促进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编 著者贺克斌、霍红、王岐东、姚志良。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精)》针 对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 动态,探讨了控制技术、行驶工况、交通流特征等因 素影响机动车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定量表征方法;论述 了基于实验室测试、在路测试、现场调查和模型模拟 等分析手段解析关键参数与排放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 和物理建模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分析层面总 结并比较了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技术和排放清单建立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优势;应用各模型技术方法定量分 析了全国、区域和城市多种尺度和分辨率的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特征。 本书可供科研院所及环境管理部门从事机动车污 染物排放模拟和控制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 院校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
本书论述了核素污染环境中植物吸收转移核素的研究方法和机理,并通过多项试验,阐明了多种植物在铀、锶、铯污染土壤和水体中发芽出苗、植物学性状、植物生理特性、生物产量的响应特点,以及地上器官、地下器官和植株核素含量变化规律;同时,论述了植物种类、核素种类和浓度、土壤、氮、磷、钾、添加剂、微量元素、重金属、再生植物、二次修复等对植物修复核素污染效果的影响,以及核素对植物吸收必需元素和植物物质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一批对铀、锶、铯吸收转移能力强的植物和强化修复能力的方法。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不仅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等造成了广泛的损害。煤的燃烧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排放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燃烧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而前沿的领域,成为政府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愈来愈关切的热点。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煤燃烧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燃烧后的排放特征,简要介绍了可吸入颗粒物的特征、危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研究的*进展与相关法规,论述了煤粉特性、煤焦特性、燃烧工况等对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不同影响,详细介绍了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取样装置、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CCSEM)等分析方法在燃煤可吸入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形成模态识别的新方法等;同时,书中还对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形成
《工业化污染治理与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工业化、污染治理与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究了经济增长、结构变动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各省区污染治理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工业化污染治理与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了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政策问题、区域污染治理战略与政策选择,提出了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挑战及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