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在以往案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尝试从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废弃”过程入手,分析此过程的能源流动和物质消耗,建立起相应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消纳清单,基于此重新划分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归属,以提高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和广州为实例,评估了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广州师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广州及其他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书适合环境、规划、经济等领域内的广大政策决策者、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是2009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西北干旱事件个例库及干旱指标数据集”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对《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中的西北地区12个站点的旱涝序列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并把终止年份,从1979年推后到2008年。增加了陕西宝鸡、甘肃武都、宁夏盐池和固原、青海玉树、兴海和刚察共7个站点。图集分为3部分:部分——1470-1950共481年的历年旱涝等级分布图;第二部分1951-2008年共250个站点的年和5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第三部分——西北四省(区)19个站点的1470-2008共539年旱涝等级序列表。作为一本工具书,可为西北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业务、科研和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作为研究旱涝气候灾害的基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各种常用物理量场如涡度、散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能量场、Q矢量、位涡度、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粗Ri数、螺旋度、能量-螺旋度指数、雷暴大风指数等的诊断分析方法;其次阐述了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释用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接着概述了相似预报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最后概述了综合集成预报方法及其应用。全书约26万字,共分12章。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气象台站预报人员参考。
《湿法冶金污染控制技术》详细介绍了湿法冶金过程中直接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废气及废渣的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和技术,主要内容有废气治理、废水处理原理、典型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技术、典型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一般废物填埋场设计与运行、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有害有毒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典型清洁生产工艺、废物与废水的分析及监测技术。《湿法冶金污染控制技术》可供从事湿法冶金、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废水的性质和危害;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脱氮除磷、厌氧生物处理等方法、污泥的处理处置;生物处理常用的设备;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等废水生化处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并有部分主要的实验。本书内容全面,其中介绍了许多废水生物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废水生物处理厂管理操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