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大豆各学科专家编著。内容包括:绪论,大豆的起源、进化和传播,中国大豆生态类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生物学特性,大豆生要育种性状的遗传,大豆品种的改良与创新,大豆优势利用,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与遗传基础,大豆矿质营养,大豆水分生理与灌溉排水,大豆群体生理与高产途径,中国大豆栽培发展史,大豆耕作栽培制度,大豆施肥原理与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及其防治,大豆田草害及其控制,北方春大豆,黄淮海春夏大豆,长江流域及南方多熟制大豆、大豆的营养和加工艺,菜用大豆,大豆生物技术研究,共24章。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当代大豆产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进展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尤其是增加了过去的大豆综合性专著涉及不多或不深的新兴领域新技术的介绍,是一
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小麦、基因与冷战,ISBN:9787508023465,作者:(美)约翰·H.帕金斯(John?H.Perkins)著;王兆飞等译
《植物发育的机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的欧特兰·莱瑟博士和科研作家斯蒂芬·黛合作编写的,主要阐述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这本书篇幅不大,它简明扼要却颇为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环境因素和内源信号在内的多种因子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植物发育的。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发育的机制》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以及撰写的方式上与其他有关植物发育方面的书籍有所不同,本书侧重的是让读者在整体水平上理解植物发育过程共同的机制问题,而不是按照植物生活周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机制进行逐一分解。
本书内容包括双孢蘑菇、双环蘑菇、茶树菇、黑木耳、毛木耳、鸡腿菇、短裙竹荪、长裙竹荪、金针菇、灵芝等。
由陆平、刘敏轩主编的《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精)》内容主要介绍与展示了经国家或各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1986-2010年间,在谷子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谷子品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的出版起到了对全国谷子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的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方便和可能。
本书共12章,前两章概述了小麦遗传资源及其重要性,研究的内容,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世界小麦遗传资源研究的概况。第3-10章分别论述了中国小麦的分类、起源与演化、生态区划和生态型、野生近缘植物及其遗传组成、保存技术及保存数量、主要性状鉴定和筛选、种质的改良和创新、国外引种的成就。最后两章分别介绍了生物技术(组培、原位杂交、RFLP、PCR、SCR等)在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书后另附有小麦变种检索表,小麦的基因符号和山羊草同种异名对照表。目前,本书是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领域内论述最全面,内容最丰富,资料最翔实、技术颖,理论最深广的专著。它对中国小麦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书适合于小麦遗传资源、小麦遗传育种
本书从甘蔗并害的侵染循环和甘蔗害虫的生活史入手,在充分收集病虫害图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甘蔗生产的凤梨病等21种病害和二点螟等64中害虫在形态结构、第理分布、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本书共分5章。章论述作者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第2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机理、育性鉴定方法、选育策略与技巧以及新育成的两用核不育系。第3章阐述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战略设想与实践,以及水稻超高产的株叶形态、生理生化特点及分子遗传基础。第4章介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防止育性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基地及时段选择的气象决策系统。附录介绍作者获得专利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杂交新组合制种技术,以及近年来育成或合作育成的14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学术观点新颖、指导作用良好的理论成果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的实用成果。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土壤肥料学(第2版)》共11章,章为绪论,第2章讲述了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第3章至第6章,着重讲述了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管理问题;第7章着重阐述了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8章至0章,讲述了植物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以及各种有机肥料;1章介绍了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土壤肥料学(第2版)》力图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特色,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 《土壤肥料学(第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