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葡萄遗传育种的理论、实践性成果以及葡萄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内容。全书共分 9 章,对葡萄的植物学分类与品种分类、重要性状遗传特点、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方法与进展、转基因、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本书是我国部关于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的著作,可为果树工作者以及对果树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研究感兴趣的科技人员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是化肥施用量*多的国家,施用量占全球的30%,但养分利用率却越来越低,不但导致资源与能源的浪费,而且也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Zhou Jianmin、Du Changwen、Wang Huoyan编*的《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Enhancing Nutrient Use Efficiency》围绕养分的高效利用,从肥料、植物和土壤三个方面论述养分高效利用的原理和可能途径,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书以植物育种为主体、以染色体为主线,将遗传与育种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前植物育种的发展动向及水平。全书分为8个单元、16章,在简要介绍植物细胞遗传学相关内容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无融合生殖育种、2n配子的发生及利用、染色体组工程(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及染色体工程育种、体细胞杂交与倍性操作、异源核质杂种及其利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论述。本书的特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果树植物以及园林花卉植物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相互借鉴,有助于读者开阔思路。 本书可供相关院校教学及从事植物育种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太湖地区水稻一小麦轮作区、华北平原小麦一玉米轮作区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农田氮素来源、转化及迁移规律,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基因型差异及生理遗传机制,农田及区域水平上的作物高效施氮技术等。书中的数据是基于同一区域进行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协同研究结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本书不仅有助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读者全面认识农田氮素高效利用的原理,也可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人员提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具体解决途径。 本书可供农学、土壤科学、植物营养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氮肥生产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及环境部门的决策、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种子生理学著作,也是一部种子生理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成果汇编。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子生理研究组在将近半个世纪里取得的成绩与重要进展。全书共分:综论,种子生命力的控制,种子超干燥贮藏,种子休眠与萌发,种子吸胀冷害与渗透调控及种子活力与生活力六篇;并着重突出有关种子超干燥贮藏保存种质,种子吸胀冷害与渗透调控和种子活力等内容,这是当今种子生理学的新兴热点,体现其在关键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进展。本书将有助于种子生理学、种子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创新。 本书可供种子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种子生理研究和种子检验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植物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在简要概述农药毒理学基本概念等内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农药的毒性作用与代谢、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农药毒理学试验方法、农药环境毒理学评价方法、农药使用的危险性评价和毒理学方法的应用。内容翔实,可以使读者对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及毒理学应用的基础知识和评估方法有初步了解和掌握。本书可供从事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研究与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研究与检测、农药研发、生产、使用人员及毒理、药理、卫生、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主要收录了我国现行蔬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和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国家标准、行为标准、地方标准及部分国外蔬菜产品标准。本书内容较为全面,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是广大从事蔬菜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检测工作者的工具书,对从事蔬菜质量安全、农业环境相关工作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物灰色育种学》一书的姊妹篇。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灰色育种电脑决策系统概述、育种目标性状灰关系分析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亲本灰色分类计算程序及其应用、杂交组合灰色评判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单株灰色选择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布局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作物病虫害灰色预测计算程序及其应用等。全书结合育种实例,模拟作物育种全过程,学用兼备,图文并茂,以淋漓酣畅的笔触和可视性极强的图片,将读者带人作物育种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读者在接受和吸纳知识的同时也有了作为一个育种家的感悟与体验。除章外,其余各章均按数学原理、计算方法与步骤、程序设计与框图、程序类别与功能、应用实例与上机操作说明、程序清单的格式
本书围绕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下农田水分养分运移及其产量环境效应,以节水、省肥、高产、减排、控污为目标,阐述了近些年南方灌区水肥高效利用及环境效应试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集田问节灌控排一沟渠塘堰湿地生态处理一排水再利用于一体的水肥高效利用与减排控污技术体系及其多目标适应调控方法、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与排水再利用技术等。以上方法、技术经灌区多年应用,得到了复杂条件下农田水肥运移及流失规律、不同尺度水分氮素利用效率与稻田水肥管理临界指标等实用性成果,发展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为现代灌区规划设计与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 本书可供农业水利、资源环境、系统工程及管理科学等领域科研、教学、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前花卉的生产、养护、营销及装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广大民众时尚生活消费的热点之一。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文字简明,归纳得当,较其他参考书更具特色。它包括花茎、枝、叶、花、果等形态特征的描述;对于土、肥、水、气、植保等适生条件也表达得具体实用;除此之外,它还对花木市场适用范围、功能和效果作了说明。 本书用列表方式进行叙述,读者就能快捷、方便、明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经验,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很适合广大园林科技人员、花卉经营者参考,对家庭养花人也有实用价值。
J.Vollmann,I.Rajcan编著的这本《油料作物育种学》用19章的篇幅介绍了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概论,食用与非食用植物油的遗传改良,以及17种油料作物(大豆、甘蓝型油菜、其他十字花科油菜、向日葵、亚麻、棉花、花生、蓖麻、油棕、椰子、橄榄、红花、罂粟、油用裸仁南瓜、油用玉米、雷斯克勒和萼距花)的育种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进展。本书针对每种作物,分别介绍了该作物起源进化、品种分类、遗传资源、育种目标、育种技术方法、育种成就、生物技术和种子生产等方面内容,既涉及单子叶植物又涉及双子叶植物,既涉及生育期很短的一年生植物,也涉及寿命达2000年的木本植物。育种方法涵盖了无性系育种、纯系育种、杂交育种、杂交种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 《油料作物育种学》各章均由该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执笔撰写,充分反映了学科*研究进
刘荣志、向朝阳、王思明主编的《当代中国农学 家学术谱系》系《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丛书》之 一。本书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 要农作物为代表,在借鉴农史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 上,从学术渊源、师承授受的角度,以主要机构为立 足点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和采访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梳 理出当代中国农学家学术谱系。重点分析了各谱系的 源流及传承关系、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格,介绍了典型 代表人物,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学学 术谱系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影响其形成和发展 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等。
由赵秉强、沈兵、林治安等人编*的《中国作物 专用复混肥料农艺配方区划》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主要 作物布局和分布,以土壤类型、气候特征以及与之相 适宜的作物生态类型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各地栽培制 度和施肥习惯,按照保持地市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 则,进行全国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划,系统分析不同生 态区土壤肥力特征、作物营养规律、施肥技术和肥效 反应,根据作物专用复混肥料农艺配方制订的原理和 方法,对不同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 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甘蔗、蔬 菜、南方果树、北方果树等作物)进行专用复混肥料 农艺配方及区划研究,为全国主要农作物专用复混肥 料配方制订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 导。 本书可供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与施肥、作物、 生态、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科技工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 早 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 早 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知识,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识宝库。 《齐民要术今释》是该书 较为完备的点校译注本,由 农学家石声汉教授整理,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本书对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钞本以及若干种明清刻本,并进行标点分段分节,加以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使这部古奥难读的古书得以读通。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改正若干编校错误,以贡献给广大读者。
《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种植区划,中国苜蓿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以及国外近年育成的品种866个(其中中国41个、外国825个)。详细介绍了每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育种方法、植物学特征、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以及适宜种植区域。《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可供从事苜蓿生产与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环保、土壤治理及苜蓿爱好者参考与使用。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承担的国家“十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形成规律和生理机制,探讨了氮、磷、钾肥,有机肥和微肥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和生理机制,明确了河南省和全国的小麦品质区划,提出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保优调肥技术。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小麦籽粒品质的概念和研究进展、籽粒品质的形成规律、施肥对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和保优调肥技术,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理论简明,技术实用,做到了知识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既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又可供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图书》之一。结合国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步,本书对农药残留备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同时,对中国、中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农药残留监控技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 本书不仅有助于我国广大农药残留分析工作者全面了解现代农药残留检测和监控技术研究现状,还有助于在我国推动低成本、高通量、快速而灵敏的农药残留先进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 本书既有丰富的基本理论,又有大量的分析实例,不仅适合广大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各级从事农药残留监控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专门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耕地质量培育技术与模式(精)》第1~8章分别就作者对耕地质量的一些基本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生物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进行分别叙述,并就耕地质量退化及其调控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9~13章分别就长期定位试验在耕地质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耕地有机质提升、养分库容增效与结构调控、污染土壤修复、施肥进步对作物生产的贡献等内容进行了分别叙述;第14~21章分别就黑土、棕壤、潮土、紫色土、灌漠土、砂姜黑土、红壤旱地、水稻土等主要类型耕地的质量培育与退化耕地修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希望能形成对相应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技术模式。
本书根据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应用分子生物学和中药质量控制指纹图谱技术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植物栽培生理对药食兼用植物鱼腥草的种质资源,光合生理特性,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特点,病虫害防治,采后变化等生理及栽培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论述了鱼腥草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过程,阐明了土壤水分和肥料对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总鱼腥草栽培的实践经验,制订了鱼腥草规范化栽培标准操作规程。本书还在总结鱼腥草新品种选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药材质量管理和评价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和总结了目前药用植物品种选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专门用于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药用植物谱效育种方法。 本书在写作中,力求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