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相当大面积的草原,正不同程度的遭受着多种害虫的危害。因此,鉴定和识别害虫的种类对于开展草原害虫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各论部分记述我国常见的草原害虫共5目28科117种,其中包括直翅目7科48种、缨翅目1科2种、半翅目6科14种、鞘翅目9科360种、鳞翅目5科17种,并提供目、科、种检索表。 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植物保护以及草原保护工作者参考。
《杀虫植物与植物性杀虫剂》共分11章,内容包括:植物源光活化杀虫毒素,杀虫生物碱,植物精油,柠檬素,植物源昆虫,黄酮类化合物,杀虫植物的生物技术研究等。植物性杀虫剂是天然产品杀虫剂中最重要、来源最广的一大类。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杀虫植物的应用历史悠久。
《荔枝龙眼害虫识别与防治图册》由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炳旭研究员主编。收集了荔枝和龙眼上的87种主要害虫,并提供了害虫各虫态以及为害状的图片,同时撰写文字介绍,包括害虫的种类名称、种群分布、寄主范围、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方法。《荔枝龙眼害虫识别与防治图册》力求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收集了一些为害荔枝新的害虫种类,并且害虫防治融入了作者近几年的试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了新农药、新方法。
《常见杂草识别图谱》内容包括了酢浆草科、栊牛苗儿科、蒺藜科、远志科、火戟科、风仙花科、锦葵科、堇菜科、仙人掌科、千屈菜科、菱科、柳叶菜科、小二仙草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夹竹桃科、萝蘑科、旋花科、紫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车前科、茜草科、败酱科、桔梗科等等。
本书收录了苹果、梨树、桃树、葡萄、板栗、枣树、柿树、石榴、柑橘、荔枝、龙眼、枇杷、香蕉、草莓主要的病虫害321种,其中病害193种,虫害128种。病害介绍的内容包括中文名、英文名、危害程度、发生分布、典型症状、致病病原、病害循环、发生规律、防治措施;虫害介绍的内容包括中文名、英文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寄主、危害程度、发生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典型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本书内容分为:篇水稻病害,第二篇水稻害虫,第三篇水稻田杂草。对具体病虫草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彩色图片标识,便于读者进行了鉴别和指导防治工作的需求。详细记录病虫害50余种,杂草60余种。书中还采用辅助黑白图片对识别对象进行科学比对,对鉴别对象更具有直观识别依据。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杂草种类繁多,农作物受草害减产可能超过10%。传统农业生产使用深耕细作、轮作换茬、利用荫蔽、淹水控制、防止杂草种子入田等方法防除田间杂草,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往往除草不及时,造成农作物受草害减产,甚至因草荒毁产。现代农业生产使用化学除草方法能将杂草消灭在萌芽或初生阶段,比人工或机械除草的效果好,又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在传统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使用化学除草有助于劳动力的调剂,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化学除草改进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棉花的传统耕作、栽培方法,节省田间管理用工,增加产量: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施城镇
本书是从事农药应用领域科研、教学与生产线的专家、学者集体撰写的专著,在吸收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农药使用技术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当前农药使用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农药使用技术。本书分为农药使用的基础篇、应用篇、试验篇、安全篇和法规篇,内容丰富,涵盖农药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一是较全面地介绍了农药的基础知识,重点选择了近年来有推广价值的农药品种,并详细介绍其作用特点、使用技术、注意事项;二是介绍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处方和综合治理技术;三是系统介绍了主要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原则;四是规范提出了新农药试验方法和评价技术;五是总结了农作物药害和农药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六是有针对性收录了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本书可供农业科研、教学及农药生产企业人
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水稻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型病害的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措施。全书分部分:部分,叙述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两大类型病害的相互关系,田间和室内鉴定的一般方法;第二部分,系统深入地阐述44种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历史、分布为害、症状演变、病原物形态与生理、侵染循环、致病因素、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第三部分,分别介绍常见的46种非传染性病害的病状、病因、发病规律、防止和补救措施等内容。本书病害种类集中,许多资料为作者从事数十年科研、教学及实践所积累。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工作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以及农业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紧密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针对蔬菜生产上可能遇到的大多数病虫害,包括不断出现的新病虫害,不仅提供了可靠的传统防治方法,也挖掘了不少新的、现代的防治方法。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6种茄果类蔬菜280种病虫害,图文结合,不宏观的症状特写照片、病原生物照片,还有病原菌显微照片、图片等,便于准确识别病虫害,做到有效防治。录中提供了农药的科学使用与配置方法。本书在文字上既描述了传染病害,又描述了生理病害的症状、病因或传播途径及害虫识别、生活习性,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方法,科学、实用、通俗,可作为各地家庭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农家书屋、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参考书,指导现代蔬菜生产。
《大别山植物志》根据前人调查研究的资料和编写者多年实地考察编写,为继续深入研究大别山区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区系提供本底资料,也为皖西革命老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是对安徽植物志的修正和补充。本志记载安徽大别山区野生种子植物和少量栽培植物,全书有分科检索表,各科有分属、分种检索表,科、属、种分别有特征描述,各种有形态特征、产地、生境和用途描述。
现代植物园起源于16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后期自然科学与园林艺术的崛起,兴盛于18世纪西方殖民地对全球植物的探索、收集与发掘利用。历经了近500年的发展历史,传承了植物收集驯化、发掘利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满着人类对自然奥秘、奇特植物的好奇与探索,是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渐进认知历史,是人类对植物世界从混沌无序到分门别类的有序认知历史。《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梳理了植物引种驯化与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植物园发展历程及其植物收集历史、保护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和方法、植物园活植物收集与迁地保护及其应遵守的相关法规与公约,归纳了植物引种收集、维护监测、信息记录与数据管理、植物收集的使用与管理等迁地保护规范,概述了保护遗传学
本辞典属国家重点图书之一,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了长期从事农药研发、生产、应用和信息工作的专家、教授,历经8年多时间共同完成。全书内容包括农药品种(化学名称、CAS登录号、结构式、分子式、简明合成路线、生物活性、毒性、剂型、专利情况)和农药研发生产、加工、分析、残留分析、环境安全评价、毒理、生物测定、药械、使用以及农药的作用机理等范围的词条及专用术语,均简明扼要地解释。书后附有相关词条的英文索引、化合物的分子式索引以及中国台湾与大陆农药名称对照表等。本书具有权威性、可读性,便于查阅,是从事农药行业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常见杂草识别图谱》内容包括了酢浆草科、栊牛苗儿科、蒺藜科、远志科、火戟科、风仙花科、锦葵科、堇菜科、仙人掌科、千屈菜科、菱科、柳叶菜科、小二仙草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夹竹桃科、萝蘑科、旋花科、紫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车前科、茜草科、败酱科、桔梗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