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本书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技术要求,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书中针对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从项目选址、预测模型、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关观点。
《气候变化新视角下的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在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减缓和适应两个角度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因素融入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工作框架。分析了作为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手段的低碳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系统构建了基于低碳发展目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框架,特别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将评价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建议型指标两类;重点论述了战略环境评价中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原则、技术框架和评价要点,并构建了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后选取了城市和交通两种类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例作为研究案例,验证了本书构建的低碳评价和气候适应性评价技术框架。
由张继民、宋文鹏、高松、于定勇、罗先香等编 著的《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及 应用》中的“集约用海”是指集中节约用海,重点围 绕集中节约用海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方法研 究,科学客观评估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的影 响。书中主要阐述了集约用海对渤海海洋水动力影响 、滨海湿地景观影响、海洋资源影响和海洋生态影响 等评估技术构建及应用情况。开展集约用海对海洋环 境影响评估的技术方法,实现对环渤海重点开发活动 区集约用海的有效监测监控、评估和优化调整,同时 提出减缓不良海洋环境影响的对策与建议,指导区域 集约用海合理布局,为环渤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环境保障和科学依据。集约用海对海洋环境影响 的评价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规范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 尚未见系统研究。本书可供在海洋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和进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绳。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更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方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者在工作中使用有关标准,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并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四次增
赤潮或有害藻华这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剧,这是人类恣意改变自然界正常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后果。近年来,随着人类无节制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的耦合效应,气候出现了异常变化,这使海洋环境要素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导致了赤潮灾害的种类、暴发机制、发生规模、持续时间、发生时间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赤潮藻种由硅藻类向甲藻类转变、由浮游植物向大型藻类转变。2008年发生在黄海南部海域的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威力。
本书为《流域水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丛书中的一分册。全书共分六章,整合了分层次的环境应急快速监测技术体系、环境污染事故快速处置的应急决策系统和环境应急保障技术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和阐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在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济宁同太环保科技服务中心作为第三方运营单位,自觉总结第三方运营的经验,编辑出版了《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运营管理实例》(作者张毅、王瑞强)这本书。目前国内有关在线监测运营管理领域的实例和资料较少,虽然本书还不尽成熟完善,但作者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例丰富,叙述简明,图文并茂,特别是总结了运营维护的经验教训比较难得,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值得广大环境管理工作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运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学习借鉴。
本书是一部烟气和废气排放污染物在线分析、监测方面的专著,由多位具有丰富研制和应用经验的技术人员历经四年时间精心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14章,内容包括CEMS的基本知识与有关的标准及规范,侧重于CEMS的在线分析技术、样品处理技术、系统设计技术和应用维护经验,并介绍了部分工程实例。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CEMS的研制、使用、维护、管理、工程设计人员和环保监管监测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 心从2010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经过分年建设,已经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 库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了环评基 础数据中心和支撑环评审批。技术评估的会商平台。 相关初步成果已经在环评管理和业务中得到应用,对 环评工作起到了实际的支撑作用。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编的《重点行业环 评指标数据库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列 丛书之一,重点介绍行业环评指标库的建设成果,共 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和数据库构建的方法及基本理论;第二部 分是指标体系设计篇,主要介绍16个重点行业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方法和指标;第三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以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2007-2012)》收集了自2007年以来,评估中心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相关文章,反映了当前环评工作的阶段性情况,分析了环评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回顾了环评取得的成果,凝集了评估中心的集体智慧,体现了科学评估与阳光评估的精神。理论性与实践性俱佳,对环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编者根据文章的类型,将《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2007-2012)》分为对策建议、观察思考、政策研究、调研报告、“十一五”回顾展望五部分。内容涵盖了项目、规划、政策环评与环评管理等诸多领域和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