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量1 确定施肥量的依据根据油茶营养元素循环研究,以综合经营措施亩产茶油33.9千克为例,对它的营养元素动态分析,油茶林木及其林下木、灌丛、土壤构成一个。降水、尘埃为输入的养分,地表径流、渗漏及果实输岀为该的养分输出。两者比较表眀:该每年氮的输入较输出多0.24千克/亩,这时氮处于积累过程;每年磷和钾的输出较输入多0.17千克/亩、1.47千克/亩,这时磷、钾处于亏损状态,若该油茶林要保持稳产则还需要施磷、钾肥,如再要提高该油茶林的产量,就氮、磷、钾都要施。这样才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油茶林的持续增产。2 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制定高产、稳定、的合理施肥方案是油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合理施肥量的确定又是油茶栽培管理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以下方法:(1)
贾治邦编著的《现代林业理论与实践》集林业多个学科于一体,对林学专业主要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其内容涵盖林业工作综论、集体林杖制度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法制、机关“两建”工作等内容。
本书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种源选择、引种、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乃至低效林改造、恢复效应和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全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提出了相关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本书可供农业、林业、环境、生物、生态工程、海洋等相关学科的学生、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林业碳汇 北京的发展与实践》分为基础理论篇、管理实践篇和调研探索篇三个篇章,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基础理论、林业碳汇外发展概况以及北京市在林业碳汇基础研究、管理政策制定、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公众宣传推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包括绪论、上篇和下篇,较系统、详细、全面地整理和介绍了近交群体(如回交群体、F2代群体等)的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模型以及相关的数学方法。同时,针对目前林木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需要,着重研究了全同胞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统计模型。本书紧扣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的前沿研究展开,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了读者使用的实用性和方便性。本书适合从事动植物育种的科技工作者、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中国是木材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建筑与室内装饰装修用材之需求量大幅上升。本书记载了隶属83科的205种进口木材,其中亚洲及大洋洲木材135种,隶属52科;非洲木材21种,隶属8科;南美洲木材26种,隶属17科;北美洲木材18种,隶属6科;俄罗斯木材5种,隶属1科。以图示与简介的方式叙述其木材特性,对木材加工产业特别是地板、家具、胶合板、木线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供从事木材科学研究、检验鉴定、教学、生产、贸易以及使用单位参考。书中的树种中文名(木材名称)均按现行国家标准GB/T18513-2001《中国进口木材名称》进行命名和排序,对个别尚未定名的树种,暂用其原文。
桉树适应性强、生长快、木材生产周期短,木材和林副产品有很好的加工利用价值,投资回报率高,有利于发展山区经济,可增加林农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产区经济的发展均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木材和林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纸业、板业等原料的需求大副增加,这也促进了桉树发展的新高潮。我国适宜发展桉树的东南和西南地区林业部门,进入中国的外企林业公司,各行各业的企业主,城镇和山区群众都纷纷加入投资发展桉树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的行列,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带。本书收集新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以简练文字和图片形式,力求创新。既有理论,又有可操作性。可供欲了解桉树的人士、发展桉树的部门、林业科技人员及桉树栽培施工人员阅读借鉴。
黄河三角洲次生盐渍化是限制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三角洲柽柳生理生态特征与抚育提升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水盐变化对柽柳生长影响的程度、过程与机制这一科学问题,以滨海盐碱地柽柳低效林的植被恢复与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综合运用水盐运移、植物生理生态监测技术与理论分析方法,重点开展水盐在地下水—土壤—柽柳体内的迁移特征及其协同影响柽柳生理生态过程的研究。《黄河三角洲柽柳生理生态特征与抚育提升技术》主要明晰了滨海盐碱地柽柳林的退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地下水-土壤-柽柳系统的水盐运移过程及作用机制,探明了柽柳生理生态特征对盐旱胁迫的响应规律,明确了柽柳幼苗生长适宜的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条件,阐明了不同密度柽柳林的生长动态及其改良土壤效应,研发了滨海盐碱地柽柳防护林建设及
沙棘新品种区域化试验的目的是搞清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为不同生态气候区推荐适宜栽培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本书以我国近十年来选育的7个大果沙棘品种、3个优良杂种和2个中国沙棘品种为研究对象,从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特性、果实特性、种子特性、生物活性物质、适应性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不同试验点不同品种的适应性特点和差异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棘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书可供林学、农学、医药、水土保持等领域的基层科技人员、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果树分子生物学》以植物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系统介绍以果树为试材、以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为手段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共分十七章,涵盖果树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分子生物学基础;果树基因组学;果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果树嫁接分子机理;果树开花分子生物学;果实发育和品质分子生物学;果树抗逆分子生物学;果树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树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果树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等。《果树分子生物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材,也是园艺(果树)专业的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果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了解果树科学发展现状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松材线虫病危险性评估及对策》是实现病害大范围内可持续控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中国松材线虫病危险性评估及对策》依据制约松材线虫病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四个基本条件即病原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环境气候条件和寄主植物的基本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建立评估模型,直观定量地描述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和评价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县级行政区划的病害发生危险等级,为具体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的策略运用和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中国松材线虫病危险性评估及对策》的读者对象包括科研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林业生产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的行政官员和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