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和树种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新树种,经过开发利用,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得到了贸易商、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本次的改版,增加了21个新的树种,同时也剔除了9个欠知名的、材质性能一般、用途不广的树种,这些树种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这样,新改编的图鉴共有233 个树种(其中有12 种木材属于红木,有9种木材被列入CITES附录予以管制),分别为南洋地区121 种,非洲地区79 种,其他地区33 种,隶属于60科182 属。对39个树种的文字内容进行了勘误修订,同时也对37个树种的67张图片进行了更新。对部分隶属于红木或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予以管制的濒危树种,在本次修订时,特别给以标识和备注,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
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 余年。近10多年来,柑橘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柑橘病虫害的发生成为阻挠我国柑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给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收集了包括生理病害和自然伤害等共63 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共32 种;虫害共171 种;天敌63 种。新增的病害4 种,虫害11 种。本书作者经过对柑橘病虫害的多年观察,拍摄病虫害照片,从中选取1500 余幅,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此书,方便给生产者查阅。 本书可为我国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供从事柑橘种植农户查阅对照及教学、科研、科普、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本书从2005年开始着手编著,作者历经多年积累多次修改,足迹遍布国内外多个制种基地,收集资料,拍摄照片。请教国内高校专业老师,和国内外一线同行积极交流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和查阅国内外大量的育种书籍,终于编撰完成。本书描述了数十个科数百个属(种)的常规露天采种技术。属性相近的种只描述了属的综合习性,种间差异比较大的细化到种。大部分植物种类都采用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因为多年传统的记忆习惯,只有个别品种保留了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在书中已经明确标注。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因库,同时在维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套装共2册)》力求汇总我国有关这一植被类型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与分布,共11章,包括中国常绿阔叶林在世界植被中的位置、发育的环境条件、区系特征、分类原则与系统,并按典型常绿阔叶林、季节常绿阔叶林和适雨常绿阔叶林分别介绍它们的分类和分布,探讨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历史变迁以及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态指示值与种组,共2章,包括常绿阔叶林中3800余种植物的生态指示值,以及根据温度、水分和土壤酸碱度划分的生态种组。第三部分是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功能与演替,共4章,涉及群落
本书重点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较高的实际指导意义,可用于指导相关茶叶种植户与公司的实际生产工作、也可用作相关科研院所的培训教材。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名城,特别是北部平原地区分布着许多靠前闻名的历史人文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淄博地区留下了数目可观、种类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淄博市现存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散生单株937株和8个古树群(群内约1204株古树),分属26科40属,其中国家一级古树(不含群内古树)有290株,国家二级古树有285株,国家三级古树有362株。祁连山主编的《淄博古树名木图鉴(精)》旨在宣传和普及淄博市古树名木,唤起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我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本书依据2012年全市古树名木调查资料,并于2016年和2017年组织专业力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每株入册的古树名木的生长指标和地理坐标等进行了标注,同时配以图片对该树当前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
古树是风景,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古树会讲故事,传承着人类文明……由李青松主编的《中华人文古树(精)》选全国100棵百年以上数经风雨,历尽磨难,或阅尽人间沧桑,见证荣辱兴衰的名木,分别介绍了每棵古树的人文故事以及生物学特性、生态特征、生存现状、保健措施等内容。
本图鉴全面记载了中国30多种果树上的375种病害和545种害虫,收录彩色照片约3000幅。各主要病害和害虫均配有多幅照片,以展示果树不同部位的发病症状和多个虫态及为害状,文字描述包括症状(形态)、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等内容,与图对照使用。本书果树病虫害的种类和图片幅数较《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2003年)分别增加了60%约,为目前国内收集果树病虫害最全的专著之一。该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同时还融入了果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的近期新科研成果,可以满足生产中无公害果品防治病虫的需要。
杜五安主编的《山西古树大典(省卷上下)》主要编写千年左右的古树,共五编。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山西古树历史;第二章山西古树的现状;第三章古树的生存和保护问题;第四章世界和中国各地古树生存简况。第二编千年古树:第五章山西十大名树和山西十大奇树;第六章山西省省树——槐树油松;第七章裸子植物;第八章被子植物。第三编古树文化:第九章古树的历史文化;第十章古树的特异生态文化;第十一章古树的名人名树文化;第十二章古树的经济文化;第十三章古树的传承和保护文化。第四编古树群:第十四章油松古树群;第十五章白皮松古树群;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6年,是我国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森林群落,是开展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的理想场所。2004~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参照CTFS(centreforTropicalForest,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在鼎湖山庆云寺后山至三宝峰之间保存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建立了20hm2的永久监测样地,以期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按照5年复查一次的要求,我们于2010年完成了对大样地的次复查,并在大样地周边地区建立了5个不同群落类型1hm2的附属样地,附属样地的建设标准与大样地相同。同时根据复查结果对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修正。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树种及其分布格局》详尽描述了修正后的鼎湖山20hm2大样地(DHs大样
植物资源是农林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既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涉及一个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国土安全,所以国家十分重视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于2007~2010年历时4年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组织下,在4年间,北京林业大学的2000多名师生共调查北京市各区县的1649条沟系、52 208个样方,采集标本22 460份。本书在植物资源编目调查的基础上,统计了北京地区植物物种分布的植被类型、海拔以及具体地点,并对北京地区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北京地区野生植物、保护植物以及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绘制了北京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图,保护植物、入侵植物、重要林木树种乡镇水平的分布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北京地区植物资源信息
黄桂林、唐小平、侯盟、崔雪晴编*的《青海省 生态资产评估》在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价值评 估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对生态资产的概念进行了多元 的分析和探讨,对在区域尺度上**量化生态资源的 评估手段,尤其是生态过程模型、遥感模型等能够进 行时空分析的评估手段做了归类和分析。本书共8章 内容。**章简要介绍了生态资产评估的社会和学术 背景、青海省的生态地位以及在青海省开展生态资产 评估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探讨了生态资产概念的起源 和范畴、生态资源量化手段以及国内外的生态资产评 估实践;第三章简要介绍了青海省的自然、经济、社 会的基本情况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第四章描述了本项 研究对生态资产概念的界定、指标体系、研究技术路 线、评估方法及过程;第五到第七章分别评估和分析 了青海省全省,森林、草地、湿地、荒漠
《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运用海洋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取得的成果和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全书共分六章:第1章中国红树林概况,第2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第3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第4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第5章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示范,第6章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全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提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退化机制评估方法、红树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建议,建立了红树林修复技术评估体系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红树林现状、发展和未来的教科书,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